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坞赏析
原诗:
桃花坞桃花庵,桃花庵桃花仙;桃花仙子培育桃树,采摘喝。
醒来的时候只是坐在花前,醉了就来花下睡;半醒半醉日复一日,花开年年。
我愿老死,不在车马前俯首称臣;车尘马脚趣,酒花穷。
如果财富胜过贫穷,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如果我穷,我就自由了。
别人笑我疯,我笑别人看* * *;没有武陵郝杰的坟墓,没有鲜花,没有美酒,也没有锄头耕田。
唐寅(1470~1523)出生于吴县(今江苏),明朝中后期的一个小商人家庭。
唐寅是中国古代典型的才子,诗词书法皆擅。他的画与沈周、文徵明、仇英齐名,被称为“明思家”。他还与朱云明、文徵明、徐祯卿合唱,被誉为“吴中四大才子”。
据《明史》的传记记载,唐寅“性聪明”,历史知识广博,然而“狂饮张玲,一生仕途不务正业”。经过朱允明的劝说,他封闭了自己的家庭,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29岁时得了第一名,所以很多人称之为“唐杰元”。
次年,唐寅进京参加考试。
正当他踌躇满志,一心想中头奖的时候,却意外卷入了一起科举考试大厅的舞弊案。虽然入狱一年,却彻底断送了自己的仕途,被发配到浙江做了小官吏。
唐寅以不上任为耻。回国后,他成了一个放荡的人。他一生以卖文卖墨为生,54岁去世。
桃花坞,位于苏州北部,曾是宋代官印装饰的别墅,后来废弃为菜园,由唐寅占据。建于郑德二年(1507),更名为“桃花庵主人”。那一年,他38岁。
唐寅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隐居于此,交游吟诗。
《桃花庵歌》是他最著名的诗歌,是一部自我批评、自我谴责、自我警示的作品。
“桃花坞桃花庵,桃花庵桃花仙。
桃花仙子培育桃树,采摘喝。
”前四行,像一个长长的“推”镜头,由远及近,会突然在读者面前出现一幅神仙的画面。
短短四行,六朵“桃花”反复使用,反复叠放,来回链接,五颜六色,很快堆砌出一个花的世界,让人陷入自己设定的情境。
不慌不忙的语气和语速增加了读者的亲切感和好奇心:这位桃花仙子过着怎样的神仙生活?接下来的四行,展开了一幅“醉卧花房”的美好画卷:“醒来时只坐在花前,醉了便来花下睡。
半醒半醉日复一日,花开年年。
“你看这桃花仙子多逍遥多快乐,年年醉赏花。
在这里,花和酒并不是诗人所担心的完全外来的东西,而仅仅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或者说他们已经成为独立的个体,花、酒和人融为一个和谐的整体。
以上文字可谓作者自身情况,形象生动,形象传神,意味深长。
曾经幻想过“黄昏时田舍郎是王宫”的学生唐寅不见了,烟花柳巷里那个醉生梦死的浪漫才子也不见了。经过几年的放荡生活,唐寅最终选择逃离闹市,为自己选择了这个世外桃源,并嫁给了沈氏,开始了相对平静的隐居生活。
虽然没有办法进入仕途,但毕竟有东西支撑,对得起我的壮年。美丽的风景很容易想象,我还能唱首诗。
“我希望自己老死,不愿意在车马面前低头。
这句承上启下的话,道出了诗人的意趣:与其为荣华富贵而劳苦,不如在酒坊里快活。“车、尘、马、脚贵,酒、花穷。”
如果把财富和穷人比,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天上。
“车、尘、马只是富人的口味,而花、酒注定与穷人结缘。
如果用金钱和物质来衡量,这两种人的生活是有天壤之别的,但换个角度,那些有钱人就得时刻紧张,小心翼翼的如履薄冰,而所谓的穷人,可以有更多的闲暇和乐趣,却活得更自然、真实、轻松、快乐。
以上六行都是对比描写,感情在激烈的碰撞中展开。在每一句中,因为押韵,前者紧,后者松,充分表现了诗人高傲的个性,以及他对生于世的超脱和解脱。
然而,真正的含义并不是每个人都明白的。你没看到“别人笑我疯了”吗?而“我”,却不以为然:“我嘲笑别人看* * *。
“你没看到,曾经叱咤风云的国王和王子,现在呢?不仅身体没了,情况也倒了。连他们生前鄙视的鲜花美酒都不能指望,连坟茔都不保。
如果他们在天堂知道了,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农民在他们被埋葬的土地上犁地。
“我不看武陵郝杰墓,没有花,没有酒,没有锄头!”一句话戛然而止,余韵犹存。
全诗层次分明,语言浅显委婉,几乎是民间独白。然而就是这种独白,却蕴含着无限的艺术张力,给人以无尽的审美享受和强烈的认同感。不愧是唐寅诗词中的极品。
这也暗合了韩愈的“和平之声弱,哀乐之声妙;喜字难作,穷字易作好”(《净谈唱和诗序》)。
这首诗中最突出、印象最深的两个意象是“花”和“酒”。
