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杨业是怎么死的
杨业(约932-986年),本名重贵,又名继业,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北)人。
宋朝名将。
父杨信,“麟州土豪”,当是麟州(今陕西神木北)人。
后汉时,“自为刺史”,臣附于后汉、后周。
杨信二子,长子重贵,次子重训。
杨重贵事北汉世祖刘崇,北汉帝刘承钧时赐姓刘改名继业,这位名震关内外的名将,从小就擅长骑射,爱好打猎,武艺也高,20多岁便入仕太原的北汉政权,受到北汉皇帝的信任和重用。
当时,宋太祖已经建立大宋王朝,全国统一大局已定。
杨继业便向北汉皇帝提出了“奉国归宋”的建议,遭到反对。
但他并未变心投宋,而是舍命保卫北汉政权。
后来,北汉战败,杨继业却仍在城南与宋军苦战。
宋太宗早就听说杨继业是一员勇将,便派北汉亡国皇帝的亲信前去劝降。
见到皇帝派来的劝降使者,杨继业悲愤地大哭了一场,投降了宋朝。
宋太宗任命他为左领军卫大将军,知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部署。
他驻守于代州,并于雁门之战中将契丹击破。
后来就有了一旦契丹见到杨继业的军旗,即立刻退兵的轰动名声。
人们给杨继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这以后,杨继业一直在北部对契丹进行备战。
宋太祖花了十三年工夫,灭了南方五国,接着,就出兵攻打北汉都城太原。
北汉请辽朝出兵援助,宋军吃了败仗。
不久,宋太祖也得病死去,他的弟弟赵匡义继承皇位,这就是宋太宗。
宋太宗决心完成统一北方的事业,公元979年,他亲自率领四路大军围攻北汉都城太原。
辽军又来援助,宋太宗派兵截断援兵要道。
太原城在宋军重重包围之中,外无援兵,内无粮草。
北汉国主刘继元没法,只好投降。
刘继元手下有一名老将杨业,也归附宋朝。
宋太宗早就听说杨业武艺高强,十分器重他,任命他做大将。
宋太宗灭了北汉,想乘胜攻打辽朝,收复北方失地。
宋军攻势凌厉,北方有几个州的辽朝守将纷纷投降。
宋军一直打到幽州(今北京市)。
后来,辽朝派大将耶律休哥救援。
双方在高梁河(今北京市城西)打上一仗,宋兵大败,宋太宗乘了一辆驴车,逃回东京。
打那以后,辽军不断袭击宋朝边境。
宋太宗十分担心,就派杨业为代州刺史,扼守雁门关。
公元980年,辽朝派了十万大军攻打雁门关。
那时候,杨业手下只有几千人马,兵力相差很大。
杨业是个有经验的老将,知道靠硬拼是不行的,就把大部分人马留在代州,自己带领几百名骑兵,悄悄地从小路绕到雁门关北面敌人后方。
辽兵向南进军,一路上没遇到抵抗,正在得意。
忽然,后面响起一片喊杀声,只见烟尘滚滚,一支骑兵从背后杀来,像猛虎冲进羊群一样,乱砍猛杀。
辽兵毫无防备,又弄不清后面来了多少人马,个个心惊胆战,阵容大乱,哪儿还抵挡得了,纷纷向北逃窜。
杨业带兵追赶上去,杀伤大批辽兵,还杀死了一名辽朝贵族,活捉了一员辽将。
雁门关大捷以后,杨业威名远扬。
辽兵一看到“杨”字旗号,就吓得不敢交锋。
人们给杨业起了个外号,叫做“杨无敌”。
杨业立下大功,也引起一些边防将领的妒忌。
有人给宋太宗上奏章,说了杨业许多坏话。
宋太宗正要依靠杨业,不理睬那些诬告,把那些奏章封好了,派人送给杨业。
杨业见宋太宗这样信任他,自然十分感动。
过了几年,辽景宗耶律贤死去,即位的辽圣宗耶律隆绪才十二岁,由他的母亲萧太后执政。
有个边将向宋太宗上奏章,认为辽朝政局变动,正好趁这个机会收复燕云十六州失地。
宋太宗接受了这个意见。
公元986年,宋太宗派出曹彬、田重进、潘美率领三路大军北伐,并且派杨业做潘美的副将。
三路大军分路进攻,旗开得胜。
潘美、杨业的一路人马出了雁门关,很快就收复了四个州。
其中曹彬率领的东路军因粮草不济逐渐落后,中路军田重进随后也被打败,宋军败局已定,宋太宗于是命令各路宋军撤退。
但潘美率领的西路军却还有另外一个任务,就是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
潘美、杨业接到命令,就领兵掩护四个州的百姓撤退到狼牙村。
那时候,辽军已经占领寰州(今山西朔县东),兵势很猛。
杨业建议派兵佯攻,吸引住辽军主力,并且派精兵埋伏在退路的要道,掩护军民撤退。
监军王侁反对杨业的意见,说:“我们带了几万精兵,还怕他们?我看我们只管沿着雁门大路,大张旗鼓地行军,也好让敌人见了害怕。”
杨业说:“现在敌强我弱,这样干一定要失败。”
王侁带着嘲笑的口吻说:“杨将军不是号称无敌吗?现在在敌人面前畏缩不战,是不是另有打算?”
