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传作品赏析

在如今的《悟空传》中,曾经代表正义,充当具有典型性和整容英雄的形象,已经发生了彻底的转变。每一个形象都被赋予了丰富而复杂的价值内涵,超越了《西游记》中形象的单向性和特异性。每一个形象本身都充满了矛盾,动作和让人摸不着头脑。它们已经超越了我们原有的图像解读框架和解读规范,不断冲击和修正着我们现有的期待视野。如果用善恶二元标准来划分悟空故事中的人物,往往会显得捉襟见肘,苍白无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悟空故事中人物的反类型化策略大大增加了我们对生存状态、人生价值和个体人格内在冲突的悖论性、丰富性和多样性的理解。

《西游记》佛经故事中,唐僧师徒遭遇的许多磨难,都是神仙和佛家的疏忽或监管不力造成的。由于神仙们的疏忽和监管不力,他们的坐骑或属下下凡危害人间,但最后的结果是被神仙们养大,没有受到任何惩罚,被带到天堂回归原来的生活。对世界的伤害,不过是一个调节天堂无聊乏味生活的游戏。而作为他们的主人,他们不用承担任何责任。相反,应该感谢发起背诵的人的是孙悟空。就因为他们是神。他们做的是对的,是权威的,其他牛都得服从。悟空故事里的悟空是对抗神的。他的出身决定了他不是神。他不是上帝,而是一个生物。他认为上帝和万物是平等的,但上帝认为他们是优越的,希望万物都在他的管理之下。而悟空却想改变这一切,与神对抗。虽然每次都伤痕累累,但他乐在其中。悟空故事里的悟空,某种意义上是一种隐喻。它代表了对这种神圣不言自明的中心和等级制度的合法性的质疑,代表了对权威的抗争和消解中心的努力。

悟空故事里的神仙,都是作者否定的对象。他们被描绘成猥琐、自私、怕死的样子。玉帝软弱无能,太后专横跋扈,如来以自我为中心,保护自己生命的神灵的嘴脸暴露无遗,这些都让人们很难向这些神灵致敬。在书中,王太后被描绘成一个患有歇斯底里症的神经质女人。她的权力至高无上,天庭的一切条条框框都是她的意愿。不仅是位高权重的神仙,就连在古典作品中完全占主导地位的玉帝也在这里,她不敢在公共场合违背自己的任何一个意愿。爱情在悟空的故事中大放异彩,小说中的人物在爱情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世俗的表现。西游记道德圣人不谈爱情,成了永远不变的生死之恋。甚至有人说悟空的主线是爱情。其中,小白龙对唐僧的爱,夏紫对悟空的爱,猪八戒对阿月的爱等等,都让人难以忘怀。爱情成了唯一神圣的东西,取代了去西天取经的神圣地位。这种神圣的爱情既是对《西游记》的合理想象和再创造,也是作者小说观念的必然现实。爱情照亮了悟空的故事,为小说增添了动人的一笔。

在《悟空的故事》中,作者赋予师徒更多的人类感情,描写了四个恋人的爱情。姚,和孙悟空,小白龙和唐僧,阿月和猪八戒,百花鲨和魁木郎。爱是人类正常的本能需求,追求爱情是人类正当的欲望,两性之间忠诚纯洁的爱情是美好的。更明显的是为了追求爱的自由而与阻碍和压制他们的环境作斗争。与西游记不同,悟空的故事不追求形式的完整和情节发展的线性。在悟空的故事中,整个故事实际上是在两个不同的时空层面上叙述的,500年前的故事和500年后的故事被再次叙述。故事基本是在时空的拼贴和倒叙中实现的。作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不时转向“前因”,将读者的视线带到500年前,同时讲述前世今生的故事。不仅叙事时间可以随意延长、加速和反转,叙事空间也可以随意变换、拼贴和重复。

