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中风后,子女轮流住一圈,最后哭着去了养老院。

文|小芳居

87岁的王大妈在养老院住了7年。她说她几乎已经忘记家是什么样子了。

七年前的一天早上,王大妈起床后觉得有点头晕。因为急着上厕所,没来得及吃降压药。

一出门就倒在了地上,再也没有站起来。

王大妈中风了,轮椅成了她余生的伴侣。

王阿姨的妻子十多年前去世了。她有四个孩子,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儿子两个女儿都住在城里,她和小儿子住在乡下。

虽然和小儿子住在一个院子里,但平时都是一个人住。她脾气不好,不能和别人相处。她的孩子们有点怕她。

王阿姨中风后,她的孩子们聚在一起讨论她未来的生活。

虽然大儿子比两个姐姐小,但是全家的负责人,他建议老母亲还是带着小儿子住在这里,三个姐姐出钱,小媳妇伺候。

媳妇当场拒绝:

“娘是什么样的人?你不知道我不能服侍她。”。

“他二姨,你可以用零食伺候我妈,我们可以多掏点钱。”大女儿以为哥哥儿媳因为钱不愿意伺候婆婆。

她的话刚说完,没等小媳妇说话,小儿子就说:

“不要以为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的话可以带妈妈回家伺候,尝尝是什么味道。”

王阿姨的小儿子很诚实。他这几年脑子有问题。他说他和母亲一起生活了很久,被母亲的唠叨和欺负逼出来的。

所以他平时说话直来直去,姐姐们都不敢惹他。姐姐被他噎得再也不敢说话。

大儿子见自己的想法无法实施,就把目光转向了二姐。

二姐是高级教师。她平时话不多,但说的都有道理。她说:

“我们不要吵了,我们听听妈妈的意见,看看她想要什么。”

王阿姨早就急着要说话了。听二女儿这么一说,她连忙说道:

“不要把我的老负担推给家庭。我轮流住在你们家,方便。”

既然我这么说了,我的孩子也不能说别的了。姐妹们约定我家轮流住一个月。

于是,王阿姨开始了轮流住在孩子家的日子。

王阿姨先去了大女儿家。

大女儿的孩子都结婚了,她和老公住在两居室的楼房里。

大女儿是家庭主妇,大女婿已经退休。他们的孩子很有出息,照顾得很好。这对夫妇过着非常舒适的生活。

王大妈的到来让他们安逸的日子更加不安。大女婿的脸上整天乌云密布,没有一丝阳光。

大女儿的婆家和娘家是同一个村的,公婆因为孩子的事情已经大过节了。

王大妈曾经用砖头砸过丈夫的头。女儿和女婿闹矛盾的时候,因为护犊子,她追得女婿满大街跑。追到手后,她还当众打了女婿一巴掌。

这件事一度成为大街小巷的笑话,也成为大女婿无法解开的心结。

这么多年过去了,王阿姨和女儿都忘得一干二净了,大女婿却一直念念不忘。他拉长着脸,从他婆婆进门就没给她打过电话。

晚上,他还和妻子吵了起来:

女婿:“你妈妈要在这里住多久,她不会走的?”

女儿:“都同意了。我们将轮流住在一起一个月。怎么,你不想吗?”?

女婿:“一个月太长了,你妈的脾气谁受得了”?

女儿:“我妈怎么了?你不用伺候她,她也不会打你骂你。”

女婿:“为什么不呢?你忘了早些年她是怎么满大街追我的。你忘了,我没忘。”

女婿翻旧账,大女儿有点理亏,但和她妈一样,从来不是吃素的。她愤怒地反驳道:

我不能忘记我能做什么。你能把她扔到街上吗?

