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漂亮吗?为什么?

林黛玉之美

第一部分:精神美

应该说,一切由语言和文字塑造的艺术,应该说,一切由语言和文字塑造的艺术形象,都不是真实的,但在一些艺术大师的作品中,成功的人物是如此的栩栩如生,以至于比真人更吸引人。在世界图书馆长长的艺术影像画廊里,有很多人物,虽然比不上历史上形形色色的英雄,而且大部分都是那么平凡,有的甚至卑微,或美或丑,或善或恶。虽然他们不能像历史上的那些伟人一样赢得无数的尊重,但作为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他们能引起读者爱恨情仇的深刻感受。所以,大作家笔下成功的艺术形象,似乎和伟大的历史人物有一些相似之处。这样的艺术形象是艺术上的“英雄”,虽然不是历史上的英雄。我们读者尊重创造了感人艺术形象的伟大作家,就像我们尊重历史上取得伟大成就的伟大人物一样。

伟大的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就是这样一个艺术形象。说到林黛玉,读者会觉得她很美,但她的美在哪里?这需要理论探讨。

曹雪芹在写《红楼梦》的时候,曾经解释说,这本书只讲爱情。爱情至少是这本书的主题之一。第五回,作为全书的楔子,作者曾发出“厚土高,天高”的感叹,类似于爱情是永恒主题(或称永久主题)的说法。女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一样,是作为“爱”字的化身出现的。书的开头,作者写贾宝玉来自“青脊”之峰(“爱根”的谐音),黛玉是三生石旁绛珠仙草。由于申英的侍者深情的甘露滋养,她不得不改变她的人形,成为一个女性的身体。她回泪的夙愿,其实是为了回报爱情,报答爱情。这是林黛玉最突出的特点。其实这是作者对她的逻辑判断,简化为一个生动的寓言描述。

“热情——生命中最美的花朵。”(莱蒙托夫:《当代英雄》)林黛玉之美,首先是热情之美。青春是爱情最亲密的姐妹。作者为青春洋溢的林黛玉创造了一个非常特殊的威权社会的爱情发展环境。虽然这种环境仍然处于伦理的严格权威之下,但有一些环境使人想起现代自由恋爱的发展。这就是大观园的女儿世界,尤其是和贾宝玉的堂妹们的特殊地位,曾经帮助她们松动了封建礼教的巨大压力,尝到了一些正常人应该享受的爱情和幸福的滋味。就贾宝玉和林黛玉而言,他们头脑中封建道德规范的枷锁似乎比客观环境有更大的力量;通过创造大观园这样的环境,作家更容易通过艺术形象来描绘自己的爱情理想(“爱情”),主人公也更容易表达和实现彼此之间的爱情。当然,在法定爱情只是婚姻副产品的封建时代,他们更重要的是追求婚姻的成功,也就是追求爱情的合法化。贾宝玉和林黛玉的交往是相当自由的。作者提到,他们从小一起长大,一张桌子吃饭,一张床睡觉;后来我们在一起的时间很多,读书写字,吟诗写作,欣赏文学名著...爱情诞生并成长。每一位读者都读过魅力无穷的醉人文字,如《一日静香》,翔宇生动自然的《西厢记·妙词》,缠绵悱恻、刻骨铭心的《我为宝玉神魂颠倒》,无不为之动容,仿佛在汹涌澎湃的爱情海洋中畅游,仿佛在聆听爱情颂歌,与主角同甘共苦。在这些场合,林黛玉几乎抛开了沉重的封建意识,倾吐了巨大的热情。在这位女主人公身上,与中国其他古典作品中的女性形象相比,充分展现了一个恋爱中的少女的深沉而生动的美,即富有感染力的情感美。

