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丢西姆的故事是虚构的人物。

正文:朽木

说到古代四大美女,大多数人都会脱口而出。自然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指石、王昭君、丢辛、杨贵妃的故事。其实古代对四大美女的说法不一,而今天说的四大美女中,丢西姆的故事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

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从古至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未停止过。这是人的本性。《道德经》说“天下人皆知,美即是美,恶即是自败”。美和丑是相对存在的,所以美的标准是以丑为标准的。这在对女性美的审美上尤为突出。

古代人对美的定义在不同时期是不一样的。先秦时期,人们崇尚自然美和朴素美。《诗经》第一篇《周南关雎》开篇写道:“关雎是河中之鸽。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如何做一个“窈窕淑女”?在《诗经》中也有明确的定义,即《诗经·冯伟硕人》一文对卫庄公之妻庄姜的相貌描述:“手软,肤凝,领如蝾螈(qiú qí),齿如犀牛(hù xī)。指手如白茅软芽,皮肤白嫩光滑,颈如天牛幼虫般白嫩,牙齿排列整齐,如犀牛角般洁白,额头宽阔圆润,眉如蚕蛾触须般弯曲,眼神流动,美丽生动。

如此生动传神,《诗经》成为咏怀美人的开篇之作,为历代文人所效仿。到了后期,宋玉的《登徒子赋》,曹植的《洛神赋》,都可以看到“硕人”的痕迹,《诗经》对美的标准定义也被奉为历代女性审美的标准。

先秦文献中记载了许多美女,其中夏杰皇后米、商纣王妃子妲己和妃子都称赞过她们。以上三位美女都是亡国之君最宠爱的妃子,与米有关的典故是“酒池肉林”。妲己关注的是“蛇蝎之心”和“对比切心”;赞美是“一把篝火打王子”,最后的结果是亡国,一直被当做反面教材来提。

如果只论美貌,除了《诗经》中魏庄公的妻子庄姜,还有、、石等。,如庄子:“毛葱,李记,人美,鱼见其深,鸟见其飞高。”《管子》:“毛子和是世界之美。”《韩非子》:“所以,做毛茛就好,美人之美,对我的脸不好。用脂粉好一倍。”。其中,毛体是春秋时期的越国美女,也是“沉鱼”的最早原型;李记,即“李记”,是晋国著名的“李记之乱”始作俑者晋献公的妃子;岳美人石,现已成为中国四大美女之一。

当然,在历史文献中,也不乏美女,如的妻齐文姜、魏的妻宣姜、吕庄公的妻哀姜、的妻南子等。但多为后人所诟病,多有滥交的记载,造成了国家的政治动荡和政权更迭,也是反面教材,但不如桓、妲己、贾等造成的改朝换代那么坏。

汉魏时期国家统一,国力强盛,经济发达。除了先秦审美之外,女性更注重装饰,所以在服饰上也更为奢华,这在曹植的《洛神赋》和乐府的《孔雀东南飞》中有详细描述。如《孔雀东南飞》描写焦仲卿妻子之美:“足下踮脚,头为王八。”腰若流水,则闻明月。指洋葱根,口含达尼。步骤精细,精致无比。" .

汉代有很多关于女性的记载,比如著名的王昭君。昭君作为四大美女“大雁”的原型,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和讴歌。汉成帝的皇后赵,是一个“瘦燕子”,成语“胖在身边”。她身姿轻盈,会跳掌舞,深得汉成帝宠爱,还有一个更漂亮的妹妹赵合德也入宫侍奉汉成帝。此外,刘邦最宠爱的妃子戚夫人,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光武帝的皇后尹丽华,当然还有小说中的“金屋藏娇”陈阿娇,都是有名的美女。至于班昭被说成美女,纯属附体。原因是班昭提出女性要有“三从之道”和“四德之仪”,约束了女性的言行,被后人奉为女性的标准规范,因此而出名。

