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第七天》有感

《第七天》依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有温暖揪心的爱情,有分级的殡仪馆,有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有刘梅等鼠辈的辛酸,有冤假错案。

第七天的反思:余华的《第七天》是一部催人泪下、发人深省的小说。它从人的死亡的角度讲述了人生的快乐和苦难,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世界的悲剧,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无情和贪婪。在这样的世界里,亲情和友情是我们生命中唯一的支撑。余华用第一人称描述了故事的主人公。费阳在他死后的七天里,每天都在他人生的低谷遇见不同的人。人们总是死于各种各样的事故,而且结局都不好。这里有买不起墓地的死人。他们生前都有遗憾和遗憾,但最终都能在这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安宁,和之前去世的家人朋友相聚,直到活着的家人有钱帮忙买墓地。

我被这本书深深感动,被爱情感动,也为世间的不平等和残酷懊恼。第一天,费阳从倒塌的废墟中爬起来,带着预约号去了殡仪馆。殡仪馆甚至分为普通区、贵宾区、贵宾区。余华展示了社会的贫富差距。有钱人大摇大摆去进口火葬场,有无价的墓地,能保证自己的身体完好无损。然而普通人静静等待,走向了国内的烧炉。费阳就是这样一个普通人。他没有墓地,不知道去哪里。余华用反讽来说明现实社会也是如此。第二天,他回忆起自己过去的婚姻。上流社会的李青跟了他两年多。之后她厌倦了平凡平和的生活,为了一个海归医生和他离婚。后来,李青在第二次婚姻后过得很不开心,自杀了。人总是被金钱迷惑,对生活不满,贪得无厌,最后却变得一无所有。费阳和李青的爱情被现实割断,但他们之间的关心和爱却一直存在。第三天,费阳描述了他的身世。出生时,他从厕所洞里掉到火车铁轨上,马上被杨金标发现,用力拉了起来。他年轻时在杨金标的精心呵护下茁壮成长。读到这一章,我被他们的父子关系深深打动,热泪盈眶。杨金标对费阳倾注了无限的爱,他把自己的整个身体都献给了费阳!在工地干活的时候,他把他绑在背上,洗他胸前的奶粉喂费阳。为了照顾他,他一直没有结婚;毫不犹豫地支持他的事业;他带着不治之症离家出走,以免拖累自己。亲情友情在冰冷的世界里留下了人性的温暖,但世间的悲剧却是连绵不断的。在接下来的四、五、六、七天里,费阳一路上听了许多死人的故事。27个婴儿被扔进了河里;鼠姐跳楼自杀,是因为男朋友给她买了个假iPhone男朋友卖肾给她买墓地。

小说的故事很精彩,闪回给我残忍和温暖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批判现实社会存在的问题。余华在不忘人与人之间温暖的同时,揭示了世间的种种问题,让我觉得绝望中也有希望。在享受阅读这部小说的同时,我也更加意识到现实社会中的争论。余华关注当下的现实生活,描写了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引出了对人的存在、人生价值等问题的诸多回答。然而,作者在指责各种社会问题的同时,并没有解释这些悲剧背后的原因,这让我对故事产生了一些疑问。这部小说美中不足的是没有深入人物。余华只勾勒了人物的外貌,没有深入描写他们的变化和细节。这种缺乏说服力,让我觉得他们是出于剧情需要而虚构的。但小说的情节和内容还是让我乐在其中,陷入其中,让我开始思考现实和书中世界的异同。

读完这本书的第一感觉是,我被书中的世界和费阳遇到的各种经历震惊了。这部小说引人入胜,扣人心弦,让我读得特别快。我强烈推荐余华的这部小说。文章的语言非常简洁明了,通俗易懂;内容发人深省,感染力强;故事很精彩,让你不禁想到现实社会!

