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光友很有才华,但为什么会成为暴君?

面子工程害死了杨迪皇帝。

(电视学术评书节目推荐的第二个话题)

杨迪的确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历史人物。

他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但在当皇帝之前,名声很好,文章也写得很漂亮。当他知道太子因为迷恋酒色而失去了父亲隋文帝的宠爱,就故意在自己家里做琴瑟,让老皇帝看。老皇帝真的上当了,认为他不善于享乐,就对他另眼相看,把他变成了皇太子。这说明他智商不低,不像司马忠这种傻逼皇帝。

客观地说,在杨迪登基之初,他也试图有所作为。他曾下诏免除女子奴婢和兼课役,结束了北魏以来的女子授田役制。还把男性的年龄从21调整到了22,缩短了服役时间。在父亲隋文帝科举改革的基础上,还设立了进士科,以限制贵族对权力的垄断,更广泛地选拔人才。他的这一举措完善了科举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从《杨迪纪》中可以发现,史书中经常有他对老百姓实行“回馈”(免徭役)优待的记载。杨迪皇帝曾颁布法令,对老年人给予特殊优待:年满90岁者,“版授”(意为“赐”)过于防御;年满80岁者,授予县令称号,以此类推。通过授予官衔来尊重老人,这确实是有创意的。这表明,从一开始,杨迪皇帝就不是一个因“让他去享受自己”而丧失了起码道德感的恶棍。相反,他非常在意自己的形象,希望赢得好名声,成为一个受人称赞的贤明君主。

但是,他后来的所作所为,却让他成为了一个残忍、昏庸、遭人唾骂的暴君,被载入史册。在位不到15年,就彻底毁掉了父亲辛辛苦苦20年建立起来的欣欣向荣的国家,同时在人民承受无尽痛苦的同时,也毁了自己的一生。

杨迪皇帝死于兵变,被人用绳子勒死,非常悲惨。但当我们想久了,发现真正害死他的,是他一直念念不忘的面子工程。

杨迪皇帝的面子工程是什么?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面子工程。面子工程是形象工程的一种。但凡是表面上轰轰烈烈、美轮美奂的大事,不管客观条件和实际效果如何,都可以称之为形象工程。其中,给老板看是为了赢得老板的认可,争取升职的政绩工程;而是为了得到别人的称赞和钦佩而展示给外人看的面子工程,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杨迪皇帝是皇帝,是全世界的“第1号”。当然,他做的大事确实没有政绩工程的问题,所以叫面子工程。

杨迪皇帝是一个很有面子的人,在登上大宝之前就从“琴破尘满”的面子操作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所以,很可能是夸张、浮华、肤浅的操作原则已经深深植入了他的潜意识,最终导致他走火入魔。《大腕》里有一句台词:“不求最好,只求最贵”,杨迪皇帝就有这种心态。

那么,杨迪皇帝的面子工程有哪些内容呢?它的危害呢?

杨迪皇帝的面子工程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规模、成本等问题上太过爱面子;一种是基本没有积极意义,只是走得太远了。但不管是哪一种,后果都是极其悲惨的。

隋朝时期,中国呈现出政治重心在北方,经济重心在南方的格局。杨迪皇帝于是考虑开凿大运河来连接南北。这样可以加强对南方的政治控制,把南方的财富输送到北方,顺手巡航江都,在他发迹的地方找感觉,在繁华的江南寻快感。如果只看前两个项目目标,这个项目也可以是利国利民的好项目。然而,杨迪不顾客观条件,对皇帝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使这项工程的运作过程成为国家和人民的灾难。

公元604年7月,杨迪登基,次年开始全面开凿大运河。从公元605年开工到公元610年完工,开凿了通济渠、汉沟渠、永济渠、江南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余杭(今杭州),北至卓君(今北京)的大运河。这条运河连接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4000多里,仅用5年时间就建成了。即使在现代建筑机械的今天,工程的规模也是非常巨大的,速度也是惊人的。杨迪通过掠夺性地利用国力和人民的力量达到了他的目的。挖掘通济渠,在河南各县招募百余万人;挖沟,淮南十多万人被发现;修永济运河,在河北各县招募男女一百多万。类似的记载在史书中不胜枚举。

