舔脚小说

古龙是一个不断夸赞自己名气的英雄。

金庸是一个不褒不贬,成为英雄的过程。毋庸置疑,武侠世界里两个空前绝后,可能再也见不到的伟人,就是金庸和古龙。虽然他们的小说风格不同,但都是扣人心弦,令人难忘。更可贵的是,我们千万不要只是为了娱乐而去读他们的作品。他们的作品进入了高雅的境界。这是其他武侠作家无法比拟的。虽然很多自称文学守护者的人不愿意承认,但我相信它已经得到了更多真正武侠爱好者的认可。

虽然同样优秀,但是两个将军方向一致就要有第一步,不可避免的存在两人谁更优秀的问题。说实话,他们两个我都一样喜欢,我真的不忍心对这个问题做任何评价。但是,看到很多人对这个问题的看法,真的是如鲠在喉,吐不出来。所以,这里就丑了。如果有不同意见,请不要生气。

我一直觉得看小说就像做梦一样,尤其是武侠小说。

金庸和古龙给了我们两个不同的梦。

在金庸的梦里,我们无疑感受到了跌宕起伏,多姿多彩,沉迷其中,不愿醒来。但我们始终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场梦。一觉醒来,就像做了一个好梦,或者有了一些美好的回忆,但大多很难有太多的印象。

古龙的梦是破碎的记忆。可能很美,但绝不是美。

在这个梦里,我们做了太多的午夜梦,这让我们甚至在醒来后都怀疑这到底是梦还是活生生的现实!这种感动并不遥远,即使没有莎士比亚那么美好。

更现实的问题是,人们更愿意做一个美好的梦,因为现实给了我们太多的痛苦。梦是我们逃避现实最好的地方,又有谁喜欢现实是一根绳子,哪怕是在梦里?

尤其是象牙塔里的大学生,谁不活在自己的美好梦想里?

我绝不是在贬低大学生。我是其中之一。

我之所以这么说,只是想说明一点:这种对美好梦想的向往,才是很多人能轻易接受金庸却难以接受古龙的真正原因。

我无意批评这个选择。毕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千百年来不断推动人类发展的动力之一。毕竟,在经历了生活的艰辛之后,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寻找一个天堂来放松自己紧绷的神经。

感谢金庸,他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天堂。

古风无疑看到了这个问题。

人的需求永远是商品生产的真正动力。

他试图改变。他把幽默的语言放进了作品,他把酒和金子放进了作品。在他后期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太多的奢华和奢侈的生活,太多的享受和放纵。

只有一件事我们从未见过。

那就是幸福。

不要!没有幸福!

酒和爱情都掩盖不了他与生俱来的忧郁和悲伤,这种忧郁和悲伤已经深深地种在了他的心里。他的气质不可避免地融入到作品中。以至于我们有了这样的结果:越是欢乐的描写,读到的悲伤越深,刺痛我们的心。

他没有资格演金庸。

金庸从来不担心吃饭。他没有这样的悲伤。在他的作品中,甚至在最悲惨的描写中,我们感受最多的是一种英雄主义,一种赵岩战士的愤怒。这种豪气绝对是古龙无法比拟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会在另一篇文章中描述。

金庸对痛苦的描写仅仅是通过一种悲惨的行为。在这个描述中,杨过失去了一只胳膊,小龙女失去了童贞,冯晓不得不在她的胸口插上一支箭。他的作品里永远不会有笑着咳血的李寻欢,永远不会有拖着一条腿结结实实的傅红雪,就像古龙的作品里永远不会有段誉这样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物。

在这里,我觉得有必要对这种说法说几句:有人认为古龙小说里的人物都是男的喝酒,女的脱衣,太淫荡了。这是一种极其庸俗的观点。魔法不是生于外部,而是在内心。我觉得说这话的人有问题。

至少我没有从喝酒和脱衣中看到一丝一毫的淫荡。

我看到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孤独和痛苦。我相信大多数抱着正确态度看书的人也是这么看的。

漂泊的浪子,一方面无法克制自己的个性,另一方面又有着无人问津的孤独,无人诉说心中的落寞与无助。他们绝不是君子,他们独自行走在茫茫人海中,一切都是自然真实的。这种苦我没经历过,古龙显然经历过。他真实的描述让我动心。

