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华威先生和鲍父子典型地体现了张天翼小说的反讽特征?

张天翼讽刺小说的特色:

(1)俯视讽刺对象,注重揭示生活瞬间中丰富的人物历史,勾勒人物线条清晰而不复杂,善于狄更斯式的提炼人物习惯性的动作和表情,抓住人物灵魂轮廓的小特点,写出大人物。

(2)注重叙事角度的灵活性,以动作和情感作为叙事结构的内在依据,淡化故事情节,依靠戏剧细节和矛盾来架构小说,形成横向结构性强、戏剧张力大的小说形式。

(3)漫画式的夸张风格和寓意揭示的讽刺艺术。

(4)清新流畅的英语口语。

张天翼小说的三个讽刺主题

第一,反虚伪。他作品中的第一类虚伪形象是作为传统守卫者的旧地主、旧官僚。比如《背影与乳房》中,宗室大老爷试图调戏任三嫂,但遭到反抗,于是以各种借口在祖香祠堂公开审判她,然后以逼债为名,强迫任三嫂晚上为他服务。任三嫂假装听话,趁机打了他一顿,连夜逃跑。常公公痛斥“万恶之首”的背后,是其依仗权势、贪欲的卑劣人格。小说用一根柱子描述泥沙,揭露了理学的虚伪。就讽刺文学而言,张天翼正式抓住了这些欺世盗誉的地主乡绅的道德特征,用讽刺的笔法揭露了他们思想的虚伪和行为的淫荡,令读者嗤之以鼻,犀利无比。同时也表现了作者的阶级意识,写出了被压迫者的觉醒和反抗。比如《背影与乳房》里的任三嫂,严惩了常爷爷,带着亲人跑了。

他作品中的第二种虚伪形象是现代政治舞台上的资产阶级官僚。写于抗战初期的政治讽刺小说《华威先生》是他的代表作。华威先生是生活在抗日文化阵营的市侩官僚。他有强烈的权力欲,但他无知。他在外面装模作样招摇撞骗,天天坐黄包车跑来跑去,忙着参加各种会议,插手各种事务,不遗余力地高喊“要认定一个领导中心”,企图垄断和操纵群众组织和活动。作品通过对抗战时期这样一个居心不良的官僚形象的刻画,揭露了国民党官僚借抗战之名干扰和破坏民众自发抗日组织和活动的行径,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而且华威先生在现代政治舞台上的虚伪形象也具有明显的代表性,使其作品的讽刺效果突破了政治和时代的局限,进入了文化心理讽刺的层面。

第二,反低俗。对于那些卑微的知识分子、公务员、普通市民,张天翼重点描写了他们灰色的生活和庸俗、悲哀、矛盾的心理状态。他们要么空虚无聊,整天喝酒,闲逛,谈情说爱。他们虽然感到压抑,却无法自拔,有时还会自我放纵。《从空虚到充实》中的叶静,《猪肠的悲哀》中的猪肠,《迁徙》中的桑华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要么死守潮流,梦想升官发财,最终陷入可悲绝望的困境。一年之内,卑微的白和浮夸而灵魂空虚的李一。

张天翼

泰国,一生忠贞不渝的梁美轩,还有卢宝田笔下既是走狗又是牛马的卢宝田,就是这些小人物的精神状态,让人从笑声中厌恶和鄙视庸俗的生活。作者讽刺戏谑中不乏苦涩的同情,进一步显示了讽刺文学表现和鞭挞人性的深度。

第三,反封建。对于生活在社会底层的阿q式市民,张天翼小说的讽刺主题是反低俗、反麻木,感叹他们的不幸,愤怒他们没有“觉醒”。这反映出张天翼深受鲁迅的影响。短篇小说《鲍氏父子》中的老鲍是一个仆人,在一座大宅里做贴身男仆。他不甘心永远处于这样卑微的地位,但年纪大了,致富无望,于是把“往上爬”的希望寄托在儿子包国伟身上。他极力崇拜儿子上“洋学”,因为只有从“洋学”毕业,他才有机会做官发财,老包才能实现他做老人的愿望。然而,鲍国伟却辜负了期望。他不仅没有好好学习,反而沦为流氓学生。最后被学校开除,老包陷入尴尬境地。鲍什父子的思想和行为直接反映了社会底层普通人的庸俗,理想的幻灭是这类卑微者的必然命运。对于老包来说,这不仅是庸俗,更是无知和麻木。《鲍斯父子》是张天翼讽刺小说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讽刺小说的上品。它交织了鲍斯夫妇和儿子们的行为,整部作品充满了充满跌宕起伏的生活的幽默讽刺。老包既是一个梦想破灭的普通市民形象,也是封建秩序和文化的牺牲品。作者笔下的老包,很本分,很老实,很老实。他充满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文化交织的民族劣根性,呈现出鲜明的世俗悲喜剧特征。

总之,张天翼用他的小说以各种方式营造了一个悲喜剧的世界,内涵极其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