第二十回,宝玉跟宝钗玩了一会儿,然后他来找黛玉,黛玉有些吃醋,于是就爆发了一个小嘴。后来宝玉以“不要亲昵,不要傲慢”的原则劝她,说:“她怎么不宽大你呢?”黛玉啐了一口:“我是故意饶了他吗?我变成什么样的人了!我这么做是为了我的心。”宝玉道:“我也是为心。”你不知道你的心,我却不知道我的心!“‘心’这个词其实指的是两个人的* * *共同生活,* * *共同爱情和* * *共同利益,包括你和我。这种表达微妙地表现了两人的亲密关系。黑格尔说:“...恋爱中的最高原则是主体把自己抛弃给另一个不同性别的个体,放弃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个体孤立的存在,感觉自己只能在对方的意识中认识自己。”(《美学》第二卷第326页)林黛玉和贾宝玉都用“我的心”来表达其实是一样的感情。表达相互的灵魂伴侣和亲密的爱,正是为了证明各自放弃了“自己的独立意识和个体孤立的自由”,证明自己只存在于对方的意识(或“内心”)中。当然,他们都使用一种只能被理解的语言,因为他们的性格不能不被伦理扭曲。这里要着重指出,林黛玉的热情是极其可贵的。因为,客观上,她对贾宝玉的爱有着与封建礼教背道而驰的进步意义。在当时,并不是每个女人,尤其是金发姑娘小姐,都敢这样去爱,敢在今天用一种非常微妙的方式向男人表达爱意。在大观园里,在她身边,有正常感情被窒息的薛宝钗,也有心如死灰的李纨。封建礼教的规矩,圣人大人的教训,金碧辉煌血淋淋的贞节牌坊,三从四德...几千年来压在女人头上的历史传统,在这种情况下,也没能阻挡住林黛玉胸中汩汩而下的爱情洪流,她在倾吐着对对方的热情。在这一点上,我们不能不看到她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勇敢。这是因为她的智慧让她觉得,从她的处境来看,披露出来会更糟,这样就不会“与其困在沟里,不如干干净净。"

上面的细节我们还没说完。林黛玉听了这样的推心置腹的告白,低下头说了一句“没事”“半天”:“你只怪别人的行为,不知道自己难受。以今天的天气为例。今天显然太冷了。你为什么脱下绿色斗篷?”作者写得淡淡的,其实林黛玉胸中的热情是滚滚的。她理解了对方的心,在对方的意识中实现了自己。她明白对方的话是爱情的保证。于是,她改口表示和解——通过抱怨,她对对方表现出无微不至的关心,仿佛刚刚为绿斗篷吵了一架!这是林黛玉的聪明,林黛玉的性格,她的热情的独特表现。用简洁的对话,把心理活动写得变化很大,在曹雪芹手里达到了一个高不可攀的高度。它的艺术容量是无限丰富的。宝玉宝钗湘云为事业经济争吵时,黛玉被宝玉的亲昵之情感动,偷偷抹泪。正好被走出来的宝玉碰到。他“情不自禁”抬手去擦她。作者写道:

林黛玉连忙退后,道:“你又要死了。你怎么这么事必躬亲!”

宝玉笑道:“你一说话就忘了情,动动手就不在乎了。”

后来她开玩笑地用“金玉”“独角兽”夸他——

一句话,宝玉又急了,追上去问:“你说这话是咒我呢,还是气我呢?”林黛玉一问,想起了前天的事。她后悔自己又犯了一个错误。“别担心,我错了,”她笑着说。这是怎么回事?我的肌肉在爆炸,我在流汗。”他一边说着,一边情不自禁地伸手去擦脸上的汗水。宝玉看了半晌。方说,“放心吧”...

这是《诉说心声》这句名言的前奏。对贾宝玉真挚的爱,使她突破了男女授受的大防线。她刚说完贾宝玉,却忍不住为他捏了一把汗。伟大的曹雪芹不一定照顾到我们常说的比较方法,但它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不同人物独特而统一的性格的描写,确实造成了鲜明的对比,使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林黛玉火热的感情,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林黛玉燃烧的热情不仅表现在她与贾宝玉的爱情关系上,也表现在她的友情上,尤其是与薛宝钗的关系上。可以说,他们之间的关系一直很紧张,直到《颜解惑》,主要是因为林黛玉的怀疑。“说心里话”是转化的基础,因为她从贾宝玉那里得到了爱情的保证。后来有一次,薛宝钗劝林黛玉,她的酒单里有西厢记的字。客观来说,这种劝导就是封建说教。但薛宝钗主观上是诚实善良的。所以林黛玉的表现是:“她只在暗地里答应了‘是’……”这是第42次了。到了第四十七回“金互剖语”,林黛玉大胆地向薛宝钗承认,她对薛宝钗的误解和猜疑,错在她自己特有的热情,把对方当成了姐妹。大观园里有很多真心的女人。但对于一直有些敌意的人,并没有林黛玉那种坦诚的自信。林黛玉在“金兰语互析”期间的一番话,正是林黛玉热中于友情的表现。这份热情甚至让不知内情的贾宝玉问她“洪亮什么时候接手孟光案”,然后两人一起夸薛宝钗的人品。林黛玉的热情得到了有“冷香”之称的薛宝钗的正常回应。当林黛玉当着她的面倾诉她在贾府的孤独处境时,薛宝钗说:“以后只会多花我一份聘礼,现在也顾不得这些了。”这句话,一方面证明了他们的和谐程度——很少有人敢在林黛玉面前提这样的事,薛宝钗内心的真诚使他有勇气指出来;另一方面,至少在客观上,这是薛宝钗对林佳与林黛玉关系的公开认可和态度。潜台词是:“你放心,我不会碍你的事!”薛宝钗是在林黛玉向她承认自己错了之后说这番话的,这进一步打消了林黛玉的顾虑,安慰了后者。从这一点来看,薛宝钗在这件事关林黛玉生死、实际上违背礼教的大事上,是相当有道理的。她没有板着脸教训人,也没有像林黛玉引用《西厢记》和《牡丹亭》中的话那样劝退人。这一点不容忽视。否则我们会单纯的认为她只是一个伪道士,一个女老师。以往的理论家将薛宝钗定性为封建臣子,但正是这种简单化的阶级斗争观使他们将贾家误认为社会,从而完全忽略了家庭内部亲属之间或亲属之间的个人感情。