南北朝时期,人们对美女的审美主要是“赞衣穿衣”和“秀美骨清”,主要受道教影响。女性注重优雅和苗条。除了稍微化了点妆,她们还化了妆。例如,南朝宋武帝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就以“梅花妆”而闻名。此外,南北朝时,妇女开始堆起高云包子,用假发制作。

魏晋南北朝时期,最著名的美人是西晋宠妃石崇的妃子绿珠。后来,赵的大臣孙秀觊觎绿珠的美色,向石崇索要,但被石崇拒绝,导致绿珠死亡。从此,绿珠之名流传千古,后人多有诗词悼念。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花木兰这位巾帼英雄,名副其实。但是,说花木兰是美女就有点牵强了。首先,它不是历史事实。主要是因为她出国十几年了。如果她美如花,自然很难掩盖她的踪迹。所以,她是名副其实的女英雄。如果她是美女,似乎理由不足。

隋唐时期也是历史上文化经济高潮的时代,自然美人如云,美人无数。唐朝经济繁荣,是世界的中心。所有的国家都来到了韩国,并与世界上的其他国家进行了频繁的文化交流。所以唐朝有着无比的自信和优雅。在对美女的审美上,继承了历代的优点,更注重富贵奢华。主要特点是皮肤如果冻,身材丰满,发髻高耸,脸如满月,樱桃口,齐肩长裙,露颈,裙摆提至胸前,下摆加长,更显优雅端庄。

杨玉环是隋唐第一美人,也是当今四大美女之一。“羞花”的原型一直被人们在诗词歌赋中所歌颂。另一个是唐太宗宗室的女儿文成公主,远嫁吐蕃。她一定有着惊艳的外表,最重要的是她的亲密事迹会被千古传诵。还有隋朝陈的贵妃张丽华、陈的妹妹、萧媚娘、杨迪皇帝,以及唐朝的武则天和上官婉儿。她们天生丽质,在《隋唐演义》等一些小说中有描述和演绎。

此外,由于唐代设立了司,官妓制度较为普遍,所以唐代流传下来的关于美女官妓的人物很多,大多才华横溢,如作《薛涛笔记》的薛涛,忘交文的于,以及和等人,都有传世名句。

到了宋代,人们对美女的审美由典雅转为矜持,崇尚精致细腻之美,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病态审美。原因是宋代理学的盛行限制了人们对美的想象。宋代对美女的审美标准大致可以概括为:鹅蛋脸、远眉、细长眼、樱桃嘴、去肩长颈。还有始于北宋末年的缠足这一有害的恶俗。南宋以来,国家一蹶不振,文人安于现状,自娱自乐,产生病态审美。缠足的陋习从宫廷蔓延到民间,到了明清时期成了一种套路。是不是很可恶?!

宋代流传下来的美女很多,比如人物。因为理学的原因,很少有美女的名字和事迹代代相传,大部分都是妓女。比如大家熟知的李世石,就是一个众所周知的青楼歌手。诗人颜的《生茶子》曾这样描写李世石的颜色:“远山眉长,腰细。”化妆是春风,微笑价值更低。回到凤城,我说我在青楼路上。看颍川花不如当老师。" .至于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易安居士只能是才女,不能是美人。毕竟没有历史记载,人们佩服的是她的诗,而不是她的长相。

宋代以后,乃至明清时期,受宋代影响,女性被禁止出大门、二门,言行受到礼教的严格约束,所以处处提防,更不用说谈美女。所以很少有美女的故事出来。就算有,也和宋朝一样,大部分是妓女和妓女,但也有一些可圈可点的东西在里面。稍微说一下吧。比如陈圆圆、刘、、边玉京、李、董小宛、、寇白门等。其中以陈圆圆最为著名,吴三桂的《冲冠怒为红颜》,随着清朝入关,让人满目疮痍。

