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夜梁有暴雪》原创|主题|欣赏|摘要

原文|主题|赏析|文学名著《梁今夜有暴风雪》摘要

作者简介梁,1949,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山东容城县人。从小就经常听妈妈讲故事,渐渐对文学产生了兴趣。1966高中毕业。65438年6月至0968年6月,随知青队到黑龙江建设兵团,当过农业工人、小学教师、拖拉机手、记者。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在《黑河日报》、《兵团战士》发表小说。65438-0974进入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1977毕业,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室任助理编辑。1979在新港发表《美少女》(与他人合作)。1982年发表短篇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获1982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1984发表中篇小说《今夜有暴雪》,并获得1983-1984优秀中篇小说奖。发表短篇小说《父亲》1984,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1984。1986在十月杂志第2、3、4期连载小说《雪城》。从1988到1991,发表了《冰坝》、《母亲》、《温德尔·迪金森》、《老师》、《白发卡》、《表哥》等中篇小说。现任儿童电影工作室编剧。

1979春节过后,东北的松嫩平原依然冰封。一辆长途汽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突然被一只站在路上的羊拦住了。司机跳下车,认出那是一只被狼咬了的羊,已经死在那里了。一个跳下车的乘客对司机说:“是兵团的羊。”司机惊讶地望向远方——这里曾经是兵团一个连的驻地,现在却死一般寂静。人,都走了。车继续往前开,在路上遇到了一队队回城的知青。在嫩江火车站,数百名知青正在等车,疲惫的脸上露出各种神色和表情。火车进站时,知青们像一头巨兽一样围住了每一节车厢,挤在门窗里。车站广播:今晚火车晚点...由于西伯利亚寒流,今晚将有暴风雪。这是北大荒40多万知青回城的一夜。然而,在东北最北边境的驼峰上,某师三团战士裴晓云第一次在边防哨所站岗。这个25岁的上海姑娘,对于终于被批准成为战备分队的一名战士,能够持枪,感到兴奋和激动。在一个寒冷的夜晚,陪伴她的是一只名叫黑豹的狗。她朝着山脚下会议室的方向望去,不禁想起了他,连长曹铁强。全团连长、指导员聚集在团部会议室,正在开紧急会议。兵团总部下发紧急文件:为缩短兵团到农场系统的过渡期,要求三天内完成知青回城手续,逾期将被冻结。团长马崇汉扣发文件,没有传达给连队,引起与会干部的反对。政委孙国泰严厉批评了团长。工程连指导员郑亚茹站出来违心地同意了团长的意见,随即遭到曹铁强的反对。马崇汉的眼神,像一把锋利的武器,咄咄逼人地射向项目连长。他心里还是嫉妒曹铁强的。他到男知青宿舍搜查公物时,发现一个叫小砖匠的知青睡在炕上,床垫下有三块杨木板。他拔完木板后,命令小瓦工写一份不少于5000字的检查,提交给工作组。家境不好的小瓦工是知青中的弱者,他没有能力维护自己的尊严。时任排长的曹铁强摸着小瓦工床垫下冰冷的炕面,从外面把三板扛了回来。这件事惹恼了团长马崇汉。当裴晓云把团长调走警卫排镇压的消息告诉曹铁强时,曹铁强准备一人负全责的精神感动了大家,全排知青准备和警卫排大打一场。幸好及时赶到的老政委孙国泰制止了他。事后,老政委严厉批评了马崇汉,并给予其党内记大过处分。在今天的会议上,他感到自己的威望面临着公开的挑战。与会者要的是政委孙国泰的态度。此刻他想到的是,虽然无法决定去留,但他要拖住曹铁强,让他后悔一辈子!此时,所有的知青都已经知道了正在进行的会议内容,无数的火把从四面八方向会议室聚集。驼峰上的裴晓云已经值班两个多小时,冻得够呛,“黑豹”已经开始在雪地里转圈跑了。寒风骤然加剧。裴晓云,一个长相丑陋,沉默寡言的女孩,从小就失去了母亲,被贴上“反动讲师”标签的父亲也很快离开了她。她孤独的生活使她在所有人面前感到自卑。她默默地爱上了曹铁强,却没有勇气对他说一句话。一次训练时,她脱鞋跑了,曹铁强用胸温暖她冻僵的脚。为此,她嫉妒导师郑雅茹。她知道郑亚茹也爱着曹铁强。曹铁强曾经被郑雅茹的爱情征服。后来,郑亚如利用父亲的权力为曹铁强拿到了去某医科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曾铁强却转给了另一个有志于扎根北大荒的陌生知青。为此,郑亚茹和曹铁强变得拘谨起来。边境形势恶化时,兵团武装战备,给每个红五知青发一把枪。裴晓云虽然用血写了申请,但还是没有拿到枪。曹铁强安慰她,想把敌人的枪给她。在她极度痛苦的时候,曹铁强表达了爱意。今天站在哨位上,虽然忍受着寒冷的袭击,但心里却充满了幸福。这时,她也看到了山脚下无数的火把在晃动。涌向会议室的知青们在寒风中默默站着,与从会议室出来的人对峙。团长马崇汉出现在800多名知青面前,开始讲话。随即,从知青队伍中,生成了一声不再被欺骗的呼喊。马团长意识到被知青当成“上校”的历史已经过去了,心里感到一种悲哀。他要是丢了东西,就让政委孙国泰出来扭转局面。政委的足迹覆盖全团20多个连。他熟悉知青,爱他们,关心他们。他和知青之间有一座认识和理解的桥梁。今晚,他用深邃的目光看着知青,告诉他们,会尽快为每一个回城的知青办理手续。此刻,暴风雪猛烈地袭击了团部地区。知青们围着十几堆篝火散开,有的在团部路两旁锯杨树。兵团团部笼罩在原始野蛮的气氛中。其中有人咒骂会议室研究问题的速度太慢。随大流来的小瓦工领着大家在火堆旁“跳舞”。突然,传来一阵劈砍声,他忙和另一名知青跑去阻止一些知青的抓挠。老政委也来批评闹事的知青,对他们的破坏行为感到无比痛心。篝火成堆地熄灭了。一个女知青冻晕了。政委在广播里命令全团人员带着知青到各家各户,知青早上就要办理回城手续。团军务股股长、知青刘迈克从家里走到办公区。突然,他看到仓库里冒出一股烟和火焰,团部银行里有灯光。当他大步走进门时,他的头部遭到重击,一把匕首刺进了他的身体。他挣扎着靠在门框上,开枪打死了放火烧银行的人。他的头垂了下来,太霈晓云站在哨位上完全被冻僵了,但寒冷也冻僵了她脸上浮着的笑容。裴晓云死了,曹铁强悲痛万分。她对忘记安排换岗的裴晓云的死负有直接责任。面对死者,她的良心受到强烈谴责。第二天拂晓,知青们聚集在干部股、组织股、金融股办理回城手续。一夜之间,老政委苍老了许多,两个知青的死,在他心中引起了一种愧疚和悲伤。在北大荒的土地上,留下了39个知青,还有两个埋在这里。曹铁强没有回城,北大荒之子将永远扎根在这片土地上。小瓦工留在了曹铁强身边。教导员郑雅茹带着惆怅和失落,悄悄离开了北大荒的土地。