相反,在金庸的作品中,韦小宝对妓院和隧道中虚竹的描写,虽然不是绝对多余,却有些猫腻。或者金庸想加点浪漫。也可能是金庸另有深意,水平有限,不能钻牛角尖。哪个家伙看到了,不如告诉我一两个。无论如何,这种氛围的描写绝不会出现在古龙的作品中。

言归正传。后来古龙也意识到,这样铺张的描写是写不出幸福的。所以他试图彻底改变。

于是就有了《快乐英雄》。

在下面的评论中,简要分析了《欢乐英雄》的得失,并从写作手法上对两位大师的作品进行了评论。欢迎继续阅读,谢谢。

《快乐英雄》是一部全新的作品。

在这本书中,古龙用一种全新的概念和方式诠释了幸福的意义。彻底抛弃生活的享受,升华为对精神满足的追求。四个年轻人,他们的生活在物质上是不堪忍受的,但他们的友情,他们对生死与* * *的相互鼓励,却让我们感动得热泪盈眶,甚至郭大路于艳琪的爱情描写都多于爱情(也许这是很多人不喜欢这本书的主要原因。心里有遗憾)。对王动和红娘的刻画更是令人印象深刻,令人叹为观止。虽然我们在书中依稀可以看到大仲马三剑客的影子,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部新颖独特的作品。

但这并不是本书最成功的部分。

古龙在这本书里有了很大的突破,使他几乎完全摆脱了多年来唯心主义强加给武侠小说的枷锁,成为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作家。这一点,即使在他过去的作品中——虽然他极力表现出来——也没有做到。

即使不完美,他至少注意到了这样一个问题:钱的问题。

这无疑是现实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无法回避的问题。在书中,古龙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述缺钱的烦恼和赚钱的艰辛。男主角任侠的性格注定了他们留不住钱,但他们很穷。这是一个矛盾。我一直认为,只有矛盾才是好小说的真正主题。

这种经历无疑是古龙亲身经历过的,也只有这样,他的刻画才能如此生动感人。虽然这种描写在他的其他作品中略有提及,如《三少爷的剑》(注:此处疑似为三少爷的剑),但从未刻意作为重要内容描写。读到这里,我不禁为古龙鼓掌。

这种描写在二流小说家的作品中是绝对找不到的,以浪漫主义为己任的金庸无疑也不会去描写(在《侠客行》的开头有一些征兆,可惜没能深入,唉!但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描述,古龙出书的初衷破灭了。人类的悲哀在于,我们可以战胜一切外来的敌人,却永远战胜不了自己。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才造成了古龙此后不久的悲剧结局。好吧,如果再过几年多一个古龙,不仅武侠作品会有重大突破,今天的武侠世界也不会衰落,以至于所谓的先锋小说、后现代主义甚至魔幻作品横行天下,我们看到的武侠还是几十年前的武侠。这个天数如此,你应该哭三次。我的悲伤无以言表。“旁观者清,当局者迷”的古训在这里再次得到了体现。古龙从来没有看清楚作品中悲伤的主要原因。原因不是他怎么想的,而是两个字。

“真相”

这才是真正的关键!

金庸作品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在于他的不真实;而古龙的作品给人一种压抑的享受,就在于他的本真!

古龙的人生有太多的不如意和波折。社会现实的阴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无法摆脱现实,进入自己的理想王国。

虽然他极力表现理想世界,但潜意识总是一次又一次把他拉回现实。

他一方面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另一方面又有着一个优秀武侠作家必须具备的最重要的条件——无与伦比的想象力,这是一个矛盾。他的这种矛盾注定了他一方面无法成为一个完全现实的严肃文学作家,另一方面又无法成为一个理想的娱乐文学大师。但也正是因为这种矛盾,他才在武侠世界里有了自己的一片领地,使他成为至少到目前为止独一无二的“婉约武侠”文学大师。他的成就是空前的,如果不是无与伦比的话。他的成就足以让他成为武术乃至文学的一代宗师。