夫妻不和,你一句我一句吵起来。

王大妈躺在火床上,听着女儿和女婿的争吵,想着当年发生的事。

大女儿的婆婆是个刻薄的女人,对媳妇不好。那时候,王阿姨年轻气盛,眼里揉不进沙子,更不用说女儿是受了委屈。再加上她是一个不讲道理不饶人的人,所以在女儿的婆媳关系上没有采取理性的做法。

女儿和婆婆一有矛盾,她就照顾小牛,靠着一个村子的近,经常打死女儿婆婆的门。长期以来,她不仅没有帮助女儿化解婆媳矛盾,反而让矛盾越积越深。

女婿是个小家子气的人,所以对她怀恨在心。

后来女儿搬进城里,远离婆婆后,两家人就安定下来了。

回忆起往事,王大妈觉得很懊恼,甚至后悔:如果自己再理智一点,克制一点,就不会到这种地步。

虽然没在意女婿的臭脸,但毕竟不是个滋味。

好在女儿性格比较硬,能压住老公。女婿心里不满,也不敢表现太多。她只是摆出一副臭脸。不然王大妈真不知道这张老脸往哪放。

王大妈住在大女儿家,心里又尴尬又委屈,但又不好说出来。

于是,她像过了一年一样,想着下一步该怎么办。

过了一个月,该去二女儿家了。

王大妈的二女儿是高级教师,教学水平在圈内小有名气,二女婿是机关干部,为人谨慎,不苟言笑。

王大妈对她二女婿的刻板行为非常不满。她当时并不看好女儿的婚事。

当时二女婿只是个办公室文员,女儿是这一带有名的才女。她觉得她的女儿应该有一个更好的丈夫。

所以她看不起这个女婿,婆婆和女婿之间没有任何关系。

女儿结婚后,因为她的干预发生了一段不愉快的插曲,差点让女婿残疾。

二女婿对她的到来既不热烈欢迎也不反对。他是干部,还是有一些成绩的。就算他有芥蒂,也不会像大女婿一样挂在脸上。

每天早晚,二女婿都会机械地跟王阿姨打招呼,过于拘谨和客气,让她觉得很尴尬,甚至很无力。

王大妈知道,二女婿因为之前留下的伤口,对别人敬而远之。

二女儿住的房子是女婿单位分的。女儿生完孩子后,婆婆就在这里帮他们带孩子。

有一次,王大妈来城里看病,住在二女儿家。晚上,我和妈妈住在同一个房间。

“一山不容二虎”。那时候王大妈和她妈都五十多岁了,是人生中最英雄的年纪。

两个人躺在床上,吹嘘自己的孩子,言语中有一股浓浓的酒味。一个强调房子是儿子分的,一个强调女儿有才华。

王大妈是个凡事都想占上风的女人,不能容忍公婆压自己的头,公婆拿房子说事,这让她很恼火:

“独立公寓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一分钱没花。我没付一些钱吗?这笔钱里没有我女儿的一份?再说,凭我女儿的才华,要不是我嫁了你那死板的儿子,我可能就成了局长,或者县长夫人了。”

我妈一听王阿姨说她儿子是个死板的人,立马翻脸。他们吵架时,声音越大。

住在这里的人都来自同一个组织。女儿女婿怕同事听到笑话,赶紧过来劝架。

不讲理不饶人的王大妈,听不进劝告。她不顾病骂女婿。

一个长得不错的二女婿,在王阿姨愤怒的声音中,跳下了阳台。好在女儿住在二楼,楼下有草坪。女婿只是腰部受伤,其他部位并无大碍。

从那以后,二女婿了解了丈母娘的脾气,对她敬而远之,很少联系。

王大妈在二女儿家的日子,虽然不算委屈,但也不是很如意。她总觉得磕磕绊绊的,一天都不怎么说话,怕给女婿添麻烦。

她瘦了,直到去了大儿子家。

大儿子来接王阿姨的时候,看到她瘦了很多,差点流下眼泪。在她姐姐和姐夫面前没什么好说的。

在去大儿子家的路上,王阿姨对儿子说:

儿子,你为什么不送我去养老院?恐怕我的脾气在哪里都不受欢迎?