盘点历朝历代,可能有人会问,为什么没有看到三国时期著名美女丢西姆的故事?也就是“闭月”的原型。但是,在作者查找史料中,并没有一个人。《后汉书》和同时期的历史典籍中从未发现过丢西姆名字的故事,也没有《王允传》、《董卓传》、《吕布传》等记载。只有后汉历史上有:“吕布为首字,原人亦有五。”.....,布被尹怨于卓。卓还把布衣留在亭子中间,却亲自与傅丫鬟相恋,令他感到不安。因为我去看司徒王允,所以从陈卓开始我就看过几起命案。“记录。其中“福侍女”指的是一个宠爱的妃子。颜师古评论说:“凡论傅侍女者,谓傅香琦之衣为筵。我一说,傅月就附上了,意思是我运气好。" .而这个妃子是没有名字代代相传的,所以丢西姆的故事是《三国演义》中罗贯中虚构的人物。

丢西姆名字的故事来源于古代冠带“会文馆”,又称“丢西姆冠的故事”,是武将的冠带。后汉书:“武关,当论武密大冠,皆武官冠之。中常加金,附蝉为文,饰貂尾,谓之‘赵辉文冠’。”。其中金蝉是耳环,附在上面的蝉是正面中间的蝉饰。古人认为蝉居枝头,吸露不食烟火,所以用蝉饰来比喻其高贵。左貂插在服务员身上,右貂经常插在服务员身上。相传为赵浩棋惠文所创,故名。

丢西姆的故事最早出现在元代《三国演义》的前身小说《三国志》中。丢西姆的故事只是她的绰号,她的真名是任,她是吕布的原配妻子。他们在老家分开后,就成了王芸的婢女。原本是虚构的,经过罗贯中的演绎,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小说成为了历史,虚构人物丢西姆的故事成为了四大美女之一。

况且古代四大美女的概念在宋代之前是不存在的。到目前为止,四美最早的证据是西夏黑水古城遗址出土的金代拓片(如上图),现藏俄罗斯东方博物馆。从右至左依次是四位古代美女:绿珠、王昭君、赵、班戟。据考证,“此画可能是宋金流入西夏所致”。明代诗人张元开的《剪谭斋集》中有一组名为《四美颂》的诗,分别歌颂了王昭君、赵、卓文君、绿珠等“四美”。

可见,宋以后,明以前,有“四美”,但没有丢西姆的故事,而且“四美”不同。到了清代,随着《三国演义》的流行和流传,丢辛的故事成为家喻户晓的美女,尤其是“吕布演丢辛的故事”、“美人计”、“连环计”等精彩的小说演绎,丰富了丢辛故事的形象,于是出现了现代版的“古代四大美女”。这是清朝道光年间华广生的《白雪公主遗事》里写的:“师之女来贡吴,吴王为猴。赵——,使媾和,急欲舍刘王使腮髯。杨贵妃在宫中醉酒,安禄山也是猴子。凤仪阁的丢西姆女儿嫁给董卓的故事,也是个泼皮。四大美女都很有名。自古嫁个蠢老公。何况你我。”。后人根据小说《演义》所编,总结出四美,即“沉鱼”、“落雁”、“闭月”、“含羞花”。自此,现代人接受了“古代四大美女”的最新版本。

纵观历代,美女的审美观是不断变化的,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习俗密切相关。先秦时代注重自然美。一方面是当时科技落后,另一方面是古人淳朴,崇尚自然美。汉魏时期,道教兴盛,崇尚清丽雅致。唐朝雍容华贵,华丽大方;到了宋代,朴素,病态的外表,裹脚裹胸,泯灭人性;明清老套,束缚了想象力。后来西学东渐,逐渐开放,出现了很多病态现象,奇装异服,奇装异服,整容染发,削骨磨皮,瘦脸纹眉,隆胸吸脂,臀垫抽脂。浮躁之后才发现原来是梦。

然而,无论岁月和朝代如何更迭,美的真谛和内涵依然存在于人们心中。真正的美,除了精神上的美,就是《诗经》里的自然美和形体美,以及登徒子里的婉约美和中庸美,过分,适可而止,崇尚自然,敬畏自然。我想大部分人还是坚持这个道理的。

2019/4/19玉木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