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龙是个坏国王吗?
乾隆是雍正帝的第四子,也是雍正诸子中最有才华的。他从小就受到爷爷康熙的宠爱。雍正即位当年,以“秘密建皇太子”的形式立他为继承人。1735年,雍正突然垮台,乾隆继位。从小受宠,几乎不经挫折就登上最高宝座,可能是乾隆后来“大喜”的原因之一。
雍正在位期间进行了一系列加强统治的改革,大力反腐,整肃政纲,为乾隆的统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他的统治也留下了“严”的恶名。乾隆即位后,首先想树立宽大政治的形象,为雍正时期受到迫害的一些重要人物平反。但实际上,在其60年统治的末期,“宽”只是表面文章,严才是其真正的核心。
乾隆在内政方面没有太多创新,但他最大的功绩是继续执行雍正时期的“摊地入亩”和“还田于溪”的政策,以个人威望维持统治高层的稳定,使社会经济在稳定发展中实现繁荣。他最得意的是自己的“绝世武功”,所以自称“完美老人”。所谓“全武行”,包括两次平定西北准噶尔,两次平定新疆回本部,两次攻克西南金川,一次平定台湾林起义,一次去缅甸,一次去越南,两次去尼泊尔廓尔喀。其实只有西北的军事行动对历史的影响更大。
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噶尔丹虽然被康熙击败,但他的侄子泽布阿拉波坦在西北仍有很大的影响力,控制着新疆、西藏、青海等地,煽动这些地区的少数民族与清廷为敌。泽布·阿拉博·坦死后,他的儿子吉尔丹·凌泽继续领导着人群。乾隆年间,正是遇到准噶尔内乱的好机会,果断出兵于1755攻占伊犁。然而,卡尔丹·零的侄子阿穆尔·萨纳投降了,并再次反叛。清廷于1757年第二次出兵,最终彻底消灭了准噶尔叛军。这场战争从高尔丹时代开始已经持续了将近70年。
准噶尔平定后,回鹘首领达、萧、卓木回到新疆,策动回鹘各部反清。甘龙被迫第三次与西北作战。战争持续了三年,最后迫使大和、大和、卓木逃亡国外。随后,甘龙设置伊犁将军,并在喀什等地设置参赞和巡长,大大减轻了维吾尔地区的赋税负担。西北地区1.9万多有离心倾向的土地终于统一在中央之下,这是乾隆对中国历史的一大贡献。
此外,西南地区大小金川之间的战斗也非常艰苦。两次叛乱持续了近30年,贯穿乾隆年间。甘龙杀了两次指挥官,花了7000万元制服这里的藏人。
乾隆时期最大的亮点除了“武功高强”,就是文化成就。甘龙本人是一个热情的文学爱好者和赞助者。据说他自己写了四万多首诗,他经常在他游览的名胜写诗。他也是一个藏书家。为了粉饰太平,显示自己的文化素养,也或许是出于真诚的热情,他在位期间组织了多次大型文化工程,包括编撰《四全书》、《清惠典》、《周易易书》、《黄志》、《八旗通志》等书籍,并在校刊上重印《十三经》、《二十二经》。另外,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红楼梦》诞生于乾隆时代。虽然与乾隆本人无关,但也为这个时代增光添彩。
而乾隆时期(包括整个清初)的文化成就的特点是缺乏创造性的成就,更多的是对此类成就的考证、编撰和总结。这和这个时代的特点有关。清代的“文字狱”在乾隆时期达到顶峰,数量和广度都远远超过前代,总计超过130。与他的前任康熙、雍正相比,乾隆更热衷于此,明显利用“文字狱”来强化自己在思想文化界的垄断地位。《四库全书》编纂期间,数十万册图书因种种原因被禁,这也是不得不提的文化案例。
乾隆是一个有福气,享受幸福的皇帝。晚年,他深深陶醉于与历代皇帝的比较之中,认为不仅“赢得国家的完整,扩大疆域,顺从普罗大众,保障人民的安全”的人少之又少,就连他在任的时间、寿命的年数、子孙的数量都是数一数二的。甘龙的自恋并不可取,但他引用的事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本人也的确是天生睿智多才多艺,一生中也享受过无数次奢华的庆典和巡游(包括孕育了无数浪漫传奇的“六下江南”)。他的统治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顶峰,君主专制的程度在思想上和制度上都达到了顶峰。
乾隆中期以后,奢靡之风逐渐蔓延到整个统治阶级。伴随奢侈的是腐败。与乾隆晚年生活保持着特殊关系的奴才、士绅是腐败的总代表。他在乾隆死后被劫时的财产相当于国家税收18。
乾隆自恋的时候,也是中国在“去中国化”的梦中睡得最沉的时候。欧洲列强的坚船利炮一直在中国周边,想尽办法打开中国的大门。而中国则被看似“超稳定”的社会结构和思想体系所束缚,乾隆时期的清朝开始成为腐朽落后的代名词。
虽然清朝和乾隆盛世已经成为历史的背影,但由于乾隆在维护中国领土完整方面的作用和他的文化成就(正反两方面),他仍然“勉强”列入这个排名,排名第100。
提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乾隆皇帝都是天生的强势皇帝。他的祖先留给他的不仅仅是辽阔的疆域和经营天下的积累,更是皇帝将天下作为私有财产的思想基础。甘龙的成功在于他最完整、最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强势地位,结合自己优秀的个人能力,在各个方面发挥了巨大的影响力。只有在一个完全强大的皇帝的管理下,才有2000年以来中国体制和思想文化的“大一统”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