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老舍《离婚》的感受~急!

关于离婚的思考

——谈老李的“诗”与“情”

老舍的《离婚》讲述了清末民初北平财政所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老李是老舍在作品中成功塑造的一个市民形象:他不想符合习俗,但最终又不得不符合习俗。

大学毕业后,老李在财政所做文员,在衙门里过着枯燥的生活。但他有理想,有热情,努力冲出灰色生活的包围,追求心中的“诗意”和“浪漫”。但由于复杂的主客观原因,最终以失败告终,成为“张二哥”。他的人生悲剧值得我们同情。

老李来自农村,通过努力终于让自己留在了大城市,妻子和两个可爱的孩子留在了乡下生活。在财务室过着枯燥的生活,就在婚姻出现问题的时候,张大哥的涮羊肉,用情与理,把老李从“诗”拉回了现实,解决了老李的困惑:他把老婆孩子拉到了自己身边,老李认为老婆“没有裹脚,没有发明绿裤子,也不怪她。”

于是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悲剧。

在衙门里,老李是个人品好,见识广的人。他是唯一有真才实学的人。唯一愿意努力的人,却被同事小昭、老邱、老吴无休止地羞辱。面对小昭的混蛋行为,老李不敢有任何异议。作为男人,他保护不了家人,只能回家痛哭,第二天还要照常去衙门。他“不敢再作弄那个漫无边际的理想了,这让他很痛苦,像一个随时变化,永远灰暗的梦。”

生活的浮华和不公老李是清楚的,因为他善于思考,看出财政所是一个又臭又烂的官僚机构。虽然他的痛苦在那里毫无价值:“他看见一个又老又丑的他和一个又老又丑的她一起走在死亡的路上,路边的花草都是些破破烂烂的钱票和油腻腻的铜钱!”"

他有着清醒的认识,却无法摆脱自己长期生活的市民社会环境。市民中的敷衍,懵懂,软弱,对他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他经常不得不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他“不喜欢入乡随俗,但最怕驳朋友的面子。还不如敷衍了事。“他意志薄弱,经常屈服于现实”,“不敢沾无聊,鬼混,硬”“光有思想没有行动,只够迷惑人”。

与此同时,老李总是感到孤独,渴望一种“诗意”和“浪漫”的生活,梦想着一个志同道合的爱人。最后“马阿姨”出现了,“那点诗意就要在她身上体现了”。然而,由于婚姻的枷锁、道德的藩篱以及自身的懦弱,他不敢也没有任何勇气去追求自己的“诗”他只是躲在自己的屋檐下,用颤抖的眼神跟着爱人。唯一一次大胆的举动,是在张大哥的儿子天真被捕后,在衙门里奔走,希望拯救天真,但世人的冷酷最终还是毁灭了老李,最后不得不求助于“骗子、办事员”小昭。

“诗意”和“浪漫”最后都破灭了,他别无选择。“他必须为妻子而活;他必须为责任而活,即使他不快乐。”虽然,面对种种社会现实,他不愿随波逐流而只是敷衍了事,久而久之,就陷入了市民的庸俗之中。老李想改变现状却没有勇气。他想逃离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但考虑到自己的责任。他想追求“诗”,但最终成了梦想。在矛盾的网中,老李陷入了罗网,不得不乖乖地过着市民的生活。

是什么让老李最后的“诗意”和“浪漫”一点点消失,最后灭亡?首先,清末民初,一夫多妻制刚刚废除,各种新旧文化相互激荡,社会习俗强烈反对男子纳妾,当时也不提倡离婚。老李作为一个老百姓,可能只有“共同生活”了。而且,老李看透了北京的浮华,意识到在这个浮华的城市里,需要做人的自由,需要为了面子一直做人。他的妻子虽然没见过世面,笨拙的样子也很可笑,但她的单纯和朴实却给了他两个孩子和一个温暖的家。老李是唯一有孩子的职员。最终放弃北平的生活,选择农村,对他来说可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

老舍笔下的人物总是栩栩如生,“艺术源于生活”,老李笔下的人物也不是凭空创造的。老舍曾经反抗过父母的婚姻安排,想做自己的事,比如辞掉教书,成为一名职业作家。但在世俗的生活世界里,他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妥协退让,安静地过着自己的市民生活。了解了老舍的经历,我们就更容易理解老李离婚的无奈和痛苦。为什么在对“诗”和“浪漫”的追求中,他最终选择了放弃,离开北平?

“可是,老李很快就得跑回来,你看!他能忘了北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