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金无私奉献的例子

巴金无私奉献的例子如下:

1,带病入书

童年体弱多病的巴金从未上过大学。14岁的时候,他终于得到了爷爷的允许,进入了一家英语补习班。仅仅一个月后,他就因病休学了。1925年去北京准备考北大,体检时被查出肺部疾病,与北大失之交臂。

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心情和思想因患病而发生变化的描写,如《死亡》中的杜大新。写《死》时,正是巴金治疗肺病、休养生息的关键时期,主人公杜大新因肺病产生了刺杀军阀以解除痛苦的念头。

2.书籍之爱

从65438到0936,巴金凭借《家》成为年轻人心中的偶像,很多人追捧他。有一个女高中生给他写的信最多。半年来他们一直相互通信,但从未见过面。最后,女孩在信中提出:“书面语说得那么和谐,为什么不能当面说呢?”

女孩主动给巴金发了一张照片,然后他们约好在一家咖啡馆见面。经过八年的异地恋,20岁不迷茫的巴金和这个叫萧珊的女孩结婚了。比巴金小13岁的萧珊,是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让巴金动情的女人。?

3.喜欢书。

巴金爱书,在文化圈小有名气。1949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的生活已经很贫困了,但还是要节衣缩食地买书。

有一天,一直依赖他的萧珊忍不住对他说:“家里没钱。”不知道家里有没有钱的巴金说:“钱是用来买书的。不买书,写书的怎么活?”第二天,他又带着孩子去了书店。

4、笔名轶事

巴金虽然名扬海内外,但“巴金”一词的由来并不为大家所知,经常被人误解。有人推测这个词来自巴枯宁和克鲁泡特金,其实不然。巴金在1957年9月27日写给前苏联作家彼得罗夫的一封信中标注了自己的名字:“1928年8月,我写了《死》,并在手稿上签了名。我想找两个笔画较少的单词。

我当时在翻译克鲁泡特金的《伦理学》,看到了‘金’二字,就在手稿上写了下来。这个时候,我得到了一个朋友自杀的消息。这位朋友姓巴,我和他在法国的蒂埃里城堡住过一段时间。

他就是我在《死去的孙》序言里说的‘我的一个朋友又在热水里自杀了’的那个中国留学生。我们不是知己,但在国外,人们非常重视友谊。我当时就想到了他,于是在‘金’字上加了一个‘巴’字。从此,‘巴金’成了我的名字。"

扩展数据

巴金(1904 165438+10月25日—2005年65438+10月17),男,汉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巴金原名李尧棠,笔名裴淦、极乐、黑浪、春风,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和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

巴金1904 11出生于四川成都的一个封建官僚家庭。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65438年至0923年,巴金离家到上海、南京等地求学,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巴金在文革后写的《随想录》朴实真挚,充满了作者的忏悔和自省,因此巴金被誉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

巴金榜样的影响

半个世纪以来,巴金以自己的言论和艺术创作热情地参与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建设。主要表现在:在“文学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好”的思想指导下,创造了一系列具有叛逆性格和奴性人格的艺术典型来“立人”。

从“讲真话”到“写真话”是贯穿他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的一脉相承的,他反复强调“我说我的写作如生活,我的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与生活的一致,作家与同事的一致,主要意思是不说谎。”

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两个一致”的典型方法和“更像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理,在随想中一遍遍虔诚而痛苦地忏悔,解剖自己的灵魂,猛烈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中国人灵魂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他提供的具有强烈主观性和抒情性的小说,与茅盾、老舍的具有客观性和现实主义的小说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第二个十年的小说艺术高峰,而巴金小说营造的“青春世界”是30年代艺术画廊中最具魅力的部分,因此巴金为扩大现代文学的影响做出了不可替代的杰出贡献。

百度百科:巴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