让我们回到林黛玉在《友谊》中的热情这个问题上来。如果说薛宝钗劝林黛玉是因为喝酒,目的之一是积极改善关系,而不是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单纯的说教道学,那么后来全保探病,林黛玉就充分表现出了她独特的情感特征和独特的率真,这不仅在大观园的宫女中,就是在下层的奴婢中也是不多见的。只有灵魂中有巨大热情的林黛玉才能表现出这样的精神美和情感美。至于过去许多评论者反复强调的所谓林黛玉在柴、戴关系中被薛宝钗欺骗的理论,只是人格模式论的一种简单而肤浅的表述,它不仅把薛宝钗这样一个丰富而复杂的人物形象扁平化、单维度化,而且直接贬低了林黛玉的品质和性格,抹杀了这一艺术形象的丰富内涵。

贾府有许多小姐和情妇,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女孩。主仆之间,谁能有林黛玉和紫鹃那样的亲情?我们可以看到,为了的争吵,姑娘敢当面指责林黛玉“浮躁”、“小家子气”、爱“离经叛道”,这在贾家是绝无仅有的。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紫鹃能做到这一点,而“孤傲”的林黛玉却不介意?《情话考芒语》前后紫鹃表现出来的勇敢、智慧、舍己为人的精神令人感动。如果排除多年来许多传统剧目对红娘重塑的影响,那么,就形象的丰富和充实而言,紫鹃并不逊色于《王实甫》中的红娘形象。她不满贾宝玉对自己的好感和关心,主要是一心一意想着林黛玉的婚姻和归宿。后来我去迁就贾宝玉,想以善意试探他,结果酿成大祸,以至于我不得不日夜无怨地陪着他,都是为了林黛玉,尤其是她试探贾宝玉的忠诚时,虽然辛苦,却充满了安慰。这一点可以从宝玉精神基本稳定后回到林黛玉身边时她说的话中得到印证。我们现在感兴趣的是:如果林黛玉没有用她特有的热情对待紫鹃,后者能凭空创造出这种忠诚吗?这是只有亲生姐姐才能有的体贴和爱的表现!这种真诚没有发生在其他任何一个侍女身上,只能从主人身上寻找答案。虽然,也许是由于书的立意和作者的阶级立场,曹雪芹并没有过多地写林黛玉对紫鹃的感情,给我们的印象是紫鹃的忠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但是我们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主从关系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的。紫鹃的忠诚,应该是林黛玉的热情换来的友好的情感交流。

从这个角度来说,林黛玉是曹雪芹非常重视的“爱”字的体现,是生命热情之美的体现。当然,从创作的过程来说,应该说曹雪芹感受和观察了很多相关的人物和事件,才有了自己的“爱”的概念,塑造了林黛玉这样一个感人至深的艺术形象。

