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差别有多大?

古代是一个“拼妈”的时代,嫡出和庶出的孩子回受到差别对待,差不多就跟咱们现在说的“亲生”和“后娘养的”差不多!

嫡子是家中继承人,家里的所有资源都会向嫡子倾斜。而庶出,则一出生便输在了起跑线上,从来都是要低上一等,你的一切都是辅佐嫡子。

所谓嫡庶之分,其实就是一个妻妾之分。正妻生的孩子就是嫡子,而妾室所生的孩子就是庶子。

众所周知,我国古代实行的是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正妻与妾侍之间的地位差距很大。说白了,妾侍就是仆人,正妻才是女主。而这种地位差距,同样也延续到了他们的后代身上。所以,这是一个“拼妈”的时代!

而在古代,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大家族中,能纳妾的,多多少少都还是有点家底的!

举个例子吧,《三国演义》大家都看过吧,里有个的“汝南袁家”,号称四世三公,这家出了两个大军阀。

一个是大家比较熟悉的袁绍,另一个则是袁术。在家谱上,袁绍和袁术是堂兄弟,但事实上,这两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都是袁家家主袁逢之子。因为当年袁逢因为兄长袁成膝下无子,念其死后无人送终,将袁绍过继到袁成名下。

其中袁绍是庶出,袁术是嫡出。虽然袁绍后来凭着自己能力打出了一番天地,但袁术一直没把他当兄弟,甚至说袁绍只是家奴,可见当时的嫡庶之分是非常严重的。

不过话说回来,还好这两兄弟关系不好,不然要是他们俩联手,那就曹操啥事儿了。

当然了,这种情况最为明显的还是在帝王家,“嫡长子继承制”几乎是贯穿整个华夏汉人政权的历史。

所谓的“嫡长子继承制”始于西周,其规定“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概意思就是在选继承人的时候,原则上是嫡长子优先,至于其是不是儿子里面最贤能或者最大的,那不管。就算他是个傻子,那也选他。

其中最听话的就晋武帝司马炎了,他有十几个儿子,然后却传位给了一个傻儿子司马衷。也就是那个“何不食肉糜”的白痴晋惠帝。

晋惠帝痴傻导致大权旁落于贾南风、杨俊等一外戚后族手中,随后他们弄权夺利,引发“八王之乱”,晋朝因此而衰弱。北方胡人乘虚而入,历史上著名的“五胡之乱”就此爆发,不仅西晋王朝因此灭亡,华夏大地还因此陷入到数百年的南北大分裂之中,知道隋朝才重归一统。

那是华夏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个阶段。

说来说去,这和司马炎选错继承人有很大关系。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傻儿子,主要原因就是司马衷是嫡长子(准确点讲应该是嫡次子,但长子早夭,司马衷比啊成为了第一顺位继承人)

所以啊,我们看到了,嫡庶之分还是主要体现在一个继承权上,这就是所谓的“命中注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