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芳对秋天的回答
65438年至0938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国* * *生产党,为革命文艺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建国后担任第一、二、三届政协委员,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秘书处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文学研究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 他是一位在整个20世纪中叶的大时代、大变革中成就斐然的诗人。
何其芳小时候酷爱中国的古诗和小说。65438年至0929年赴上海就读于中国公学预备学校,读了大量新诗。1931—1935就读于北京大学哲学系。
何其芳大学期间在《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过诗歌和散文。1936年出版卞、李广田诗集《汉元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华》并获《大公报》文学金奖。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和山东莱阳乡村师范学校任教。
抗日战争爆发后,何其芳回到家乡四川教书,同时继续写诗、散文、随笔。1938年北上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任教,后任陆毅文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文学研究和批评,长期参与文艺界的领导工作。曾任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文学研究所所长。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使用的第一种文体。他自称刚开始写作时“整天梦见一些美好温柔的东西”,他早期的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他不满丑陋的现实,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他渴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缺乏热情的追求。于是更多的漂泊在乡愁、憧憬和梦想中,留下的只有孤独和惆怅。
何其芳对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追求。在诗歌方面,他在创作之初就十分注重完整的形式、严谨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注重表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所以他的诗明显是精致华丽的。在散文创作上,他声称“我的工作是为抒情散文找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结合诗歌的特点,写出丰富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神奇的色彩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一格。
到了抗战初期,特别是延安以后,思想艺术风格的变化才真正明显起来。此时的他逐渐离开梦想,直面现实,诗歌风格趋于简单明了。
《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六卷本,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作品。
(摘自中国大百科?中国文学(1992版)。
[编辑本段]何其芳的写作特点
30年代初进入文坛的何其芳,原本是这样出现的:他表达自己微妙的内心世界,注重暗示和象征,追求诗歌的色彩美和意象美。他曾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浪漫主义诗人和法国唯美主义和象征主义作家的指导下学习...
在忧郁和沮丧中,作者把自己锁在孤独和欢乐的哮天土地上,详细描述了他个人对爱情、理想、生活、过去和未来的梦想。在如梦似幻的世界里,作者通过营造一种孤独、寂寞、压抑的氛围,表达了人生的苦闷和彷徨。这种苦闷和彷徨与作者自身的生活经历是分不开的。何其芳出生在一个偏远山村的封建家庭。虽然被奶奶和妈妈宠着,庇护着,但他的童年还是有那么一点点纯真和欢乐的。然而父亲严厉的封建家训,很快让他失去了仅有的纯真和欢乐。此外,枯燥的私塾生活让他的童年非常凄凉,养成了孤独忧郁的性格。即使在中学和大学,何其芳也习惯了把自己关在一个孤独的世界里,活在自己的梦里。再加上初恋的失败,更加深了这种孤独和痛苦。于是何其芳只能去梦幻世界寻找那份甜蜜的爱情。孤独和寂寞让何其芳对现实和未来缺乏信心,对自己和他人缺乏信任。
这种思想在他早期的散文中经常表现出来。为了充分表达这种压抑、彷徨、沮丧、停滞、抑郁,作品中常常毫不掩饰地使用“孤独”、“寂寞”、“苍凉”、“忧郁”、“忧郁”等词语。作品《墓》是何其芳创作理念的典型代表。在作者的笔下,“宋的清流”是“冷的”,“夕阳”也是“像一支残忍的笔”,而主角林雪的影子是“孤独而细长的”...
