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学?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指的是“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辩证关系。

我们应该明白,任何一种艺术都是现实生活反映在艺术家头脑中的产物。一切优秀的艺术作品中所描绘的个体生命事实(无论作品中所写的生命对整个社会来说是多么浩瀚,它是个体的)都是实际个体生命事实的浓缩和概括,都是通过具体艺术形象的刻画来表现生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事物,即生活的某些本质和规律。

如果艺术形象不是作家对生活的发现,如果艺术形象只是生活自然面貌的复制,甚至“低于生活”,那么它必然失去作为艺术的价值,只有从生活出发,以生活为根据,才能进一步谈艺术如何高于生活。因为,无论从语义上还是逻辑上来看,“更高”的生活首先是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的。鲁迅先生说过:

“艺术的真理不是历史的真理...因为后者必有其事,而创造是可以组合和描述的,只要是现实的,就不一定有其事。但是,他所依据的不是社会存在。”

也就是说,艺术作品所描述的并不等于生活本身的“真实”,而必须以生活中存在的东西为基础。所以,艺术的真理在于根据生活本身的面貌来反映生活,即描绘具体的现象、人物和事件。

在生活中,我们看不到抽象的本质和规律,却看到极其复杂的现象和极其丰富多彩的个体形态。也就是说,不同的具体现象包含着一定的本质和规律。

所以,写下具体的、个体的、独特的生活现象,是作品真实性的前提。《蒙娜丽莎的微笑》等绘画,大卫等雕塑,曹雪芹《红楼梦》等文学作品;音乐作品,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等,之所以能引起人们的热烈反响,是因为它们都是艺术家在生活的指导下,在各自领域内高度概括的艺术作品,所以能使人感到真实可触。

而且,生活的具体性和丰富性是通过无数个别的、独特的现象表现出来的。因此,文艺作品要想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着眼于描写具体生活现象的独特特征,而不是满足于一般现象的罗列。

任何具体的生活现象——矛盾冲突,人物性格的特点,都是通过一系列细节表现出来的。细节深刻地反映了人的精神面貌、人格品质和细节,全面生动地揭示了矛盾冲突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只有真实突出地刻画一些细节,才能真实地展现独特的生活现象,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比如《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借助一系列细致入微的描写,如她见花落泪,见雨悲切,对鹦哥影子的牵挂,见诗失魂,在读者中留下了一个独特的叛逆少女形象。

再比如《儒林外史》中的严建生,临死前用两个手指示意不要点两盏灯烧油,进一步暴露了他小气的本质。金范在宴会上借助他,一方面拒绝举起象牙土豆,另一方面却对大虾紫苑进行了大量细致的描写,尖锐地暴露了他在悼念中的虚伪...

这些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细节描写对于突出人物和情节的独特之处,进而反映生活的真实是多么重要。然而,详细描述本身并不是目的。简单的细节描写,即使很写实,也不能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只有细节描写与艺术概括相统一,才能使人透过独特的现象看到生活的内在规律。

在这里,关键在于如何展现一幅生活图景,通过细节描写反映出哪些社会问题。生活中有无数真实的个体人物和事件。如果不把它们与重大社会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即使作家把它们描绘得惟妙惟肖,也不可能触及生活的本质。

所以,这种所谓的生活真实再现,并不是我们所要求的艺术真实。其中,对现象的真实描述决定了对本质的真实揭示。因为人们是通过感性的艺术形象来认识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生活的,只有艺术形象给人以真实的感受,人们才会相信它所反映的是生活本身的内在规律。

艺术要真实地反映生活,就必须按照生活本来的样子去描绘具体的现象——具体的人、具体的事、具体的环境,但绝不是停留在对现实生活现象的模仿上,而是通过现象去揭示生活的本质和规律。

因此,文艺创作要始终选择和强调实际的文字,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进行加工和改造,使之补充和丰富,从而概括出更深刻的社会历史内容。

我之前说过,无论具体的艺术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多么浩瀚,对于整个社会生活来说,也是个体的。任何伟大的作家,任何长篇巨著,都不可能写出社会生活的全貌;也不可能把一个重大事件的一切都写出来。艺术不是历史教科书,不需要记录社会生活本身的全过程。

但是,它必须而且能够通过一些特征性细节的真实描写,刻画典型人物,概括典型情节,揭示生活的某些本质方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一件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确实远远超出了它所描述的具体生活现象的表象,艺术的真实高于生活的真实。