国力和人民权力的滥用还不止于此。在开凿大运河之前,杨迪在登基之初就开始了扩建洛阳的工程。出于扩张洛阳的目的,皇帝自白:“周朝姬姓君主有两个都城,这是的本意;商朝五次迁都,令商朝君主高度重视。.....于是汉高祖说,‘天下很多地方我都去过,只有洛阳有价值’。自古以来,帝王都不重视此地,不在此建都是有原因的。要么是因为天下尚未统一,要么是因为国库捉襟见肘。因此,建都洛阳的计划是没有机会提上日程的。”(《纪易二周,如武王之意;殷人五次迁徙,成为汤之后的基业。.....所以汉祖说:‘我走遍天下,只看洛阳。’自古帝王不重视,不具备者以理盖之。要么九州非一,要么困其宝藏。作为一个野鸡系统,所以我没有闲暇。”——《隋书·炀帝纪》炀帝野心勃勃,胸有成竹。他认为隋朝已经具备了前人所没有的条件,所以要和以前的皇帝比拼勇气和实力。于是下令扩建洛阳为东都。这不仅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也是为了以后去南方游玩时能在大运河附近上船。

公元604年,杨迪赶到洛阳,立即招募了数十万民工,挖了一条绵延数千里的壕沟作为洛阳的屏障。仅仅过了十多天,洛阳就被一封信马不停蹄地正式延长了。整个扩建工程非常庞大。为了寻求顶级感受,从全国各地收集奇料奇石,好草好木,珍禽异兽,送往洛阳用于工程。从张羽(江西南昌)砍伐树木,运到洛阳建宫,从砍伐到运输,往往一块木头就需要几十万的人工(“建一个干阳殿,在张羽伐木,一块木头的成本已经几十万的人工了。”——洪迈《容斋续·秦穗之恶》)。这个项目不仅消耗了巨大的财力物力,而且每月还雇佣了200万青年男女。

在人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杨迪还下令修建从榆林到何姿(内蒙古和林格尔)的长城,并招募了一百多万民工。

杨迪皇帝虚荣心极重,想象力极其丰富。用今天的话说,这个人想法多,策划能力强。他策划过一些令古今人惊叹的名作。

公元606年,突厥启民可汗出现在杨迪面前,为了排场,杨迪下令在西苑池畔演出数百场戏。从那以后,每年的第一个月举行一场百场演出就成了惯例。演出时,剧场长达8英里,演员3万多人,演出服装极其华丽。为了购买演出服装,储存在杜东和西毒的高级丝绸库存已经告罄。

公元610年元朝时,由于各国领袖、使臣、商贾云集东都,杨迪皇帝再次提高了百戏表演的水平,下令在端门外大街设立史无前例的百戏场,演出百种戏曲,演奏各国音乐。其中仅音乐人就达到65438+8000人,音乐响彻云霄,传到数十里之外。为了营造气氛,他还命令人们在大街小巷布置明亮的火把,并用彩色丝绸将行道树一一包裹起来。按照规定,所有商人都提前囤积各种奇货可居,并在此期间集中出售,以显示自己的实力。所有的商人都按照规定穿着华丽的衣服,就连摆摊卖菜的商贩也必须用昂贵的龙须垫在地上摆菜。外商路过酒店餐厅门前,必须请老板坐下,喝酒招待,什么也不接待。他们按照政府颁布的统一口径对洋人说,隋朝太富裕了,照常吃喝免费,让这些洋人大吃一惊。

中国古代有句话叫“战争是激烈而危险的”,除非万不得已,否则不要使用战争手段。如果真的要采取军事行动,也要严格按照军法办事。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优秀军事著作。然而,在杨迪皇帝的地方,你可以因为面子而发动战争,你可以遵循照顾面子的原则行军打仗。