他潜意识里认为自己的作品中有一种对现实不可或缺的反映,这无疑使他的作品有一种忧郁的美。这种美足以震撼我们,却又不忍接受。

他的英雄观和我们所谓的英雄观相去甚远。他的英雄是史记中的那种大侠,而我们的英雄是神仙般的人物:首先要有随时为了别人的利益而牺牲自己利益的精神;其次,我们必须有一种不屈不挠的被杀死的意志,而不是甚至口头上的让步;再次,你要有诚实朴实的品德,即使不骗敌人;再次,关键时候要能把握大节,能喊出几句豪言壮语更好;再次,认真对待爱情,始终不渝,极其重要;第三,你必须有好运气。不管怎么打,都死不了。关键时候一定有奇迹...

因为我们已经习惯于把书中的英雄看做自己的化身。

书中的主人公能否达到自己的标准,往往是一些人评价一本书好不好的最重要的条件。我们经常看到,很多人在评价一本书的时候,先把人物从头到脚诅咒一遍,然后得出结论,这本书写得很差,尤其是武侠小说。按照这种逻辑,《阿q正传》、《老高漫》和《哈姆雷特》无疑是极其拙劣的作品。

这些人的阅读水平还停留在小学水平。毫无疑问,古龙的很多作品都很难赢得他们的青睐,《家有两傲》成为古龙最好的作品也不足为奇。

我这里并没有贬低金庸的意思,虽然他的很多角色都存在于人们的幻想中。金庸也是武侠巨匠。他的成就绝不逊于古龙,不愧一代宗师的美誉。在这一点上,普遍的看法并没有错。

我想说的是,金庸已经达到了虚幻创作的巅峰,没有人能和他相比。

必须认清的一个概念是:不真实绝不等于虚假!

…………

我认为,金庸是能与古龙并驾齐驱的武侠大师,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一点。有了这个,金庸才得以跳出二流作家的范畴,从而进入作家行列,成为“狂放武侠”文学的代表人物。否则,即使他的故事比卧龙生和诸葛青云的好十倍,本质上也和他们没多大区别。为此,我们也要向金庸问好。

那么,金庸是怎么做到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古龙的作品。在古龙的笔下,似乎一切实体都是虚幻的。虚幻的时间,虚幻的环境,虚构的人物,虚构的事件,但正是在这些虚幻的实体中,我们看到了真实的灵魂,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感受和痛苦。有了这些,就算其他的再不真实十倍,他的作品也是真实的。

金庸采取了相反的做法。

在金庸的作品中,我们经常会看到真实的时代、真实的历史环境、真实的历史人物、真实的历史事件、真实的民族传统,有时还会看到一些我们都很熟悉的生活细节(笑傲江湖、连城诀、侠客似乎是例外,这些作品我后面会讨论)。金庸丰富的学识在这里起到了极其重要,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就算别人想要,也是不可能的。把虚构的人物放在这样的背景下,很容易给人真实的第一印象。

这种印象很重要,但还不够。

金庸的第二项工作是选择(或许用更恰当的结构)合适的人。这个选择的一个决定性标准是:必须符合读者的心理,选择读者的心。他经验丰富,多年的记者工作无疑是一笔雄厚的资本。他善于观察总结,善于透过本质把握现实。选英雄是一定的,谁都不希望小说的主人公是坏人。但是英雄有很多种。你选择什么样的英雄?我觉得我没有金庸的能力,所以无法选择。我能做的就是从他所选择的人物来推测他的选择。他选择了一个民族英雄,很可能与他构思的历史背景有关(其实这个历史背景是必要的,如前所述),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形势有关(这个结论是基于以下认识,即现在即使是为金庸疯狂的人,也不一定喜欢这个民族英雄的身份,但他们很冷静,很淡定,抛开文学本身的理性思考,他们虽然喜欢金庸,但情感上很难接受。

这也是结论之一,但不是我得到的最重要的结论。

由于时间有点仓促,可能会在一些细节和文字上出现一些错误。希望大家都会。

没关系。请随时纠正我。

金庸古龙正面碰撞,即将开始。

我的结论是:第一,这个人的能力(包括各方面素质,武功,我不屑多说,请原谅我的小自尊)应该尽可能接近现实中的一般人,准确的说是读者;第二,这个人的言行必须符合受众的传统道德标准;第三,这个人必须做常人想做而做不到的大事。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我认为正是这三个条件的建立,为金庸作品进入人们的理想世界,被人们接受,奠定了坚实的、决定性的基础。