大儿子叹了口气。他知道我妈在我姐家肯定不受欢迎,不然也不会说这种话。

他对王阿姨说:

“妈,过去的都过去了,别往心里去,以后注意就行了。”

儿子的话虽然让王大妈开心,但心里还是有顾虑。她和大儿媳妇当初是有过节的,大儿媳妇应该也在她心里。

我在大儿子家看孩子的时候,还和大儿媳妇的父母打了一架。

王大妈知道这样对她真的很不对,怪自己心胸狭窄,容不得外人。

当时大儿子一家住在一居室的房子里。她白天照看孩子,晚上睡在客厅。

大儿媳妇的姐姐来城里读书,想在姐姐家住一段时间。儿子儿媳很高兴,儿子在阳台上给她摆了一张弹簧床。

王阿姨忍不住对媳妇说。

“你姐姐想住在这里,所以我不会在这里为你照看孩子。不方便。请找别人。”。

婆婆说出这样的话,显然是为了摆脱姐姐,大媳妇恼了,她朝丈夫发起了脾气:

“这是你妈妈说的吗?”?

王阿姨的儿子听到妻子说了什么对母亲不敬的话,打了她一巴掌。大儿媳的妹妹看到这一幕,吓得拎着行李就走了。

第二天,王大妈正和挤走儿媳妇的姐姐窃喜的时候,大儿媳妇的父母来了。

她一大早就去敲女儿的门。

王阿姨打开了门。她看到妈妈站在门口,就知道出事了,于是笑脸迎了上去。

亲家,你们来得真早。你今天早上很好,不是吗?

“有什么好,有什么不好,对自己好就行”。我妈把她拉到一边,在沙发上坐下,对还没起床的女婿喊道:

快起来,给我准备个地方。我想住在这里。从今天起我不能留下。

王阿姨的儿子知道了,婆婆大怒,这是为女儿报仇。他怕事情闹大,就毕恭毕敬地给丈母娘说好话:

“好,好,我这就让我妈回去,你住在这里”。

人家是恶霸。王大妈知道大儿媳妇的父母不好惹,就乖乖的收拾东西回了乡下,直到大儿子换了新房,再也没来过。

住在大儿子家,大媳妇表面上没表现出什么,但大儿子不在家的时候,脸就长了,照顾王阿姨的时候就摔,不耐烦地打脸。

“老虎老了不咬人。”看着大媳妇照顾自己的时候,她觉得不愿意往下看。王大妈咬牙切齿吞在肚子里,只能默默承受。

终于有一天,她再也受不了了,向大儿子哭诉。

“儿子,送我去疗养院。就算条件差不多,我也不会挨家挨户。世间万物皆有因果。你妈活该,我不会连累你,也不会怪你。”

王阿姨的大儿子,看着我妈伤心的样子,也流下了眼泪。虽然我之前做的傻事都是为了自己的孩子,但是人家记仇。他没有权利也没有能力去说服他的姐夫或者影响他的妻子。

所以他只好尊重我妈的决定,和她两个姐姐哥哥儿媳商量,姐妹们一起出钱送她去养老院。

王大妈在养老院住了七年。在这七年里,虽然孩子们会偶尔来看望她,但她与外界完全隔绝,农村的邻居和老姐妹都成了过去和回忆。

那些和公婆吵架的日子,女婿和媳妇成了她最多的回忆。她经常对来看她的女儿和儿子说,如果能再活一次,她被打死也不会做那些傻事。

那些东西一开始看似赢了,赢了面子和心情,最后却失去了人心和亲情。

高尔基说:“母鸡爱孩子是一件事”,我们每个人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

但这种爱应该是建立在尊重他人,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那些为了孩子,不顾感情,不顾分寸,和亲人打打杀杀的人,最终可能伤害的是自己。

因为没有人能真正原谅别人,也没有人有义务为你的错误买单。即使是你最亲的人也会为你的错误感到难过。

如果王粲阿姨早点明白这些道理,她也许就不会在养老院度过晚年,儿孙满堂的幸福会一直伴随着她。

因果是真的:你怎么对待世界,世界就会怎么对待你;你善良,世界才会善待你,你善良,世界才会善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