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真的书籍简介

——观乾隆《仿唐人十六应真像》

满清一统之後,我国封建社会已集政治、经济及文化之大成,尤以乾隆时期为鼎盛。作为中兴之主,乾隆自幼就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四书五经,诗词歌赋,书法绘画,无一不精。执政後的乾隆崇尚文治武功,文化修为远在全清其余十二帝之上。由于他的提倡,造就了一批在理政之暇,游戏翰墨的皇族宗室书画家。他们通过自己的学习与创作,进一步加强了与汉民族的交流和沟通。

根据乾隆在《三余逸兴图》上的自跋,可知他从雍正七年(1729)开始学画。最初专习花鸟,後来随着阅历的丰富,欣赏到的各种画风、画派及创作题材的增多,遂视野开阔,各种题材和表现手法都有所尝试。乾隆的绘画创作题材广泛,山水蔬果花卉人物皆有涉及,作品以构图简洁的墨笔小写意为主。此《御笔仿唐人十六应真》卷就是他早年学习汉族传统文化的作品。

应真,也就是佛教中的罗汉,又称阿罗汉、应供、不生等。十六应真均是释迦牟尼的弟子,佛经上说他们受佛嘱咐,不入涅簄,常住世间,受世人供养而为众生作福田。罗汉因为具有与凡人同样的情感个性,相比法相庄严的佛与菩萨更让人感到亲切,所以自古以来就是艺术家锺爱的创作题材之一。《宣和画谱》卷二载梁张僧繇有十六罗汉像一幅;唐卢楞伽好作十六罗汉像,同书记载他有这类作品多种,王维也有十六罗汉图四十八幅入载。五代时期,这类题材更为普遍,而以前蜀贯休为最知名。随着罗汉信仰的蓬勃发展,九、十世纪时,又出现了十八罗汉和五百罗汉。北宋李公麟,元代选,明代丁云鹏、仇英、吴彬,清代丁观鹏都有较多类似题材的绘画作品传世。使得我国佛教艺术的内容益加丰富,系统愈为完备。

秘殿珠林收录《唐人画十六应真》***有两卷:初编《唐人画十六应真图》一卷贮藏在乾清宫,绢本白描,卷後有宋姜夔题偈;秘殿珠林续编所收之《唐人画十六应真》一卷为麻纸本,浅设色,画十六应真行海山间,“龙神作礼前迎,诸尊者或乘蛟骑鲸,或飞行杯渡,或坐石倚树,役使猿猩,驯服鸷兽,种种神通”。该卷亦藏於乾清宫。卷後有乾隆御笔行书长题,并作长歌分咏之,重视程度非同一般。两相对照,可知此《御笔仿唐人十六应真》卷母本所出当为後者。乾隆在原卷题跋中写道“唐人十六应真长卷,行笔如古篆籀,参以飞白草圣之法,神僧梵相,涌现波涛云气间。树石禽鱼,水族怪类,惊诡奇变,殊形异状,虽不著作者姓名,其为唐人笔无疑,信僧繇、道子之亚也!”根据卷後裘曰修的考证,此卷乃出杭州圣因寺,有吴道子、顾恺之的笔意,“非北宋人以下所能为”并同意董其昌“谓是贯休之流”的观点。

上述乾隆御题《唐人画十六应真》款署癸酉(1753)新正。第二年,也就是乾隆十九年(1754)甲戌小年夜,乾隆又临仿此卷,是为此《御笔仿唐人十六应真》,乾隆时年四十四岁。引首御笔行书“毫端海印”,点画圆润均匀,结体婉转流畅。海印者,即三昧之名,喻佛智也。谓如来之智,鉴照诸法,如海能现万象。卷中以墨笔绘一应真尊者在水族怪兽的护佑下,于滔滔江流中从容而渡的场面。作品借鉴了贯休罗汉图夸张变形的表现手法,人兽造型古怪超凡,惊骇万状的怪兽与神情自若的尊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画面渲染古朴,用笔方圆并用,遒媚婉转,真实再现了原作的神采。

贯休(832-912),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属浙江)人。生於唐末,入蜀後称禅月大师。後入浙,居杭州灵隐寺。贯休善诗书画,画承阎立本,後能自成一家,风格奇古不媚,笔法亦与众不同。在五代人物画家中,他是朝着夸张变形与装饰趣味方面开拓新风的大师。贯休笔下的罗汉大都粗眉大眼,丰颊高鼻,衣纹排叠,状貌古野,即所谓“胡貌梵相”,与唐代佛教艺术世俗化、写实化的风格迥异。奇崛怪异的人物形象使“见者莫不骇瞩”,显示出鲜明独特的创造性,备受後世推崇,明末陈洪绶就曾深受影响。

根据此卷画心乾隆御笔题款,可知当时作於坤宁宫。画中除钤有“如如”、“如是观”、“欢喜园”、“心清闻妙香”、“得大自在”、“秘殿珠林所藏”“乾清宫宝”诸印之外,尚有晚年“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之宝”、“八徵耄念之宝”、“太上皇帝之宝”,可知乾隆直到晚年,仍不时欣赏此卷,珍爱之情由此可见。

《御笔仿唐人十六应真》卷著录于《秘殿珠林》续编,为乾隆皇帝盛年时期的精能之作。清官旧藏,宫装原裱,且品相完好如初,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物价值,是公私藏家的首选之作。

需要说明的是,此卷母本《唐人画十六应真图》已於早年散佚,徐邦达先生所编《重订清故宫旧藏书画录》标明该卷现存美国。乾隆此卷亦只为其中一段,至於二卷何时能够桑梓重聚,我们只能翘首以待。

著录:《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续编》第三册P29。

款 识:甲戌小年夜仿唐人十六应真之一於坤宁宫。

引首:毫端海印。

钤印:乾隆眘笔(朱文)

钤印:如如(白文)、如是观(白文)、欢喜园(朱)

挪藏印: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朱文)、八徵耄念之宝(朱文)、心清闻妙香(朱文)、得大自在(白文)、太上皇帝之宝(朱文)、乾清宫宝(朱文)、秘殿珠林所藏(朱文)、宣统尊亲之宝(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