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来自印度的白求恩为什么根据地官兵亲切地称呼他黑马
我们国家抗日战争历史上有很多国际友人。今天,我介绍这位,他和白求恩一样,也是医生。他是来自印度的国际友人,为中国革命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他叫柯棣华。
柯棣华,原名德瓦尔卡纳特桑塔拉姆科迪尼斯,出生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舒拉布尔。他的家庭背景属于较高的种姓,但他的生活并不富裕,因为有八个兄弟姐妹。他妈有残疾,他爸有民族解放思想。年轻时,他和父亲一起参加了抵制英国货的斗争。后来他考上了孟买著名的G..医学院,因为参加了反抗英国殖民者的斗争而被迫退学。凭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他又参加了考试,终于在1936年从孟买医学院毕业,考上了皇家医学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的枪炮声惊醒了沉睡的中国。中国军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入侵。印度国大党领袖尼赫鲁应中国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要求,决定向中国派遣一支小型医疗队,以示印度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同情和支持。这一决定得到了印度各界的热烈支持和热烈响应。仅中国报名参加医疗援助队的医护人员就有700多人。
1938年6月29日,这一天被孟买居民命名为“中国日”。这一天,柯棣华申请加入由他、爱德华和苏华组成的中国医疗队。
1938年9月17日,印度援华医疗队抵达中国广州。在广州码头,他们受到中国人民的热烈欢迎,并受到保卫中国联盟主席宋庆龄的迎接。
9月29日,医疗队经长沙来到汉口,被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编为第15救护队,先后在汉口、宜昌、重庆开展工作。
在重庆,医疗队成员特意请中国中国文化协会主席谭云山给他们每人起了一个中国名字,以表达他们团结一致的决心。谭云山建议,在每个名字后面加上“华”字。于是,五名医疗队员有了自己的中国名字:爱德华、柯棣华、卓、穆和巴。这时,柯棣华的名字由原来的柯狄尼斯改为。
来中国之前,医疗队听说八路军和国民党不一样。因此,他们渴望去***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他们刚到中国时,就出面满足了他们宋庆龄到华北前线工作的要求。到达武汉后,他们向周恩来提出了同样的要求。在重庆,他们第三次请董去延安。
1939年1月16日,就在医疗队获准赴延安的前夕,柯棣华不幸接到了父亲去世的消息。重庆八路军办事处的同志和其他几位医生劝他回国料理后事。他强忍悲痛说:“我的家庭确实遭受了巨大的不幸,但千千这里的无辜人民更需要我。在我履行对印度国大党的承诺,在中国工作至少一年之前,我永远不会回印度。”
1939年11月4日开始,柯棣华和印度医疗队的同伴们经过晋东南、冀西、冀南、冀中、平西、晋察冀等敌后抗日根据地,数次穿越敌人封锁线。在战争环境中,他们和抗日军民一起过着艰苦的生活,却毫无怨言,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沿途施行手术50余次,救治伤病员2000余人。
百团大战进入第二阶段,晋察冀军区进行涞水战役时,柯棣华奉军区命令向军区南线出发,负责营救工作。在13天的战斗中,他接受了800多名病人,其中558人接受了手术。作为不断战斗的结果
百团大战后,巴苏华博士奉命返回延安,在延安逗留,1943年3月回国。柯棣华继续在白求恩学校和医院工作。
1941年1月“正式加入八路军”,被任命为晋察冀军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首任院长,仍担任白求恩卫生学校教师。此时,正是抗日根据地最艰苦、最危险的时候。
1941年接替牺牲的白求恩大夫,成为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院长。同年10月25日,柯棣华博士与卫校教师郭青兰女士结婚。
1942年8月23日,郭青兰生下一子,柯棣华亲自接生。孩子的出生给这对夫妇和他们的朋友带来了巨大的喜悦。时任八路军晋察冀边区司令员、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的聂将军亲自给孩子取名为“柯”。“印度”是指印度,“中国”是指中国。这个名字寓意着中国和印度将世代友好。
柯棣华曾说:“这是白求恩工作过的地方,你们学校就是以白求恩的光辉名字命名的。我要像他一样,投身于反法西斯斗争的伟大事业,决不玷污白求恩的名字!”这是他的心声,也是对此后所有行动的最好总结。
在晋察冀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始终以白求恩为榜样,对工作极其负责,对同志对人民极其热情。他不仅从事医疗工作,还从事教学培训、撰写讲稿、承担行政和政治工作。当敌人残酷地“扫荡”根据地时,他和他的同志们经常在山谷和山区战斗和移动,同时照顾伤病员。他以惊人的毅力和革命乐观主义克服了一切艰难险阻。他密切联系群众,把为群众服务作为自己的幸福。在一次敌人扫荡中,他路过一个被日本侵略者摧毁的村庄。听到断断续续的呻吟声,他循着声音,在一间破旧的房子里发现了一名因难产生命垂危的女子。他迅速找到游击队和担架,把产妇送到临时避难所,连夜给她做了手术,挽救了母子的生命。正因为如此,伤病员和群众爱戴他,亲切地称他为“老柯”、“贴心医生”、“黑妈妈”。
1942年7月,柯棣华光荣地加入了中国***产党。
1942年12月9日,柯棣华癫痫病再次发作。虽然医护人员尽了最大努力抢救,但还是没能挽救他的生命。他没有给自己心爱的战友留下一句话,也没有给自己心爱的老婆儿子留下一句话。但是他所有的工作,他的热情,他的奉献和他的国际主义将永远激励人们前进。
1949年,他和白求恩大夫安葬在石家庄华北烈士陵园。墓地里仅有的两座雕像是他和白求恩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