第七天的再思考:一口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余华的新书《第七天》,发现里面的故事都很熟悉,比如强拆、弃婴、袭警等等。作者把这些事件串联起来成为一部小说,但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不到作者对这些事件的激情。作者几乎像微博大v一样对这些事件进行播报和改编。

《第七日》和《活着》都描述了死亡。《活着》中的主人公傅贵生不如死,但他死后可以买块墓地下葬。第七天的人物都死得很惨:有的跳楼,有的被车撞,有的卖肾,有的病得治不好,有的被强拆。底层的死者死后买不起墓地,都在穷途末路,无法安息。活着更多的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而第七天更多的体现了作者的社会责任感,他对底层人民生活的关心,他对人民的委屈,他对各个政府不作为的不满。

第七天,顾名思义,讲述了主人公死后七天的故事。他每天都遇到不同的人,发生不同的事,交织着回忆与虚荣,爱情与感伤,高贵与渺小,荒诞与真实,接触到人间炼狱。男主角的鬼魂费阳从殡仪馆一路走来,一路跌跌撞撞,在《穷途末路》中遇到一群和他一样死去的人,包括作者的亲人、邻居、陌生人。都是生活在底层的人,都经历过各种惨死。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三天,费阳回忆了他的人生经历。当火车快到车站时,费阳的妈妈去了厕所,生下了费阳。费阳从厕所被扔到铁路上,被年仅21岁的铁路工人杨金标捡了起来。从此,他们父子深情的故事开始了,所有人都为之感动。杨金标对费阳倾注了无限的爱。工作时,他把小费阳绑在背上,把奶粉放在胸前给小费阳吃,他能从费阳的声音中分辨出他是饿了,渴了,还是需要换尿布了。因为费阳的存在,他拒绝了所有的女孩,也没有结婚。当费阳想见他的亲生父母时,他拿出所有的积蓄给费阳买东西。为了在费阳有更好的工作机会,他毫不犹豫地支持费阳去北方城市工作;当他得知自己患有不治之症时,为了不牵连到费阳,他再次离家出走。

我觉得这部小说的高明之处在于塑造了杨金标的形象。他一生善良勤劳,他为抛弃费阳24小时而感到内疚。他在异乡去世后,为了迎接费阳,他自愿在殡仪馆工作,一丝不苟,维护公平正义。

第七天的反思:这是一个比活着更艰难的故事,也是一个比兄弟更绝望的故事。这本书的内容似乎很荒谬:主角是一个名叫费阳的亡魂在七天内的经历和记忆。这本书讲述了一个人死后七天的经历。

《第七天》依然是小人物的故事,有温暖揪心的爱情,有分级的殡仪馆,有感人至深的父子亲情,有刘梅等鼠辈的辛酸,有费阳的冤假错案。这些经历就像我们生活的世界,身边最普通的人和事,每天被新闻包裹的世界和那些看得见看不见的生活。余华用一种魔幻现实主义穿梭于生与死两个极端世界之间,批判性地审视现实,给读者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最残酷的和最温暖的。活着是我们80年代父辈的生活,初七是这个时代奋斗一代人的世界。费阳等人是这个时代最具代表性的面孔。他们与世界和平相处,认认真真买房结婚,然后努力过平凡的生活。

余华喜欢在绝望中给人希望,这本书也是。在死寂的世界里,有这样一个地方:水在流动,到处都是草,树木茂盛,树枝上挂满了有核的果实,树叶都像心,抖动的时候也是心跳的节奏。很多人,很多只剩下骨头的人,还有一些有身体的人,在那里走来走去。这是一片没有坟墓的土地,树叶会向你招手,石头会向你微笑,河流会向你问候。这里没有贫穷,没有财富,没有悲伤,没有痛苦,没有仇恨,没有平等。

花了一个星期读完第七天,没有喜悦也没有失望。余华是我非常崇拜的作家。我读过很多遍《活着》。七天,我看到了余华对这个社会的愤怒和无奈,文字的张力,余华的荒诞和绝望。一个鬼魂告诉你他的故事。一个鬼和许多鬼都因为他们而流浪在穷途末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