故事一开始,唐僧的尸体被烧在地上,猪八戒笑得泪流满面。故事转向“前因”,开始讲述猪八戒的前世——田鹏元帅和阿月。然后八戒梦见自己被拉回了500年后的现实生活。接着,作者用“前情”的叙述方式,对孙悟空和夏紫仙女的故事、小白龙和唐僧的故事进行了阐释。通过这种解释,500年前的背景在读者眼中逐渐清晰。八戒和沙僧为何被贬天庭,师徒如何去取经,东海龙女如何成为唐僧的坐骑?作者慢慢解释。

故事分两层,但有因果联系。整个故事结构是一个圆形的结构,故事的结局只是引起了故事的发生,这就成为了时间空间化的产物,即故事成为了一个可以在两个时空层面上互动、渗透、并置的组合。

大结局,阿瑶在荒冢中找到了石头,埋在一座花果焦土山中,这恰恰是取经故事的开始。整个故事就像一枚戒指,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即使是以结局开头,结局也是故事的开始,将后现代西方时空的荒诞表现得淋漓尽致。悟空的故事基本都是对话组成的,这在小说里很少见。按常理来说,只有对话,小说支离破碎,支离破碎,而《悟空传》却没有这种感觉。这主要是因为我们对《悟空传》的阅读是在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游记》背景下进行的。有些情节不用介绍了,但这种省略和直接成为了这部作品的一大亮点。由于《西游记》这种底层文本的深厚积淀,在中国的文学传统中,他的文本的语言表达方式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读者心中形成了固定的理解模式。现在《悟空传》的写作,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通过对语言的戏仿,消解读者对《西游记》中特定语言固定意义的理解,从而摆脱历史的束缚,表达自我。

人物语言是构建人物形象的重要渠道和方式。《西游记》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众多人物形象的建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通过他们在各种场合、情节和事件中的语言表达来完成的。现在,我在《悟空传》中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他颠覆了我们对这些传统形象的理解,首先是通过戏仿在语言层面上进行颠覆。在西游记里,他们本来应该是这样说话的,但现在在悟空的故事里,他们的语言被扭曲变形了,被允许以另一种我们从来没有或者不能接受的方式说话,以达到我们对他们形象的颠覆和解构。悟空的故事第一章,唐僧被一个树妖抓住了。按照我们原本的理解,唐僧应该是临危不惧,宽宏大量,无所畏惧,但是当树妖允许他说出遗言的时候,我们没想到的是,他却大声的把“救命”二字减了下来。唐僧的语言在让人发笑的同时,解构了唐僧形象的神圣性,让人看到了唐僧作为世俗人性中趋利避害、怕死的一面。通过唐僧的呼救,彻底消解了《西游记》中制造的伪崇高。至于猪八戒,本文通过诙谐的语言将其转化为戏仿,表达其世俗功利性。八戒在文章中说:“我妈生我的时候,没有告诉我猪的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我还在苦苦思索。直到其他兄弟都先把乳头全抢走了,我才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蠢。”这种语言是对现代口语的戏仿,表现了猪八戒的流氓味道。仿拟在语言表达和效果上具有幽默的特点。在话语中混合搞笑和戏仿元素的目的是为了颠覆原有的人物形象。

作品的命题蕴含着丰富的哲理。悟空的故事来源于主角之一孙悟空的名字。如果说“三教合一,通过发现自身生命之根来领悟天地奥秘”的文化理念是《西游记》作者吸收当时文化思潮创造神话世界的基本理念,那么悟空的故事则蕴含了中国传统思想的阐释精神,受到西方思潮中虚无主义和游戏精神的影响,表达了现代人的精神困惑和迷茫。作品结尾可以看到“当五百年之光只是一场骗局,空时里的人物为何悲伤”这句话。你为什么开心?”这样的哲学话语,对应着《悟空》的主题,发人深省。

除了升华主题之外,哲理性的话语对剧情的发展起着至高无上的作用。第十一章结尾,孙悟空因为没有被邀请参加蟠桃大会,准备讨回公道。夏紫感叹道:“晚霞的辉煌不会持续太久,辉煌过后,将是漫长的黑暗”。这原本只是对自然景观非常普通的描述。放在这里,却为后来的不幸结局埋下伏笔。这个描写作为故事的转折点,自然是含蓄的,有着无穷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