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遥简介。
姚橹·姚橹(1949 ~ 1992),中国当代作家,世代出生于陕北一个农民家庭。他的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它获得了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但却在1960年因肝病而英年早逝。路遥(1949 65438+2月3日~ 1992 65438+10月17),原名王卫国,汉族,路遥中国当代作家。1949 12.3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7岁时,因家庭困难,被收养给延川县的叔叔。在延川县中学读书,1969回老家种地。在这段时间里,他做了很多临时工,在一所农村小学教了一年书。65438-0973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期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沿河)主编。1980发表惊险一幕,获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发表于1982的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了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了巨大反响,获得了第二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被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得第八届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艰难的日子里》获1982当代文学中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小说《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展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小说。这本书有三卷。在近十年的广阔背景上,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和纠葛,刻画了众多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的社会冲突错综交织,深刻展现了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普通人走过的艰难曲折之路。这部小说以其恢弘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巨大变化,所以路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本书在完成前就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了。1992 165438+10月17上午8点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Xi安逝世,享年42岁。由于路遥出生在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一直相信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一个既有农村味又有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最大的幸福可能在于创造的过程,而不在于结果”。因此,他认为“只有在极其繁重的劳动中,人才能活得更充实。”他总是带着深深纠结的故乡情结和生活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把陕北大地作为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会独自前往家乡陕北的毛乌素沙漠,在那里审视自己,观察社会。路遥的创作散文《早晨开始于中午》正让我们透过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内心世界,从中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以及创作中的艰辛。“字字珠玑,十年心血非比寻常。”正是这一点,让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虑与矛盾,都与他的心理结构密切相关。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他深爱着自己的家乡,继承和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把农民生活作为自己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也是一个“文明”的作家。他雄心勃勃,善于接受,总是对世界文化充满期待。他喜欢《红楼梦》和鲁迅的作品,对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百读不厌。他经常阅读各种报刊,勤于大量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加上独特的人生经历,使他的创作博大精深。[编辑此段]路遥少年时写了几百万字的文学作品。路遥,一个为我们的理想生活讴歌呐喊的作家,已经悄然离开我们七年了,虽然很久很久,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一点。这位土生土长在黄土地上的作家,仿佛化作了一把黄土,落在每一座山顶上,也仿佛化作了缕缕青烟,弥漫在每一个山洞里,留给我们活着的人无限的思念和财富。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一个非常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这位目不识丁的农民父亲万万没想到,儿子日后会成为震惊中国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出生到这个世界上的时候,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活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般的绚烂色彩。他家很穷。十几个人只有一床被子,缺衣少食。越来越多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童年很远,特别聪明懂事。他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就是聪明的脑子(清涧方言,就是聪明的脑子),从来不让我着急。”当他七八岁的时候,他会砍柴了。他把劈开的木头捆成捆,堆在碱堤上。它太美了,人们不忍心烧掉它。“路遥在王家宝读完一年级后,家境贫寒,无法再维持生计,父母决定将大儿子路遥收养给数百里外延川县郭家沟的哥哥。