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序

我抄了这篇序言,因为我觉得很发自内心。

一个真正的作家,永远只会为自己的内心写作,只有自己的内心才会真实地告诉他,自己的自私和高尚是多么的突出。让他真正发自内心的认识自己,一旦认识了自己,就认识了世界。

我在很多年前就明白了这个道理,但是捍卫这个道理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和很长一段时间的痛苦,因为心并不总是敞开的,更多的时候是关闭的,所以只有写作和写作才能打开心,让自己暴露在发现中,就像日出的光照亮了黑暗,灵感会在这个时候突然降临。

长期以来,我的作品都根植于与现实的张力中。我沉迷于想象,被现实紧紧控制。我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分裂。我无法让自己纯洁。我曾经希望成为一个童话作家或者一个真正的作品所有者。如果我能成为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我想我内心的痛苦会少很多,但同时我的力量也会减弱很多。

其实我现在也只能是这样的作家了。我总是为了内心的需要而写作,理智无法代替我的写作。正因为如此,我很长一段时间都是一个愤怒而冷漠的作家。

这不仅仅是我个人的困难。几乎所有优秀的作家都与现实关系紧张。在他们的作品中,只有当现实处于遥远的状态时,他们作品中的现实才会发光。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过去的现实虽然充满了魅力,但却被蒙上了一层虚幻的色彩,充满了个人的想象和个人的理解。真正的现实,也就是作家生活中的现实,令人费解,难以相处。

当一个作家想表达和他朝夕相处的现实时,往往会觉得难以承受。几乎所有匆忙的真相都在诉说着丑陋和阴险。这就是为什么丑陋的东西总是在身边,而美好的东西却远离天涯海角。换句话说,人们的爱和同情往往只是作为情绪来的,但相反的事实是,他们可以伸出手去触摸它们。就像一个诗人说的,人类不能忍受太多的真实。也有这样的作家,一生都在解决自我与现实的张力。福克纳是最成功的例子。他找到了一种温和的方式。他描写的是中间状态的事物,同时包含了好的和丑的。他将美国南方的现实融入历史和人文精神,这是一个真正的文学现实,因为它连接了过去和未来。

有些不成功的作家也在描写现实,但他们作品中的现实只是一个环境,一个固定的、死气沉沉的现实。他们看不到人是怎么来的,人是怎么走的。当他们描写斤斤计较的人时,我们会觉得作家自己也在斤斤计较。这样的作家写的是真实的作品,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

正如我以前说过的,我和现实的关系很紧张。说得更严重一点,我一直以敌对的态度看待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内心的愤怒逐渐平息,我开始意识到,一个真正的作家所寻求的是真理,这是排除道德判断的。作家的使命不是发泄,不是指责或揭露,而是向人们展示高贵。这里说的高尚,不是单纯的美好,而是理解了一切之后的超脱,对善恶一视同仁,用同情的眼光看世界。

就是在这种心态下,我听到了一首美国民谣《老奴》,歌中老奴经历了一生的苦难,家人先离他而去,但他依然善良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怨言。这首歌深深打动了我,我决定写一部这样的小说,就是这部小说《活着》,描写了人对苦难的包容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写作的过程让我明白,人活着是为了活着本身,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我觉得我写了一部高尚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