我们总是谈论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尤其是反射者与被反射者的关系,但反射者(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态)总是积极地再现事物,而不是机械地重复事物。就文学艺术而言,作家描写的生活是通过创作活动展现出来的新的现实生活。它本身具有现实生活的形式,却又有了新的意义——一种包含在现实生活中却没有完全展现出来的意义。

因此,文艺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并不是现实生活的简单等同。文艺高于生活,不是把个体和一般相比较,而是说个体能反映一般。《红楼梦》虽然只描述了十几个人的情况,但读者或观众看到的、想到的,是更广阔的社会生活,是更具有普遍性的问题。

巴尔扎克之所以伟大,不是因为他能在小说中自然地描绘法国社会历史,甚至比某些社会科学著作更完整、更详细,而是因为他把整个法国社会的历史,即“现实主义的历史”,围绕着封建社会残余在资产阶级暴发户的打击下逐渐消亡或腐败,以及贵族妇女和资产阶级妇女地位的变化这一中心图景。

这意味着通过概括和集中,将具体的生活现象典型化,从而通过个别事例揭示出大致的意义。所以,要求文艺真实地反映生活,绝不是要求文艺单纯地记录生活。因为生活中不是所有的人和事都具有典型意义,都可以概括为艺术典范。

只有那些比现实生活更生动、形象、突出,经过概括和浓缩后揭示生活本质和规律的形象,才是典型的艺术形象。只有通过这种典型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文艺,才能高于现实生活。

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决定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但绝不能得出艺术根本不能和现实生活相提并论的结论。我之前说过,文艺是否优于生活,不是从现象和数量上的比较,而是文艺作品所描述的事物在本质上的意义。既然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浓缩和概括,那么艺术之美必然高于生活之美。

艺术真实最重要的内容是随着形象的描写而自然流露的情感和思想倾向的真实性。只有把客观的生活现象及其内在本质和规律与作家的主观认识和经验融为一体,文艺作品才具有感性的可信度和巨大的说服力。

古往今来,凡是广为流传的作品,都是因为它们能以真挚的感情打动读者。史弥的《陈情表》、韩愈的《十二郎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归有光的《吉翔玄寂》等。,之所以广为人知,正是因为这些散文大多描写亲子模式和个人情感,人们可以对其思想倾向持有不同看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它们都是来自作者内心深处的声音,没有任何修正。

文艺的审美特征产生了文艺的特殊功能,只有作品在情感上激发读者,才能在思想上鼓舞读者。一部缺乏真情实感的作品,无论思想多么正确,主题多么伟大,都发挥不了文艺应有的作用。

如果作者本来就缺乏对生活事件和人物的深刻体验和真实感受,却想在作品中对其进行赞美或谴责,难免会让读者觉得这是虚假的说教,是不可信的东西,即使作品描绘的是生活中真实而有意义的事情,也不可能感染读者。

因为,在文艺作品中,作者的爱恨情仇总是自然地渗透到感性的形象中,既不能隐藏,也不能伪装,人为的形象不会给读者真实感。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挚深厚的感情决定了作品的思想力量。所以,融化在艺术形象中的感情是有思想深度的感情,渗透在艺术形象中的思想是凝聚情感力量的思想。

只有与思想倾向和情感状态密切相关并揭示一定本质和规律的艺术境界,才是最真实、最感人的艺术境界。只有凝结了作者真情实感的形象,才能揭示真实深刻的思想。

情感渗透在作品描绘的整个画面中。感情的起伏始终与矛盾冲突的性质和人物的性格命运捆绑在一起,具体而深刻地体现了作者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因此,对现象的具体描写,对人物的生动刻画,对生活的真实,通过情感线索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显示出艺术真实的巨大力量,这也是艺术美的集中而生动的体现!

总之,艺术的真实是建立在作家对生活的发现之上的,艺术作品给予人们的总是比实际生活体验更多的东西。

艺术形象形式比生活本身更鲜明突出,思想认识比一般认识更清晰深刻,情感倾向比日常感受更凝重强烈。这就决定了艺术的真理高于生活的真理。正是因为人们从文艺作品中接触到了这样亲切、新鲜的东西,才愿意去欣赏文艺。

正是因为艺术作品的这种直观性和真实性,才决定了艺术最普遍的社会意义。即“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