征服朝鲜战争是杨迪在位期间发动的最大的对外战争。前后计划了三次,第四次,但是因为杨迪皇帝的去世而放弃了。战争的起因是这样的:公元607年,杨迪大帝北巡至突厥启民可汗王庭,意外地遇到了高丽王国派往突厥汗国的使节。因此,杨迪皇帝告诉特使,他将在611巡航卓君(京),并命令朝鲜国王高远亲自出现在卓君面前。公元611年,杨迪皇帝真的巡游到了卓君,但朝鲜王国只派了一名特使去朝见他,而高远本人并没有到场。这一次,杨迪皇帝认为这极大地扫了他的面子。所以我决定讨伐朝鲜。

杨迪皇帝下达了战争动员令,命令全国各地的士兵向卓君县集结,军械、粮草等后勤物资向辽西县(河北易县)集中,并下令尽快建造战船。一时间,整个国家陷入疯狂状态。每天至少有10万以上的人在行进的军队和运送作战物资的人群中跑来跑去。到第二年,公元612年,集中在卓君郡的军队人数已达113万,号称200万,运送粮草的民工超过200万。一个* *动员了全国300万到400万青壮年劳动力。队伍向战区进发,飞扬的沙尘,猎猎的旌旗,绵延千里,炫耀。从先锋队到殿后军,一个* * *走了40多天。(“我未发第一军,但将引师四十日。”条幅千里,自古繁华。”——《隋书·杨迪纪》)

杨迪沉迷于这壮丽的一幕,甚至无视军事行动的规律,颁布诏令,要求属下不得搞奇兵攻略之类的小动作。一切作战行动都要光明正大,必须报他批准后才能实施,不能一意孤行。杨迪皇帝沉浸在绝对统帅的美好感觉中,他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战争有它自己的铁律,这给了杨迪一个打击。

在攻打辽东(辽宁辽阳)的过程中,军士奋勇攻城,摧毁了一段城墙。守军无法抵抗,恳求投降。然而,攻城指挥官不敢接受,所以他不得不停止战斗,并派人到后方请求皇帝杨迪的指示。当他得到指示时,对方已经堵住缺口,恢复抵抗。如此居然连续三次,辽东城依然无法攻下。最后第一次远征朝鲜以隋军惨败告终,这一次隋军直接损失30万人。

第二次远征高丽,因杨玄感谋反而戛然而止。第三次征服开始于614年,这一次朝鲜被迫媾和,但当杨迪皇帝回到东方首都时,高远被招募进入朝鲜,但高远仍然不在那里。杨迪皇帝大怒,准备为第四次十字军东征做准备,但此时天下大乱,他的心已无力承受。

中国古代的皇帝都把江山当成自己家的私有财产,拼命追求享受也很正常。但对于一些清醒的君主来说,他们更能把握个人享乐与山河承受力的关系。为了自己的山河长治久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动克制自己的欲望,让自己追求享乐的短期目标和追求永恒幸福的长期目标更好地结合起来。作为杨迪可以学习的榜样,他的父亲隋文帝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隋文帝执政20年,深知来之不易,奢靡之风对巩固政权有害。所以,他一直倡导节俭的生活。据记载,他称帝后,除宴席外,一般只吃一道荤菜;他禁止后宫嫔妃过于艳丽,还保留了一些当年的衣服,不时看《自警》。

但当皇位来到杨迪时,他完全颠覆了父亲的传统,他对快乐的追求走到了极致。他陷入了疯狂享乐和最大限度满足虚荣心的泥潭,给他留下了永远的骂名。

杨迪在位15年,但他真正留在首都的时间不到15年,其余时间都在巡游中度过。杨迪皇帝的游行与顶级享受和顶级排场的概念密切相关。

为了从运河通过水路到达江都(江苏扬州),杨迪下令在长江以南建造数万艘船只。其中,为皇室成员准备的大型船只有数千艘。杨迪皇帝亲自乘坐的龙舟有四层楼那么高。还有9个三层楼的“浮水馆”;还有成千上万的其他大船。每次出去巡逻,这几千艘大船都不用桨,用八万人拉光纤。数千艘其他战舰伴随护航。岸边两边有不少骑兵护卫。数万艘船只首尾相连,长达100多公里,伴着猎猎旗帜,遍布马奔腾,排场惊天动地。杨迪皇帝被这种感觉陶醉了。