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着路遥离开了王家宝,跨过九里山,沿着岫岩河走到了叔叔家。去清涧县住了一夜,没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喂他。第二天天一亮,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给他买了一碗油茶,然后继续赶路。全程数百里,路遥穿着一双破旧的布鞋。当他到达目的地时,衣服已经破旧不堪,脚上磨出了许多血泡。那时候路遥才8岁。第二天早上,父亲借口去市场就走了。路遥躲在村里的一棵老槐树后面,看着父亲泪流满面,背着包袱像做贼一样悄悄离开。就这样,路遥离开家乡五年,父母很少来看望他,也无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遥一生的辛酸历程,一般不愿意告诉任何人。1987年的一个月夜,路遥曾经和好友朱合作谈起过这件事。他说自己成年后很少去清涧县,因为那个地方曾经是“我伤心流泪的地方”。从此,路遥和养父母生活在一起。一个慈爱单纯的养母,像黄土地上的马菇刨花,在孤独中灿烂绽放。她和妻子把路遥当成自己的儿子,让他想吃什么穿什么。养父母有时候连口粮都供应不上,路遥就经常一个人去荒野,在收割的土地里,寻找剩下的玉米粒充饥。在诚实善良的养父母的资助下,路遥度过了他的学生时代。路遥的养父也是农民。他没有孩子,家里很穷。他勉强能负担得起把路遥送到村里的小学。那时候,路遥经常因为几毛钱买不起铅笔而发愁很久。小学的时候,路遥最怕上美术课。没有道纸,没有水彩颜料,连手指大小的12色硬水彩都买不到——每张一毛钱。他很无奈,就只是坐在那里看着同学们伤心地涂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直到下课都不回来。小学的时候,路遥观察力很强。他曾经根据班上每个学生的长相、身高、发音习惯、家庭背景,给他们发了一个滑稽又贴切的“外号”。路遥升入初中时,养父因为生活原因不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真的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但生性倔强的路遥,却要含泪证明自己能行!当时在1000多考生中,县中学只招了100人。结果路遥赢了人生第一场比赛。但是,家里真的没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没有注册。东诺西借地筹钱注册时,学校按规定不予接收。路遥哭着找到正在县里开党代会的村党支部书记。好心的村支书领着他去见了县长、主任、校长,最后是文教局,才收了这个穷学生。初中三年,是路遥一生中最艰难最艰难的经历。他没有生活保障,一个月连五六块钱的伙食费都付不起,有时候连用五分之七的水做萝卜菜都做不起。当时学校的饭菜分A、B、C三个档次,路遥吃的都是C类饭菜:稀饭、黑玉米、野菜。而这些都是他的好同学收集的。每个星期天,路遥都要回村里参加劳动,喊牛耕种自留地,去地里扛庄稼,挣工分,贴补贫困家庭的收入...因此,他受到村民的称赞,经常获得劳动奖。小小的距离,不仅仅是对周围一切的满足,更是一片沙漠对外界如清泉般的向往。想了解外面的情况,没有别的办法,只有阅读各种书籍。于是,路遥对各种书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阅读。看了几遍课本,路遥停了下来,但他只喜欢熬油点灯,夜夜看课外书。这可能是他学习成绩一般,但是考试成绩比较高的原因之一。在17岁之前,路遥甚至没有出过县城,但他已经对外面的世界了如指掌。路遥梦想着有一天能写一本书,把自己的想法快乐地告诉更多的人,这让他有了写作的欲望,于是路遥在中小学的每一篇作文都写得很认真。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兴趣。那时候,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少年近卫军》、《毁灭》和《刘铁》等书籍,不仅仅是为了创作,更是为了把自己锻炼成一个意志坚强的人。在路遥的中学时代,对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了他是个有前途的文学苗子,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在这方面发展。只要课堂上需要写的,老师经常让路遥去试。有一次,班里开读书会,有诗歌,有散文,有戏剧片段。为了使这次活动丰富多彩,锻炼路遥,常老师让路遥用文学语言写党的连载词。晚会上,优美的连载词和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师生们的阵阵掌声。常老师还把自己积累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了路遥,包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夜以继日》《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常老师无私地把自己的财富给了这个天赋异禀的穷学生,希望路遥将来能成材。所以路遥即使成名,也把这位老师视为终身知己,经常去常老师家做客,感谢他的栽培。1966年,姚橹中学毕业后,回到农村任教,后调入县文工团从事编剧工作。饥饿的经历和悲惨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的笔来反映这一切悲伤或痛苦。路遥在《在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写的东西,都有自己苦涩的影子。命运没有给路遥带来温饱和高贵,却让他深深体会到生活的艰辛和劳累。正如他在《平凡的世界》中所写的:“我们来自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永远不要轻视我们的出身,它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将是我们一生取之不尽的。”由于他读书多,用笔工整,遍地盛开的陕北民间艺术之花,给他“后天的滋养”,所以路遥对文学创作的信心越来越高。以“樱红”为笔名,在县文化馆油印刊物《革命文化》上发表了《塞上的柳树》和《汽车过南京桥》两首诗。这两把枪一打响,路遥就势不可挡地向文坛进军,有时达到废寝忘食的地步。路遥不停地写啊写。在短短的1972中,他写了50多首诗,其中6首发表在报纸上。他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路遥与曹谷溪、白军民、郑涛等文坛挚友一起,创办了属于他们的世界的文学小报《山花》。他们自己写稿、自己编辑、自己印刷,努力出版《山花》,一份充满泥土气息的小报。另一方面,《山花》以其诱人的魅力,真诚地改变了他们每一个人。对于路遥来说,似乎有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正如路遥在山花十周年见面会上所说,“艺术以其巨大的魅力改变着一个人的人生轨迹。我深深地感谢我亲爱的“山花”,正是如此。“1973年,23岁的路遥一步步被推荐到延安大学中文系,开始寒窗苦读。他如饥似渴、贪婪地吮吸着文坛上的花朵,进入了人生旅途中新的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