赏析作品在广泛的生活领域和深远的历史背景下,展现了北大荒一代知青神奇而悲壮的命运。作家的想法是:不管历史经历了多么复杂的变迁,北大荒的知青依然值得骄傲;尽管他们在那里遭受了艰辛和许多不公平的待遇,甚至充满了荒谬和谬误,但他们毕竟成长和成熟了。当他们离开那里时,他们沮丧地发现他们为北大荒奉献的青春岁月,他们的英雄主义和他们对时代的责任。总之,他们历史上所有珍贵的东西,都不应该被社会遗忘,也不应该被自己遗忘。作品中的人物大多表现出英雄气质。面对北大荒生产建设中的困难,面对大自然的无情,面对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人为的、邪恶的、荒谬的,面对知青内部探索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矛盾,知青表现出了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主义。曹铁强是老一辈垦荒战士的后代。他比其他人有更强的英雄主义和责任感。在与马崇汉错误的斗争中,他对知青朋友的帮助和爱护,与郑亚如的思想冲突,渗透着他的英雄气质。当然,曹铁强也不是完美的。他在《消防警卫排》中的不成熟,重病父亲与事业、责任感的矛盾引发的内心冲突,都说明他的成长有一个过程。与他相比,刘迈克英雄气质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较为曲折的过程。迈克·刘起初只是马崇汉迫害知青的帮凶和小丑,以和知青打威风为荣。后来马崇汉想把他“拍卖掉”,知青们或取笑他报复,或真心实意地帮助他,让他从正反两个方面和自己身上理解了人生。在思考和探索的过程中,他与知青成为了“生死之交”,知青的集体主义精神得到了转化和培养,使他抛弃了做英雄的劣根性,成为了真正的英雄。其他几个人物,如裴晓云在哨位上的牺牲精神,小瓦工在大火中的英勇行为,从不同角度表现出来的英雄气质,都像是整部作品奏响的英雄交响曲。作家在作品中执着地追求知青生活的真实,努力实践典型的创作原则。作家尽可能地触及北大荒知青生活的现实,使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气氛都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作品聚焦知青回城这一特定历史时刻,汇聚十一年知青运动曲折丰富的历程,包装读者重新过上知青生活。在努力把握作品的现实感时,作家没有陷入琐碎的自然主义,而是努力实践典型的创作原则。比如作家选择知青回城事件,不仅因为这是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敏感题材,更因为它体现了深刻的社会生活和强烈的吸引人的矛盾冲突。这一事件在作品中形成的戏剧冲突,为人物性格的发展提供了典型的情节和环境。雪灾当晚八百知青与团长马崇汉的冲突,实际上是十一年来广大知青与左倾错误长期对立的总爆发。作家追求华丽的审美情趣。选择一个知青回城的重大历史事件,不仅需要勇气和魄力,还需要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和把握自如的能力,让一切矛盾和冲突在一夜之间化解,必然会使情节进展呈现出迅速、激烈、生动的艺术效果。符合这个剧情的特点,人物的设定也有鲜明的对比色。在整部作品中,知青的历史与回城的现实、团部雪灾般的冲突场景与裴晓云在“六号坐标”上的温馨回忆纵横交织,让作品的节奏感在不断上升的剧情浪潮中得到平衡。通过这些作品,一代知青的生死歌直接投射在读者面前,在苦难和歪理邪说的描写中追求低沉冰冷的风格,但又不排斥激昂的呐喊,狂野的豪情,豪迈壮阔的画面,刚强有力的人物形象。这就像在读者心中卷起一股刚健雄浑的风格,敲响一声庄严激昂的洪钟,使整部作品音调高昂,气势磅礴,充满阳刚之美。以更高的标准要求作品还是不尽人意。比如作家在充分肯定动荡年代积累的精神果实的同时,对那个时代客观生活的复杂性关注不够。所以对北大荒知青爱恨情仇的复杂性和深刻性,在他的作品中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曹铁强等人执意留下,也缺乏更深层次的个性挖掘。留下来的决定似乎有点太容易了。所谓知青回城风潮,在知青运动的第一天就与之并存,北大荒四十万知青陆续回城不是一天而是十一年中期。相关的政治变化,以及各种特权、不正之风等复杂的历史现实,应该得到更多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