这一句话把杨业激怒了。
他说:“我并不是怕死,只是看到现在时机不利,怕让兵士们白白丧命。
你们一定要打,我可以打头阵。”
主将潘美也支持王侁的主张。
杨业无可奈何,只好带领手下人马出发了。
临走的时候,他流着眼泪对潘美说:“这个仗肯定要失败。
我本来想看准时机,痛击敌人,报答国家。
现在大家责备我避敌,我不得不先死。”
接着,他指着前面的陈家峪(今山西朔县南)对潘美说:“希望你们在这个谷口两侧,埋伏好步兵和弓弩手。
我兵败之后,退到这里,你们带兵接应,两面夹击,也许有转败为胜的希望。”
杨业出兵没有多远,果然遭到辽军的伏击。
杨业虽然英勇,但是辽兵像潮水一样涌上来。
杨业拼杀了一阵,抵挡不住,只好一边打一边后退,把辽军引向陈家峪。
到了陈家峪,正是太阳下山的时候。
杨业退到谷口,只见两边静悄悄,连宋军的影儿都没有。
潘美带领的主力到哪儿去了呢?原来杨业走了以后,潘美也曾经把人马带到陈家峪。
等了一天,听不到杨业的消息,王侁认为一定是辽兵退了。
他怕让杨业抢了头功,催促潘美把伏兵撤去,离开了陈家峪;等到他们听到杨业兵败,又往另外一条小道逃跑了。
杨业见约定的地点没人接应,气得直跺脚,只好带领部下转身跟追上来的辽兵展开搏斗,兵士们个个奋勇抵抗。
但是辽军越来越多,到了后来,杨业身边只有一百多个兵士他含着泪,高声向兵士说:“你们都有自己的父母家小,不要跟我一起死在这里,赶快突围出去,也好让朝廷得知我们的情况。”
兵士们听了这些话,再看看杨业浴血奋战的情景,感动得都流下热泪,没有一个愿意离开杨业。
最后,兵士都战死了,杨业的儿子杨延玉和部将王贵也牺牲了。
杨业身上受了十几处伤,浑身是血,还来回冲杀,杀伤了几百名敌人。
不料一支箭飞来,正射中他的战马,马倒在地下,把他摔了下来。
辽兵乘机围了上来,把他俘虏了。
杨业被俘以后,辽将劝他投降。
他抬起头叹了口气说:“我杨业本来想消灭敌人,报答国家。
没想到被奸臣陷害,落得全军覆没。
哪还有脸活在世上呢?”他在辽营里,绝食了三天三夜,就牺牲了。
享年55岁(一说59岁)。
杨业战死的消息传到东京,朝廷上下都为他哀痛叹息。
宋太宗丧失了一名勇将,自然也感到难过,把潘美降职处分,王侁革职查办。
杨业死后,他的后代继承他父亲的事业,儿子杨延昭、孙子杨文广在保卫宋朝边境的战争中都立了功。
他们一家的英勇事迹受到人们的传诵和赞美,民间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就是根据他们的事迹发展起来的。
关于杨业籍贯的考证
杨业(约928——986),原名重贵,山西(《宋史·杨业传》:“杨业,并州太原人。
”杨业死后,宋太宗下诏褒?,说他“挺陇上之雄才,本山西之茂族”。
“山西”作为行省的名称,起于明朝。
但自汉以后,“河东”、“山西”两词,文章家已经互相代用。
当五代至宋初,“太原”和“河东”是具有同一涵义的名词,凡属北汉统治下的区域,习惯上都称做太原。
火山(今河曲县火山村)人。
后晋天福元年(936),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了篡夺后唐帝位,割燕云十六州于契丹,于是河曲、保德一带就成了抵抗外来压迫的边防前线。
契丹据燕云后,不时向南进犯,烧杀掠夺。
于是“收复燕云”就成为当时人民的一致呼声。
抗敌保乡的义旗,插遍了黄河流域的山头。
杨信在火山起义,组织地方武装,号“火山王”。
后发展到麟州(陕西神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