公元607年,杨迪皇帝再次开始向北航行。这次没有船可乘,所以我改乘公共汽车。这辆车很特别。和船一样大,但是用轮子感觉不舒服,还得人抬着。当然,巡游的御道是专门修建的。这一次和江都之行一样,皇室和所有的文武百官都陪同。步兵50万,骑兵654.38+万,60万* *。整个巡逻队看不到尽头,来回蜿蜒500多公里。

每次巡游,杨迪皇帝都要准备大量的礼仪用品。仅江都一地,就有65438+万人负责制作礼器、服饰,耗资“数十亿”。制作祭祀仪式需要大量的鸟羽毛,于是官员向民间摊派,到处都是捕鸟的网,有羽毛的几乎被打死。(“邱、何畴、太傅程云定行已立礼仪之礼,故发羽至郡县,百姓罗网水陆捕之,禽兽几乎无用。”。——《隋书·杨迪纪》

杨迪皇帝既酷又有女人味。每一次巡游,都有1000以上的随行美女;杜东和江都的宫殿里住着成千上万的美女。据统计,全国各地供杨迪皇帝享用的宫中美女总数超过654.38+50万。

每一次巡游,随行的几十万人的食物供应,全是沿途250公里内的地方官员提供的,极其精美,临行前就被遗弃了。

东都扩建时,杨迪下令修建任贤宫和西苑供自己享用。其中西园园占地300平方公里,有人工湖,周长10里。开凿龙林运河,连接人工湖和洛水,运河岸上有16宫殿,称为“16院落”。每个医院有200到300个美女;每个医院的大厅和建筑都非常宏伟。比如秋冬树木倒下的时候,派人剪成花和叶的丝带,用树枝覆盖,颜色稍微变质,保证环境四季如春。

杨迪皇帝喜欢这种顶级的感觉。谁打败了他的荣华富贵,谁就觉得自己没面子,于是对打败他的荣华富贵的人进行了严厉的惩罚(“臣子不同意,就有罪,就灭族。”——《隋书·杨迪纪》);对于听命于他,拜他面子的官员,他给予很大的好处。他曾直言不讳地对大臣们说:“我天生不喜欢听相反的意见。我说敢言者忠,我最受不了。”要想升职升职,就要听话。“公元614年,杨迪召集数百名官员讨论再次征服朝鲜。一连几天,没有人敢发表意见。(“我叫百僧议伐韩,数日无人敢言。”——《隋书杨迪纪》)公元616年,这时,天下大乱。官员崔和王爱仁被杀,是因为他们报告了“贼”蜂升的真实情况,建议他们不要继续巡航。(“我相信,郎就像是一个洪水猛攻建国门的贼。上表不可取做巡视。如果我怒不可遏,我会先解决,但我会砍。.....我开着车到了泗水,我深信那个王爱仁,那个郎朗,是个贼,我让他还西京,暴走。”——《隋书炀帝纪》)开国元老高希和何若璧私下谈论朝廷过度奢侈的问题。炀帝听说他们被贴上诽谤的标签后被处死。

公元607年,杨迪巡游北方,所经过的地方大多是西北的不毛之地,人民生活十分艰难。路过雁门时,太守山和百姓搜寻并准备了大量精美的食物祭品;当杨阔到达玛伊时,他无法饲养精美的食物,因此没有提供食物。杨迪皇帝对前者很满意,对后者非常不满。作为奖励,杨迪把仇和从贫瘠的边县调到内地的博陵当知府,同时命令杨阔学习仇和在博陵的先进经验,羞辱杨阔。

公元613年,杨迪巡游时在上谷停留。因为粮食等物资不充裕,气得要免去他的官职。(“每次开车去山谷付钱都不是官方的,所以我怒不可遏,避免过于防备。”——《隋书·杨迪纪》

公元616年,天下大乱,一发不可收拾,杨迪却继续纵情享乐。今年5月,他突发奇想,又做了一件大事:他在京华宫收集了大量萤火虫,并在夜间进山旅游时将其放生,让漫山遍野都焕发出荧光。(“我得请京华宫里的萤火虫,夜里放它们出山,光遍岩谷。”——《隋书·杨迪纪》)这一年皇帝杨迪最后一次去江都,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但是杨迪皇帝没有考虑如何挽救这场危机。见过官员后,他仍然只关心他们提供多少珠宝和食物。付出多的会升职,付出少的会降职。