桃花最早见于文学作品,最初写于《诗经·周南》中的“姚涛”,意在表达一种自由奔放的情感。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一出,桃花更多的是用来表达自己的隐逸情怀。
桃在古代也有驱鬼辟邪之意,“桃”因有避世之意,与“逃”谐音。
在唐寅的诗歌中,“桃花”意象出现频率很高。
举几个例子:
我不上船,也不睡觉。
姑苏城外有座小屋,万树桃花满天。
(《对月吟酒》)
桑叶罗柘叶凌,而凌妆叶罗身材婀娜。
娉婷一身粉,唱着听着桃花柳絮。
(“桑托”)
野店桃花低,春色多是画桥西。
悠仁自得而求快乐,而马背上的诗却失落了。
(《四画之一》)
花开遍村坞,风烟看似桃园古。
千林映日莺啼,万树春日共舞。
(桃花坞)
柴门无尘,茅屋前溪绿。
中间有图,桃花醉人。
(《二十四画十五诗》)
不难看出,例中的桃花意象都是用来表达隐逸和隐居生活的。
“酒”在中国古代文化和古代文人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既可以用来表达悲壮慷慨的情怀,也可以用来眷恋世间的苍凉、傲慢、特立独行。
晋代有刘玲、嵇康,唐代有“饮酒八仙”,宋代有“向青天要酒”。明代有唐寅喝醉酒睡着了。
唐寅活着的时候很出名。除了他在绘画史上的突出地位外,他在诗歌方面也有独到的成就。
他的诗真实质朴,不拘小节,口语运用广泛,意境清新,在当时独树一帜。以其独特非凡的个性和艺术气质,对那个自由开放,近乎荒诞混乱的时代进行了典型而生动的诠释。
内容:唐寅才华横溢,锋芒毕露,但年少失意。看透官场之后,他唾弃仕途,最终采取了和中国历史上很多文人一样的生活方式:消极隐居。
这首诗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例子。
若看似疯癫狂妄,看似洒脱,却也隐隐透露出一种世人皆醉我独醒的落寞。其根深蒂固的才华和野心也可见一斑。
技巧:每一句几乎都是对仗,全诗非常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情感冲击力;前三句还运用了顶针手法,在诗的开头清晰地描绘了环境,同时手法在语境中也相当耐人寻味,引人入胜,自然地带出了后面的部分。
诗中没有华丽的词藻,一如唐寅的崇高人格。
唐伯虎一代才子,以文闻名,嬉笑怒骂,皆是文章,顺理成章。
视车马权贵为尘,分酒花之人为天人,这是狂妄。
狂也好,狂也罢,花儿独坐自饮自斟,各有各的浪漫情怀。
这首诗的欣赏还是与唐伯虎的个人背景有关。
在中国的世俗社会,唐伯虎这个名字是家喻户晓的。
唐伯虎的形象是一种民间刻板印象,以妩媚奔放为标准。唐伯虎的故事的各种版本也突出了他对人才的傲慢和游戏世界中人才的真实本性。无论是明代冯梦龙的小说《唐结缘笑嫁》,还是当代周星驰的电影《唐伯虎点秋香》,都传承着一脉相承的唐才人蔑视传统道德,颠覆世俗规范。
比如,在这首脍炙人口的《桃花庵歌》中,唐伯虎虽然以“桃花庵中的桃花仙”自居,表现出安于清贫乐道的旷达胸襟,诗情画意的人生境界,但他最终还是把时间作为衡量人类一切希望和欲望的尺度,其结局仍然不可避免地归结为虚无,归结为人生不可抗拒的宿命。
唐伯虎在一篇《赞美老虎》中写道:“我问你是谁?你曾经是我。我没认出你,但你想认出我。
嘿!我需要你,但你也需要我。
你我之后的一百年,你失去了我。
“我们不妨把它看作民间的唐伯虎和现实的唐伯虎之间的对话。
这首诗是唐伯虎此时在唐伯虎看破了险恶的仕途,对科举不再抱有任何幻想之后写的,因为科举制度深深挫伤了唐伯虎的自尊心,成为他无法摆脱的一大情结。有了这个认识,你就知道他为什么要这样写了!
回到故乡后,唐伯虎对人世的沧桑和冷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于是在苏州桃花坞建了一座桃花庵别墅,从此隐退,自称“桃花庵主人”,过着诗情画意的个人生活。
表面上看,此时的唐伯虎已经看透了仕途的险恶,不再对科举抱有任何幻想,但实际上,科举的失利无疑深深地伤害了唐伯虎的自尊心,成为他无法摆脱的一大情结。
否则,他不会轻易被朱、宁王所动。
显然,唐伯虎给了王宁另一个进入职业生涯的机会。
此外,宁王待他以礼相待,用百金聘他,并在南昌专门为他建了一座别墅。恐怕唐伯虎很难拒绝。
不幸的是,命运又一次和唐伯虎开了一个大玩笑。
王宁此举并非真正看中了唐朝的人才,而只是为其谋反做一个贤下士的姿态。
唐伯虎当然很快就看出了王宁的叛乱野心和他不可告人的动机。为了脱身,他无奈之下只好装疯卖傻,既“装疯做酒”,又“出丑”。
王宁的人来送礼物食物和衣服,但唐伯虎光着身子盘腿坐着,他诅咒淫秽和嘲笑使者。
王宁哪里见过这么有才华的人?失望之余,我们只能让他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