大观园的女儿中,很多会填词,会背诗。但只有林黛玉有诗人的气质,更像真正的诗人。林黛玉热情的性格使她具备了成为诗人的重要条件。激情本身就是美好的,诗意的。经过我们国家丰富的古典文化,尤其是诗歌的修养,她的热情自然转化为诗歌。1.作者给她安排了一个停滞不前的湘馆,凤尾密,龙尾细。湖南的窗帘无声地垂着,从纱窗里飘出-~缕缕清香,四周是翠绿的竹林,冷冷的人头。这是一种诗意的艺术境界。她还被赋予了潇湘公主的绰号,引起了读者的丰富联想。“夏青匡浪”、“曹琦仙藤”和“怡香堂”吴恒苑,环境不是很美吗?“恒”难道不是一个优雅而精致的女性昵称吗?薛宝钗的诗不亚于林黛玉吗?但是,我们总觉得人和环境缺少一些真正的诗意。林黛玉有诗人的气质和才华,她的生活就是诗歌本身。她对贾宝玉的爱难道不是诗中有诗吗?她无法随时用诗歌记录自己的感受。她的诗是她真情的自然流露和倾吐。她比别人有更多的诗。她也最懂诗,善于用别人的诗表达自己。她有着敏锐的艺术感受力,非常善于理解和体验事物的美。她一有灵感就引起强烈反应,然后诗词喷涌而出。

“牡丹亭全是美歌”,意思是她刚读完《西厢记》,就听到了《牡丹亭》的歌词,让她疯狂得受不了,于是蹲在一块山石上嚼着味道,以至于“心如刀割,两眼流泪”。似乎她用全部的心思去欣赏诗歌的内涵。当她读诗时,她将自己融入其中。柏林斯基说:“情感是诗歌本质中一个主要的活跃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没有诗歌”(柏林斯基文学,梁振译,新文艺出版社,14页)。“潇湘馆春困”是她借用崔莺莺的话来表达对春天的向往。她还哀叹自己比温爽悲惨得多,她还有一个守寡的母亲和弟弟。在林黛玉“天天入睡”的感叹中,比崔莺莺的有着更丰富的个性和社会内容。贾宝玉听到这样一句“缠绵悱恻,固若金汤”的内心话,不动情!在世俗生活中,所谓的看花落泪,望月伤心,往往会被一些人煽情的说法所嘲讽。但作为一个主观感情很强的诗人,他不能满足于被客观的意象所情绪激动。他还需要把自己的感受移入客观的意象中,使之具有人类的灵感和生命,同时用诗意的语言表达出来。当她深情地凝视着暮春三月的落花时,她激动不已,扛起锄头,绣着囊,为落花寻找一个干净的家。在她的情感世界里,落花和小鸟都是有灵魂的:“小鸟的灵魂总是难守,小鸟无言以对。”她不就是那个社会苦涩风雨中的一朵落花吗?于是她伤透了心,唱起了葬礼的歌词,悼念落花,悼念未来的命运。她的诗里,有透过窗帘偷窥的迷人桃花,有秋风秋雨敲窗。她的菊花诗,读起来“香”;她的诗,让人落泪,而凹晶亭联诗的结束语:“冷月葬花魂”更是令人心酸惋惜...

林黛玉是大观园里真正的诗人。她的生活本身就是诗,她精神美的内涵之一就是她的诗美。

林黛玉聪明如冰雪。曹雪芹评价她说:“心知比梗多。”第十八回,书中唯一一次贾宝玉因为羡慕薛宝钗的美貌而发呆,林黛玉笑着一下子把手绢扔到他脸上,应该算是巧妙的“优雅挑逗”吧!在这里,曹雪芹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贾宝玉意识到了吗,林黛玉为什么要这样做?薛宝钗相信林黛玉半开玩笑的解释吗?或者说她比贾宝玉更清楚林黛玉的动机!.....但作者对薛宝钗听了林黛玉的解释后的反应,却只字未提。林黛玉的心理动态呢?她嫉妒,但似乎很放松;她参差不齐,显得飘渺。她很幽默,但是她很保守。她把手伸过去,不是无情,而是痴情。.....总之,曹雪芹很少把事情发展的极致和极致写给读者。他总是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和联想的世界,所以《红楼梦》的读者往往能培养出微妙的艺术感受。她曾给刘姥姥起了个“蝗虫妈妈”的绰号,给惜春起了个“与蝗同食”的称号。从艺术的角度来看,从人物性格特征的描写来看,曹雪芹以这样的机智表现了她女性才华的智慧。