有了正反两方面的例子,所有的官员都看清楚了杨迪治下的官场应该怎么混。于是,官员们互相竞争,互相较劲,杀光所有的人,以满足皇帝疯狂的欲望,从而保住帽子,升官发财。在这种官僚体制的挤压下,人民生活在极其悲惨的境地。

每一个大工程,官员们完全无视民众的生理极限,为了满足上级极其苛刻的进度和工程规模要求,残酷对待农民工,造成大量人员伤亡。

在杜东扩张期间,由于对工程的严格监督,服务人员的死亡率高达4/10、5/10。东至高程,北至合阳,东西数百里,南北近数百里。运送民工尸体的车辆面向马路。

为了把建造宫殿的大木头从江南运到杜东,招募了大量的江南男子,每2000人拉一块木头,一路上都有人死亡。

公元607年修建长城时,百万民工中有五六个在十天内死去。

在开凿运河的过程中,死亡人数也相当惊人。据唐代《谈河录》记载,在开凿通济渠、韩沟的过程中,招募了360万民工。到徐州附近挖运河的时候,少了654.38+0.5万。河边的工地到处都是尸体。到了永济运河开凿的时候,出现了男女缺人的严重情况,被征召服役。

在征服朝鲜的战争中,除了几十万人死在战场上,还有大量的人死于准备时期的苦役。据《隋书袁宏思传》记载,为了建造军舰,大小官员不分昼夜地威胁民工泡在海水中施工,一刻也不准休息。民工腰部以下全是蛆,十分之三或者四死了。

全国各地运送军需物资的民工们,自带干粮,牛车或手推车,在严明紧急的军令下,一路奔向辽西。一路上大多病死饿死。尸体没人收,几百公里内尸体随处可见。

杨迪皇帝启动了大规模工程,动不动就动用数百万农民工。据记载,隋朝全国人口当时只有4000多万。由于大量男性青壮年被征用和杀害,农业生产停止,经济崩溃。再加上官员无休止的搜刮,百姓穷困潦倒,挣扎在死亡的边缘。杨迪后期,短短十二三年,文帝二十年打下的基础就消耗殆尽,社会一片废墟。在富饶的长江、淮河流域,民生断绝,人们大面积以树皮、草根、泥土为食。在一些地方,人们甚至会互相吃掉对方。

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只能选择铤而走险,聚众造反。

杨迪时代的第一次大规模民众叛乱发生在611。这一年,杨迪下令为征服朝鲜做准备。邹平(山东邹平)、王贲聚集长白山(山东章丘)造反。接着,清河县人孙因家被淹,妻子饿死,仍应征入伍。他被县长指责报道迟到,并被鞭打。一怒之下,杀了县令,聚众造反。从那以后,直到公元628年最后一次叛乱被唐朝镇压,在18年间,先后发生了136次叛乱、兵变和宫廷政变。其中集结了654.38+0.5万余兵力的有50余人。世界上出现了真正的混乱。

北宋司马光对起义的原因作了透彻的分析:杨迪皇帝去年计划征服朝鲜,下令山东设立专门机构,下令养马以供军事使用。还招募民工运输粮食,囤积在六合、怀远。车辆和牛经常回去。一半以上的士兵死亡,农业生产无法按时进行,大量农田荒芜。又一次饥荒,粮价大涨;东北边疆更严重,一桶米值几百铜钱。如果运送到目的地的谷物和大米质量不好,人们就会被命令用好米换坏米。招了六十多万的独轮车,两个人推了一车,扛了三米的石头。路又险又窄,运的三石米不够路上口粮。到达目的地后,没有食物可以支付,农民工因害怕被惩罚而逃离。再加上官员贪婪残忍,以各种冠冕堂皇的借口和名义搭顺风车。人民困窘而贫穷,他们的财富和力量都被耗尽了。老老实实做顺民,必然会饥寒交迫,死亡指日可待;劫也可能延年益寿。于是他们开始聚集在一起,成为“强盗”。(原文见子同治《鉴隋·吴极》)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杨迪充满了矛盾和胆怯,他不愿意也不敢面对现实。然而,局势的恶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杨迪终于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最后的代价。