这三个条件的作用是:一是树立英雄形象;其次,这样的英雄让人觉得亲近自己;第三,他通过给人们提供一个理想的英雄来消除人们对真正英雄的失望。

所以我说的不真实并不等同于虚假。因为这样的人物是不存在的,其实他是存在的,他存在于人们的心中。像包公一样,这个人实际上并不存在,但你决不能说这个人物是假的。事实上,他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最成功的形象之一。

但是,很容易理解,这个形象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完整或完美的形象。好在金庸还没有为了应付读者而失去理智。卧龙生等人的作品之所以只有情节而没有人物,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对时代的无知,试图塑造一个心目中完美的英雄形象。金庸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历史知识告诉他,这样的人物很难树立。

但是,这只是一个理性的思考,他完全可以无视。他也可以只用我下面要讲的方法来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

但是一个作家的理智和责任感告诉他:你不能这样!

这也是一个矛盾。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没有矛盾,就成就不了一个古龙。同样,没有这个矛盾,你就不能成就阿津的勇。

金庸想到了弥补这个缺陷的办法。我们无法得知他当时是经过深思熟虑,还是仅仅是他的喜好类似于贾宝玉的结果。简而言之,他用了这种方法。直到现在,我还无法判断这种做法是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天才的想法。对此,恐怕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

金庸把目光盯在小说的女主人公身上。

这就足以解释为什么金庸笔下的女孩子总是那么乖巧,以至于才十几岁,其适应能力、处理能力、组织能力、远见卓识都快赶上那些出身名门、受过高等教育、在江湖中磨炼了十几二十年的男人了。

这是一种补偿。因为金庸清楚地意识到,他所创造的男人们平庸的能力是不可能成就他想要成就的事业的,而他们显然必须要成就这个事业。这是他笔下英雄的悲哀还是金庸自己的悲哀?

当然,他也可以采用另一种方法,即设计足够多的巧合和奇迹来帮助他的主人公成功。其实他在《侠客》里就是这么做的,结果这本书差点沦为二流作品。说实话,如果他的对联里没有一个侠义二字,我肯定断定这本书是一个二流作家的冒名顶替,虽然文笔如此相似。

金庸采取的方法是明智的。无论是中国的古训“女人是半个男人”,还是西方的传说“女人是男人的肋骨”,都证明了这种方法的可行性。结果该方法是成功的。

同时,从这一点我们也不难看出,金庸笔下的女主角从一开始就注定是不真实的。而且,问题还不仅仅如此。

在这里,金庸再次面临一个极其危险的问题。这个问题极其危险,一个不小心就会让他所有的努力化为乌有。

这个问题的根源还是在读者身上。不可否认,武侠小说的读者大多是男性,这样的女主角形象很可能被男权主义的洪流所击碎。不难想象如果出现这种情况,整部作品的结局会有多悲惨。

在这关键时刻,金庸再次展现了他的力挽狂澜的智慧。果断采取了明智的措施。因为这个措施的使用,让我意识到金庸就是金庸,也因为这个措施的采用,金庸在留住一大群读者的同时,也失去了一些东西。当我们得到一些东西时,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失去一些东西。这是人类的无奈之一。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金庸的得失,无法判断他是得多还是失多。我们无法判断自己由此获得的更多还是失去的更多。

我之前提到过,古龙在幻觉中展现真实。虽然这种表演难度很大,但他大多得益于自己非凡的社会阅历,以及对人内心本质的一种天生的敏锐感觉。他能这样做是很自然的。

而金庸是在表达一种不真实作为真实,比古龙更难。如果金庸能做得更完美,他的成就可能会一举超越古龙,或者更准确地说,让后者望尘莫及。

金庸所做的无与伦比,但仍有不足之处。因为他采取了这样的措施。这给了古龙一个机会。

也许这本身就是一种无奈,也许他做过的工作不可能完美。

但作为评论员,我们不能因为这个原因而忽略这个问题。

他采取了什么措施?