年轻的贾宝玉在女儿国时,常常为友情和爱情发愁。有一次,他去中国的哲学典籍中寻求安慰和解脱。读了《庄子》之后,他开始动笔,说“一个宝钗的仙姿,就像一块灰玉”,甚至说“焚花散麝”...林黛玉看了,续了一首七绝,道出了贾宝玉苦恼的根基。薛宝钗在“听文曲婴儿悟禅机”之际,给他念了一首《寄生草》诗,与他固有的庄子思想不谋而合。就在这时,因为一件小事,他在黛玉和湘云之间吃了点小亏。为了泄愤,他提笔填了一首诗《寄生草》。贾宝玉在最后表达了摆脱的决心:“无云为证,以境为据”,林黛玉继续给他:“无立足之地,即清净。”这里的空灵比贾宝玉透彻得多。这才是真正的理解。这恐怕就是林黛玉的“智谋”和她的“聪明”让贾宝玉觉得自己很可爱,有时也不能免除自己的委屈吧!中国丰富而深刻的传统哲学为林黛玉的智慧增添了更多光彩。

搞笑,优雅,俏皮,这种天真乖巧的少女性格,被涂上了乐观的基调。她开心的时候会开玩笑,比谁都活泼。当我们考虑她的主要人物特征——悲伤时,我们不能忽视曹雪芹塑造一个多层次、多侧面人物形象的审美观。

我们讲过林黛玉的诗美,这是和她知性的美分不开的。仕女中,诗多,黛玉第一。曹雪芹不惜一次又一次地渲染她的敏捷才华。第十七回写贾宝玉已经写了三首,正在苦思第四首。林黛玉说,“...抄前三首诗就行了。你一写完那三首歌,我就给你写这首。”作者接着写她:“当我写完的时候,我低头想了想,我已经唱过同一首歌了……”袁春评论说第四首歌比前三首好。写关于海棠的诗时,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于自己的想法。作者写道:“黛玉一人或抚梧桐,或观秋景,或笑宫女。”贾宝玉担心他,她不理他。探春、宝钗写完稿子,黛玉“拿起笔来,朝大家一扔。”第三十八回,作者写了一首关于她夺菊的诗后,贾宝玉又朗诵了一首关于用爪赏月的诗,大家都很欣赏。作者写到黛玉时,笑着说:“这样的诗甚至有一万首。”贾宝玉不肯,说她累坏了。曹雪芹写道:“黛玉不答不思,提笔写了一首。”宝玉见了正欢呼,林黛玉却撕了烧了,笑道:“我的不如你的好,所以烧了。”你的很好,比刚才的菊花诗还要好。你留着给别人看。“我们暂时不需要捕捉她微妙的心理变化。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作者以慷慨、开朗、豪放的风格,写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香菱进了大观园,本来是请宝奴教她诗的。香菱找到林黛玉,后者欣然应允。林黛玉给香菱讲的关于诗歌的话,被毫无理由地当成了曹雪芹自己的诗学。很明显,他不是凭空加到林黛玉身上的。林黛玉的理论点出了她的诗才。她见多识广的智慧并不完全是天生的:刘奶奶去了府,看了敕香阁。窗下的案上放着笔砚,书架上摆满了书。她说:“这一定是那个哥哥的书房。"

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女孩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不看到林黛玉确实有自己的性格缺点,就是她生性小,好猜,多疑。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的一些理论家主要从社会和贾所处的环境来解释这种性格特征的成因,认为这不是她主观上所拥有或应该拥有的。甚至有评论者提出,任何人指责林黛玉的这种人格缺陷,都是在维护封建正统。这自然没有说服力。作者没有责任去分析她性格侧面的成因,真实地描述是他的功劳。我们读者应该认真分析一下。古往今来,生活中有很多人是渺小的,是有爱心的。贾府的环境和林黛玉的境遇会强化这种人格侧面,但不一定是它的自然人性甚至生理基础。再真实的文学形象,终究不是现实的人。用自然科学来衡量其心理和性格是不可能的,但我们应该承认,仅仅用阶级观点或社会学来分析是远远不够的。

其次,一个成功的艺术形象与其人格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相关,即使看似矛盾,也是统一的。林黛玉的小气、乖僻、多疑、刻薄,与她火热的热情是分不开的。柴黛和好之后,向宝泉和宝玉承认自己“多心”,怀疑宝泉“藏奸”。这不让人感到温暖和亲切吗?前面说过,我家姑娘紫鹃可以当面指责这位小姐,甚至向她提出结婚建议,为她和贾宝玉的关系做出这么大的牺牲!曹雪芹的伟大就在于此。他所塑造的是一个在艺术上具有无限生命力的不朽人物,而不是一个简单口号或观念的体现:“虚怀若谷,紧跟时代”的薛宝钗让人觉得她的感情是冰冷的,而心胸狭隘的林黛玉却有着灼热的感情。正因为如此,后者获得了贾宝玉的“空脸,山色晶莹有雪;我永远忘不了,人间的仙女是孤独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是在赞美林黛玉的人格缺陷,认同一些庸俗的社会学结论。相反,我们认为林黛玉的孤傲态度确实是一种人格缺陷,不应该加以美化和肯定。但是,我们要看到,这种缺陷与她的激情密切相关,是可以分析的,也是不可分割的。这种艺术奥秘值得创作者学习,也值得理论家研究。