在杨迪的军队中,有所谓的小果(勇敢和果断),即警卫,他们都来自关中。杨迪自公元616年以来第三次巡视江都。因为北方到处都是贼,他不敢回东都洛阳,长期定居江都。士兵们想家了,于是他们密谋发动兵变,然后回家。接到消息后,小果司令员司马德昆与另一位随行的军事将领李源和支格官裴乾通商量。司马德昆道:目前陛下的姿态是不会回东都。小果,在我的带领下,每个人都想回家,而且每个人都在私下议论,密谋逃跑。我本想告诉陛下真相,但是陛下害怕听到这些不利的消息,所以我怕自己在事情发生之前就被刀剑打成了鬼。但现在我知道了真相却不举报,然后真的出事了,我就屠我九家。进也是杀,退也是杀。我该怎么办?——司马德昆的担心完全是有根据的,因为小果也是从一个宫女那里得知的。在报告了杨迪皇帝极不愿意听到的消息后,她立即被杨迪皇帝杀死。——司马德和两人商量,冒险总比什么都不做好,于是决定发动兵变。并准备推荐右屯卫将军宇文化及为主脑,* * *同案。(原文见《隋书·宇文化及传》)

宇文化及的天性原本是非常迟钝和胆怯的。几个人跟他说了剧情内容后,都说:“刚听说的时候,怕怕的,动一动就汗流浃背,久了就定了。”。618年,司马德昆率兵迎击宇文化及,然后入宫。杨迪皇帝逃到一个小房间藏起来,被一个恨他的宫女指出。士兵们找到了炀帝。当他的死期临近时,这个傲慢的暴君看起来很无辜,可怜巴巴地问道:“我对自己做了什么?”乱兵不理他,把他带到江都门示众。然后他们把他带回皇宫,命令令狐大星吊死他。杨迪皇帝五十岁,在位十五年。

从杨迪皇帝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虚荣心和由此产生的面子观念像噩梦一样攫住了他的灵魂,帝国采取的任何措施都可以作为满足虚荣心的要素纳入面子工程的范畴。他在登基之前,通过对自己的粉饰和包装,成功地骗取了父亲的信任,从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宝藏。他被第一次尝试得到的完全高估的奖励迷住了。当他登上王位时,他开始享有不受限制的绝对权力。作为一个自然人,可能只是虚荣心和性格弱点的好面子,成为了灾难的真正动力。在他看来,只要他想做大事,皇权赋予他的权力使他能够做到。过程极其方便,就像现代人用水龙头很容易:逆时针拧一下,水就流出来了;向相反方向扭转,水流就会停止。于是,他随意打开了一系列水龙头:扩张杜东、开凿运河、修建长城、征服朝鲜、建造龙舟、挥霍无度、奢侈浪费,等等。但是,国家治理显然不是拧水龙头,支撑一种极度奢侈的生活也不只是拧水龙头那么简单。国家的人力、财力、物力都是有限的,但被虚荣和绝对权力冲昏头脑的杨迪皇帝却不明白这个基本的道理。可以想象,杨迪皇帝的各种疯狂决策在实施过程中肯定会遇到许多障碍。因此,他要求所有官员按照他的要求行事,严惩违法,树立正面和反面的榜样。就这样,所有的不同意见都被压制了,他听到的都是他所希望的赞美。同时他追求顶级快感,被变态的虚荣心和面子观念所支配。把他是否满足自己的享乐需要作为忠诚的标准,并据此决定官员的升迁或降职。就这样,在整个帝国官僚体系中,催生了残酷压榨剥削普通百姓,迎合皇帝的政治游戏规则。而盘踞在官场的大大小小的官员,在执行各种荒谬的皇帝命令的同时,利用私心,搭便车剥削老百姓,导致帝国政治生态系统的不断恶化,把各种难以承受的沉重负担压在作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身上,使人的资源、财力、物力被过度使用,突破极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农业生产完全停止,社会生活衰败,等等。

(作者:冉广泽,成都电视台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