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研究:小说和散文
“散文”和“小说”,无论古今中外,都是独特而重要的体裁。对于20世纪的读者来说,小说的地位可能远在散文之上。但在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中,“散文”作为中心体裁一直备受关注,远非“不高雅”的小说可比。
所谓与小说、诗歌、戏剧并驾齐驱的散文,是五四之后对西方“文学概论”进行拥抱和改造的结果。
五四文学革命是从提倡白话文、推翻文言文开始的。除了白话文与语言之争,还包含着体裁层面的变化,即“散文”从中心退到边缘。
谈文学之前,先文章,后诗歌;至于小说和戏曲,可有可无。从此天翻地覆,小说戏剧风头正劲,文章相形见绌。
在中国古代,“小说”的概念相当模糊。?《庄子·外物》中已经出现了“小说”一词,但它并不是一个体裁概念。班固《韩曙·文艺志》收录十五篇小说,定义:?“小说家流,因官而起,街谈巷议,道听言者所言。”
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概念大大超过了现代体裁意义上的“小说”,也就是说,在现代人眼里,很多文言小说都不能算“小说”;但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概念比现代体裁意义上的“小说”要小,比如宋代四家。“小说”只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代小说分为文言小说和白话小说,不仅因为在19世纪以前的中国文人眼里,这两者不能混为一谈;更重要的是,两者的区别不仅在于语言媒介的不同,还在于文学渊源的不同(如果说前者主要采用史传和辞赋,后者更多得益于通俗的讲述和评书)、文学体系的不同(前者接近现代文学意义上的短篇小说,后者在小说中尤为突出),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整套不同的表达方式和审美理想。
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相对独立、平行发展,是中国小说史的一大特色。
从晚清到五四的文学革命改变了中国小说和散文的整体面貌。在这场文学革命中,西方文学的启蒙当然很重要,传统的创造性转化也不容忽视。而且两者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的,很难完全分开。例如,小说和散文之间的对话是这两种体裁改革的一大动力。
——摘自陈平原《中国小说简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