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伍子胥。
冯至三的伍子胥。
一本非常非常薄的小书。读它需要多长时间?我不禁要问:为什么是伍子胥?
这个无厘头的问题之所以被不可抗拒地抛出,是因为困惑。与鲁迅的《故事新编》不同,作者并没有对传统故事进行大胆、幽默、华丽、狂放的改造,只是对故事进行了整体的展开。但是,伍子胥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替父兄报仇。但作者完全砍掉了关键情节,甚至小说结束的位置离关键情节还有一段距离,而这也让伍子胥注定不会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让读者屏息以待。与鲁迅的《铸剑》相比,更是平淡无奇。那么,作者选择故事原型,安排故事选材和情节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是为了什么?
在后记中,冯至先生表明自己一直喜爱伍子胥的故事,认为一个美好的故事,无论是生是死,都像箭头之疾,鸟之影,是一种抛弧。“坚持中有坚持,跌倒中有克服。”年轻的时候,我爱浪漫的邂逅,直到经历了世事,夹杂着许多琐事和纠葛,才落笔。这样看来,作者选择伍子胥,很可能是出于个人喜好,既是为了完成自己的梦想,也是为了借用别人,写自己。
冯至要呈现的是一条砍头断尾的抛物线,以复仇的准备阶段作为整个故事。故事很长,很难保持自己高度紧张的状态。还加入了丽水浣纱姑娘和摆渡人的感人遭遇。这些情节显然不是为了结尾。经历过移民的冯至说,自己年轻时没能留住音乐上的浪漫想象。然而,或许是没有被完全删除,抚摩人心的温柔海浪让人想起悉达多的旅程。如果伍子胥放弃了复仇的目的,那么他的旅程也是一次寻找自我的旅程,这在某种意义上与悉达多的修行并无不同。所以,说到底,伍子胥就是旅途的故事。伍子胥的最终目的是为父亲和哥哥报仇,但这段旅程并没有直走到终点,这段旅程的意义也不在终点。在广为流传的故事中,人物的经历往往是曲折的,有一个“高潮”,但实际上大多数普通人的生活并不会迎来高潮,而会长期处于低谷,在途中的准备阶段会“戛然而止”。在这个看似平淡的过程中,人们见证,相遇,完成了人生的书写。或许,人生的价值也可以是你“遇到”和“经历”了什么然后改变,这是一个人内心的波动曲线和转化过程,而不是简单的你做了什么。
伍子胥跑了,想到伯夷叔,我就想到了。为什么冯志选择了前者而不是后者?后者的离开显然更果断,更惊人,更家喻户晓。只是立刻推翻了他幼稚的怀疑——怎么能根据后人的判断来决定前人的水平呢?这不是与冯至先生在《伍子胥》中表达的观点相悖吗?人是完整的人,是不可替代的人,是只能走出一条路的人。这半年来,我一直在读先秦诸子。归根结底,先秦诸子的生活和学说只是一个选择的问题。他们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完成了自己的人生。至于后人是否认同,如何评价,是后人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