外貌美

一般来说,说到林黛玉的美,她首先指的是容貌美,这似乎是一种套路。然而,熟悉《红楼梦》的读者都觉得历史传说和文学作品中有许多美丽的女性形象,如、石、、赵、、、等。,这些在影视剧的舞台上都很容易塑造和表演,唯独林黛玉的舞台形象很难塑造——仅从外貌上来说。

曹雪芹对林黛玉外貌美的描写是基于中国的审美标准;不同于西方现实主义的精细描写,它以写意、传神的素描为主;而且很少有集中的大篇幅描写,大多是随着事件情节展开,抓住主要特征,反复渲染。作者重点是林黛玉的风格、风韵、神韵、情感等等,而不是塑造五官、脸型或体态。

贾宝玉初遇林黛玉时,作者做了一个集中的描写。在贾宝玉眼里,她是一个“独一无二”、“风度翩翩的女儿”。仔细看时,我看到:

两弯似蹙眉,一双眼睛似喜非喜。状态有二悲,且是病。眼泪一点点,气息微微。懒惰像一朵美丽的花照耀着水面,行动像一棵虚弱的柳树。心比茎知,病不如西。

这种古老的语言形式有着独特而生动的内容。这是古人不是很反感的一种病态美,但终究是美的。看看薛宝钗写的《筋骨亮润》:

唇不红,眉不画绿,脸如银盆,眼如水杏。

应该承认,论长相,薛宝钗比林黛玉还要惨。就描写方法而言,薛宝钗的画像仍倾向于公式化,但更具造型性、确定性和可视性。我们也不否认,当我们认真考虑一个人的形体美时,不可能不与他的精神联系在一起,就像有些人说的:不是因为美才可爱,而是因为我们可爱。这也正是读者不去深究林黛玉容貌或表情中略带批判性的方面,而去接受作者在衡量林雪容貌之美时,运用各种艺术手段所造成的效果:“两峰对峙,两水分岔。”不仅如此,甚至由于民主革命以来社会思潮的影响,一些读者总认为林黛玉的长相比薛宝钗漂亮得多,这大概是作者始料不及的。

现在我们来看看曹雪芹描写林黛玉容貌美所使用的一些艺术手法。

在写贾与林的相遇之前,在书的开头,作者通过童话,即通过象征的手段,揭示了林黛玉美丽容颜的特征。林黛玉曾是凌河岩石上,三生石旁的一株珍珠仙草。这个名字是红绿的,被美化了。有的版本说很“迷人可爱”。贾雨村在郭蓉公馆听冷玉兴演讲时,提到五岁的林黛玉“灵动清秀”,“言谈举止与近日女子不同”,“气度不凡”。这是地球上对林黛玉的第一次描述。在进入郭蓉大厦时,作者写道,林黛玉“举止优雅,谈吐得体”,“有一种天生的浪漫态度”。这是从气质上反复凸显其独特性。然后是贾和林相遇的描写,上面我们已经引过了。这个描写不是纯粹的客观,而是有一定的感情色彩,因为虽然是第一次写贾宝玉和林黛玉,但作者是带着侍者观察绛珠仙草的心情写的。杏儿称林黛玉为“多病之美”,可视为这一描述的总结。作者突出了两点:一是“似蹙非蹙”和“似喜非喜有眼”,这是对眉毛的描写,比西欧作家或中国现代作家的肖像描写简单。但还是有自己的特色,突出了形似,省略了很多外在的描写,把人像画的活灵活现。简单的一面是,艺术描述了历史发展的遗迹。但魅力生动的一面足以启发今天的创作。顾恺之说:“四体美与美无关,只是生动的写照被屏蔽了。”这是我们画龙点睛的审美传统。在这里,林黛玉的眼睛也是写意的:“有情之眼”。这样强调感情面貌的人像描写,在书中其他人物身上很少见到。贾宝玉有些相似:“眼如有神。生气就笑,生气就亲热。”要看作者笔下的细腻——更准确地说:对生活和人物的深刻理解。林佳见面伊始,贾宝玉就大加评论:“我给姐姐一个妙字,‘品品’二字妙。”因为林妹妹眉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