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而不伤的出处和典故
出处:
先秦 孔子《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出自《论语》,是孔子“中庸”思想在美学批评上的运用,是说快乐和悲伤都要有节制,不要走向两个极端。
“乐”不要乐极生悲,也不要乐不思蜀;“哀”不要悲伤过度,更不要害到身骨。我们应追求健康的情绪管理模式。情绪管理的优劣直接反映着一个人的修养,层次和深度。管得住管不住,管得好管不好,不仅是一个能不能忍的问题。
隐忍只是情绪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管理情绪的通用法门。健康的的情绪管理有吐有纳,有收有放,吞吐万象,收放自如。
尤其,能否有节制,有尺度,无公害地,健康地纾解自己的情绪,是对一个人学养,风范,境界的最好检验。发乎情,止乎礼。有礼有致地表达情绪,“虚怀若谷”地收纳情绪,有效有力地化解不良情绪,充分消释心理阴霾,这绝非易事。
高水平的情绪管理,得体,有致,舒畅,昂扬,一来源于日积月累的磨砺,二来源于学养的充盈的廓充,三来源于境界的循序渐进的幡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