王孟英

自古以来,人参就被中国人奉为进补佳品,明清时的野山参已经十分珍贵,只有大户人家才吃的起。

但人参也不是人人适合吃的。

记得之前看过王孟英的医案,他的很多病人被其他医生越治越坏,很大原因都是 温病误用温补法 ,甚至于有一个老太太因为吃了太多人参而被治死了。

话说这个老太太是邵秋子的母亲,得了外感,忽冷忽热,请了许多人医治无效,就请王孟英来,一诊脉,王孟英觉得是 痰饮为患 ,清掉痰饮就可。

可是这个邵秋子呢,犯了很多家属都会犯的错误, 在请王孟英的同时,又请了一位医生, 这位医生呢,认为是阴虚疟疾,得补阴。

王孟英好生气,因为王孟英是治疟疾的高手。没想到,这个邵秋子却很赞同这位医生的话,就转身对王孟英说,你的任务完成了,请回吧, 把王孟英赶走了 。

这位老太太服了滋补的药,不久就出现了脉伏胸痞,没有脉搏了,口渴,吃不下,包某医生一看,坏了,病这么重,出虚汗了,不行了,就断言: 病危了 。

赶紧开了生脉饮:人参、麦冬、五味子。清代皇帝不行时,御医常用这招。

包医生就跑了。

这时,邵秋子想起了王孟英,去请,王孟英马上来了,再诊,是经络给痰饮堵住了,不要再服补药,得化痰。

问邵秋子:“能听我的吗?”邵子秋当然得答应啊,否则没救了。

于是王孟英开了小陷胸汤加杏仁等,宣肺化痰。方子给老太太服下, 几幅之后,脉搏就起来了,不打嗝了,身体又转机了。

这里敲黑板:

一个人得了外感,或者是湿温,体内痰湿很盛的话, 是切忌用人参、麦冬之类滋腻的药的 ,湿如面裹油,碰上滋阴大补的药不但补不进去,还会把身体里想要往外推外邪的力量给郁住。

就好比油碰上了面粉一样,然后身体里的邪气往外跑不出去,就会内陷,这个老太太就是吃了太多滋补的药,内陷了,这时候用 透气、宣肺、化痰的药 ,稍微的给身体疏通一下, 就能把人给救回来。

可是呢,这个邵秋子脑子也是有病,按说王孟英治的有效,就应该继续请他诊治才是,但是他偏不, 又请了一位郑医生 。

这个医生一看,这是寒凉之药,会伤阳气呀, 不行,要用温热之药 。王孟英没说话,邵秋子的眼睛又亮了(可见大家都觉得老人虚,必须要补),觉得确实不能用寒凉之药,就 又轰走了王孟英 。

老太太服了郑某的药,都是生姜等温热之药,出现 唇肿咽疼 等症状,话都说不出来了,病重了。郑某找借口遛了。

邵秋子又怕了,怎么又重了?(能不重吗?药用反了呀)

又想起了王孟英。王孟英这个人,是个医痴,患者这么对他,他也不计较,第三次还是来看了。再诊断,这时病重了, 药加了份量,又加上鲜竹沥 。

服下去几幅之后,病人吐出很多痰,精神头也足了,能吃饭了,身体出现了转机。

照说,邵秋子这下应该相信王孟英了吧?也是该这位老太太倒霉,邵秋子又请了一大帮医生来,来了都说这药太凉了,伤了阳气怎么办?

得温补。 (看看,哪个时代都是庸医横行)

邵秋子又把王孟英赶走了。给老太太服了很多补药,结果拖了半年, 老太太嘴全烂了,嘴唇肿得老高, 再请王孟英,王孟英说,我也无能为力了。

后来,老太太就死了。

可见,中药治病不在于它是不是贵重,而 在于是不是对症 。

不对症,哪怕是再名贵的人参、鹿茸、麝香,用下去都没有用。中药之所以能治病,是以其偏性来治病,中医利用药的偏性,来纠正人体的偏性。

而药的偏性越大,毒性也越大,比如砒霜虽毒,却可以用来入血分,治疗白血病,对于白血病人来说,就是良药。如果用的不对路,名贵的人参照样可以吃死人。

时常也有朋友来问我:“我可以吃人参吗?可以吃阿胶吗?”其实现代人的营养水平远远超过古代人, 大部分人不是需要补 。

相反都是营养过剩造成的胸闷,头晕,甚至心脏病、高血压,这类人体内因为营养摄入过多,又不运动,引起的垃圾(痰湿)堆积在体内,生了很多富贵病。

因为营养过剩,现在感冒后得湿温的病人也很多, 湿温病人最忌大补 ,而有些所谓名医,特别爱用人参黄芪,不加辩证就扶正气,认为只要正气足了,就可以通过人体自身的免疫把病邪赶走。

还有那些爱给小孩用太子参的名老中医们,一看到小儿盗汗,就用太子参,也不动动脑筋,现在的小孩能和以前的孩子比吗?

他现在十个有九个是相火太旺, 营养过剩引起的,哪里是虚证 。上海很多中医都爱给小孩子用太子参,搞的现在太子参也涨价了。

那些平时爱感冒、咳嗽老不好的孩子,有的是抗生素吊多了,水结在身体里,有些就是吃的太好太腻了,吃几顿萝卜喝点粥就好了。

上次还有人鄙视我南方医生不敢用桂枝、附子,其实还是在于辩证,医生的本领高不高,不是看你敢不敢用猛药,而是在能不能抓住病机,碰上真热假寒的病人,用了附子人参,那就牺牲了。

#大家 健康 超能团#@大家 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