我没有刻意买锁,只是想让大家想一想。

我已经说了很多。

不用多说,相信只要看一眼这个标题就已经明白所谓的黄金分割是什么了。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事实,金庸小说里的男女主角永远长不大(笑傲江湖除外),他们的言语、行为、心态都停留在十六岁的水平。在他们经历了无数磨难之后,不可否认金庸在某些方面提升了他们,比如行事不那么莽撞。但本质上,他们与人交往的方式,对社会的看法,对自己的心理,一直保持着一颗“童心”。

一颗纯洁的心无疑是可爱的。我很喜欢这种心态。所以金庸笔下的女性都是很讨人喜欢,很可爱的。你在古龙的作品里看不到这样的人物,因为古龙写的是女性,金庸写的是少女。

这样,即使金庸把女主角写得聪明十倍,也不会对读者的大男子主义构成任何打击。谁会跟一个孩子计较这些?就像一个人在夸孩子聪明时表现出来的,只喜欢不嫉妒。

同样是孩子的读者呢?他们感觉如何?

第一,他们的年龄和经历并没有让他们的大男子主义思想膨胀。

第二,金庸让他的女主角完全毫无保留地、明确地没有二心,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他都毅然爱上了他的男主角,甚至可以说...(作者此处删除53个字的激烈言辞)而沉浸在浪漫爱情中的芸芸众生,自然是分不清的。

由此,我们看到了我前面提到的所谓“不完整的内心世界”的一个最重要的形式。我相信这里不需要我来解释“不完整”这个概念。

从这个意义上说,把金庸的作品比作“成人童话”还是有点不合适,但似乎比未成年人的童话,尤其是鹿山公爵的童话更准确。

然而,有些人竟然把古龙的书比作孙敬修爷爷的故事,这让我真的不知道是可笑还是可悲。这些人恐怕连什么是童话都没搞清楚。把光怪陆离的情节当成童话的象征,是大错特错的。《卖柴火的小女孩》中有什么离奇的情节吗?但这并不妨碍它成为最经典的童话之一;聊斋的剧情呢?有人说是童话集吗?正如序言中提到的,笑傲江湖是一个例外的次要人物。令狐冲和冯晓是金庸小说中最成熟的主角(这里我不讨论任盈盈不太受喜爱的原因)。这样的结果,关键在于金庸的求新。

我不知道这是不是金庸的艺术追求之一,但不言而喻,至少在客观上,这是吸引读者的手段之一。

这个结论没什么新意,我就先不提了。我从来不认为一部作品中的配角能体现作者的人物塑造风格和成功与否,尤其是在一部长篇作品中。主角是决定性的人物。但是,一部作品没有配角是不可想象的,配角差的作品绝不是好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说,配角的描写是为了主角的描写而存在的,主角描写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她)们身边的人的好坏。

金庸小说中的配角永远是为了衬托主角而存在的。至此,金庸充分展示了自己深厚的文学功底。

在这方面,很难举几个例子来说明一切,但举一个例子还是必要的。比如《天龙八部》里的慕容复,很明显就是在衬托段誉。

金庸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丰富多彩,为从不同角度表现主人公做了铺垫。虽然有些人物是为了商业价值而不是文学价值而存在的,但这不应该成为批判金庸的理由。毕竟武侠文学和严肃文学是有区别的。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是一支成功的笔。

总的来说,金庸的人物塑造很优秀。

在配角的问题上,我们不应该讨论他们性格和思想的完整性,因为配角毕竟和主角不一样,即使在长篇作品中,这样的不完整性也是不可避免的。

但我在这里要说明的是,我绝对不同意金庸作品因为某些人物描写的真实性而写实的观点。这种观点不仅缺乏任何文学逻辑,也是对金庸作为唯心主义大师的否定。梁羽生之前的武侠作品都是简单的作品,不应该归入任何流派。梁羽生是狂放武侠的创始人,金庸是这个流派最杰出的人物。他笔下人物的性格,作品的气势,都是豪放的。尤其是对大场面的描写,可以说世界上无人能敌。

也许我的见识还不够深,但就我看过的武侠作品来说,大部分都属于豪放派,婉约派自己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