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打捞400多具尸体!长江捞尸人究竟是怎样的?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做,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夫。?李大钊
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一听到尸体这个东西,往往感到不寒而栗,更不要说近距离观察和触摸了,想到尸体腐烂的表皮和恶臭的气味就会让我们退避三舍,何况中国人传统认识里面接触尸体本就是件晦气的事。而世界上,有一种职业,有一种人,却克服了恐惧,每天都在这样与尸体打交道。
机缘巧合入了行
而这种职业,就是捞尸人。我们讲述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陈阳喜,他便是这个职业群体的一员。他工作的范围在长江武汉段的阳逻,这里因为地势的原因,加上石头的阻隔,极易形成漩涡,许多长江上游漂来的尸体便很容易被卷进去,因此,催生出了捞尸人这个行当。
而陈阳喜的入行,只是一次意外。那是1971年的时候,当时20岁的他还是阳逻染织厂的一名普通工人,有一回他在江边闲逛,突然一个老人迎面走来,主动找他搭讪。问他愿不愿意和他一起捞尸体。自然,当年的陈阳喜和我们一样,没接触过这个行当,听到尸体二字也难免会害怕,所以一开始并没有答应。
这个老人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告诉他说,这是件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何况还能挣钱,不如试试。陈阳喜听了这话答应了,于是和老人一起做起了捞尸的工作,就这么入了行。
这个老人自然也就成了他的师傅,教会了他很多大佬的技巧。这位老人名叫丁冬生,他后来还告诉陈阳喜,自己曾是清末民间慈善组织"培心善堂"的其中一员,而这个组织的目的,就是打捞和安葬那些江中的死者。而丁东生年纪很大了,体力渐渐无法支撑,为了把这个行当继续做下去,才找到了陈阳喜,目的就是为了找个接班人。
当然,刚开始,陈阳喜也面临了一些挑战。毕竟需要和尸体亲密接触,而水中的浮尸往往都被泡得肿胀溃烂,面目可憎,他也难免害怕。不过好在年轻,他也很勇敢,渐渐地克服了这些问题。而师傅们看到他的成果,也很满意,也就把担子彻底交给了他,自己则隐退了。
坚持不懈的打捞人
时光飞逝,日月如梭。一晃,便已过了50年,陈阳喜也成了60多岁的老人。但是,这样一件在大众眼里不怎么体面的苦差事,他也坚持干了50年,从未放弃过。他一年能在江里打捞起几十具遗体,从业至今已有50年,算下来已经超过400多具尸体了。
而他在当地也很有名气,只要有遗体需要打捞,大家都会找他,甚至连当地的公安局和派出所也会让帮忙。没办法,为了保证不毁坏尸体,只能靠人工,而且这货除了陈阳喜,也没什么人愿意干。
虽然这份工作已经做了几十年,可他从未厌倦和懈怠过,每一次都十分细致,力求做到最好。捞尸的时候,往往会用到小船,绳子,钩子等工具。漂在水面的尸体,他会用绳子小心翼翼地捆住,再慢慢拖到岸上。而尸体通常很脆弱,因此他都尽量用绳子,不用钩子,免得把尸体破坏。
如果尸体被卷入水下,只能用钩子的话,那就坚持冬天钩衣服,夏天钩手腕脚腕的原则。在他内心,永远充满了对这些死者的敬畏和尊重,他也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就是能让遇难者一路好走,让他们安息,同时让他们的家人心安。而这,也让我想起了一部日本电影?《入殓师》,他和里面的主角一样,都是与死者打交道,也都是为了能让死者体面地离开,而且对每一个生命都一视同仁,充满敬意。
而当地还是有人觉得这是非常晦气。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借船给他打捞尸体。即便愿意,也不允许尸体沾到船身,只能把尸体捆住,系一根绳子在后面,否则就需要在船上烧纸钱去晦气。
不过好在,大部分人都很尊重他。大家也没有因为他做这一行,而有意避讳和歧视他。因为大家都认为他是在做善事。而陈阳喜本人也把善念深深根植到了心里。这么多年来,他一向有求必应,不管尸体什么样都会捞,大家也会给他一些劳务费,而无论多少他都能接受,却从不主动问人要钱,因为觉得靠死人挣钱不光彩。
而这些遇难者,有不少死于意外和自杀。他这些年看了太多,觉得这些生命的消逝非常可惜,他也因此对生命格外珍惜,出去打捞都会做好一切防护措施。
不过一开始,家人不是很能接受他干这个。因为觉得不吉利,又怕邻居有看法,他的妻子吕学平以前没少和他争吵。不过后来有一次,有人专门来家里感谢他的工作,妻子才感觉到丈夫的确是在做善事,也就慢慢接受了。
无人接班的窘境
而现在的陈阳喜,已经60来岁,早已是退休的年龄。每月2000多元的退休金,两个儿子都已独立,生活条件还算不错。可是捞尸的工作,他还在做。除了数十年如一日的热爱和坚持,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无人接班。
虽然大家都很尊重理解他的工作,可是没人愿意干这个。首先,还是觉得恐怖和晦气,而且这是个苦差事,也挣不了太多钱。他也想找到接班人,曾经好不容易带了一个人去打下手,可是对方过于害怕,吓得连看一眼都不敢,所以也只能作罢了。
他还记得自己师傅对于培心善堂坚持做下去的信念,也有着送这些枉死之人上路的责任感,所以他知道这行当应该继续下去,他还说自己身体还行,再干个10年应该是没问题。好在,据说现在的他已经有了徒弟,他可以放心把担子交给对方了。他打算干个几年,等徒弟出师后,就逐渐隐退。
从他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他的坚持与责任感。他认真对待每一次的工作,最终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我想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是不是也应该多学学他的这种精神,学会爱岗敬业,做事没有丝毫懈怠和马虎的态度。我想,如果有了这样的信念,无论做什么事都会取得成绩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