第一,“人性化”在情感诉求上自然而独特
在何其芳早期的散文作品中,为了营造梦幻的氛围,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现代手法,通过“独白”式、暗示与象征、心理流动和复杂的意象来达到目的,从而使作品如诗一般优美。“独白”是一种与“闲话”并存的现代散文话语模式。它最大的特点是亲近和自我指涉。也就是说,作者并不在乎倾诉的对象,只是诉诸自己孤独的内心世界,在文章中自言自语,这让内心世界更加孤独。这样的独白风格在《画梦》中显而易见。甚至在《迷上烟》(《画梦序》)中,作者也以同样的独白讲述了他为什么要写《画梦》。整个故事在叙事形式上感觉像是两个人的对话,其实是“我”的独白。作为时代的漂泊者,作者找不到与现实世界的和谐感,被自己的家所放逐。他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找到一个和平的栖息地,一个梦想的伊甸园,一个遥远的土地和一个虚拟的乌托邦式的幻觉。其实独白也是通过心理流来体现的,心理流是心理流的外在表现。
在墓中,“墓”象征着现实生活中的爱情被埋葬。要找到爱情,只能去另一个世界。
作者巧妙地将自然人性化,赋予动物和景物以人类的灵性。在他的作品中,草有知识,花有感情,溪有意义。他们会对早上去柳树旁的井边打水的铃铃说“早上好”。他们会经常讨论什么能让铃铃开心;他们会互相交头接耳,担心铃铃的健康,担心她忧郁的眼神;他们会告诉林雪,铃铃的真实感受和他心中的秘密...直接表达自然的“情”,退了主角心理活动的强行出场,减少了生硬的弊端,增加了流畅感。自然是一个生命的存在。草虫,野蜂,原野,夕阳,都充满了生机和活力。我们可以看到美丽女孩铃铃善良单纯的性格,以及忧郁青年林雪的外表。这就是“诗人写出来的东西,其他作家写不出来的东西”的意境。
何其芳用山水画家的笔墨和诗人的胸怀写散文,就说明了这一点。
他的散文不是叙事,不是描写,而是营造一种悲伤的情绪。我们不知道铃铃为什么会死,也不知道林雪为什么会抑郁,但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悲伤。坟墓里的悲伤就像一首诗。
第二,语言的精髓,用词细致。
何其芳作为第二个十年小品作家的代表,毫无羞耻之心。作为散文家,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远远超过诗人和评论家。他的《画梦》(文化生活出版社,1934版)获得1936年《大公报》文学奖;这只是表面上的荣誉;更重要的是,他的《画之梦》、《刻意收藏》(文化供应社1938版)开创了当时人们公认的“何其芳风格”,并以他的“独白”创作实践使小品成为独立的艺术作品,使他在第二个十年把诞生于第一个十年的小品提升到了一个更新的艺术高度。司马长风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史》中作了如下评价:何其芳的散文在写作技巧上处于巅峰,但质感太单薄,观察和感受的范围太狭窄,无非是对青春和爱情的感叹。
而《盗墓》这篇文章,在我看来是一件非常精致的艺术品,跳跃的篇章,华丽的辞藻,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氛围。此外,作品可以作为散文诗阅读。强烈的抒情性和诗意的语言发人深省。在很多情感片段中,有明显的跳跃性。一般不使用过渡语,前后几个片段没有叙事语连接。作者有意无意地把连接程序留给读者去想象和填充。作者对未来的一丝不苟的回忆和幻想,其实就是“画梦”,画一些艰难的梦,想象的梦,虚构的梦。这些梦有着强烈的抒情意味,也将散文集《画梦》的精妙之处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
1,句式长,节奏慢,适合传达深沉忧郁的感情。比如“外面的田野像碎瓷片上的图案,建筑相邻。稻穗金黄,起伏着浓郁的波浪,微风传递着成熟的芬芳。”一个长句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农村丰收的画卷。
“初秋黄昏。崔琰的横屏环抱着辽阔的草原,以常绿的柏树为华盖,蜿蜒的清溪流淌着深邃的清冷……”黄昏淹没了草虫的歌唱和野蜂的翅膀,像黄昏的汐。”“深秋黄昏。地里的稻子和粮食早已收割完毕,枯黄的割茎在蓝天下一片荒凉。草虫的歌唱,野蜂的振翅,都是不知名的,袁野笼罩在孤独中...“短句无法传达作者在创造意境时徘徊、压抑的长节奏。这些前后对应的长句,让它们的节奏变得缓慢,就像合作者深沉而停滞的忧郁。
2、组合奇特,给人新鲜感。比如“下山的夕阳像温暖的红唇,我刚刚吻了那个小墓碑上的‘铃铃’二字……”“在那一只眼睛里,黄叶的秋天铺开了,金风的秋水铺开了,伴着羊的钟声,幻化成深沉的牧羊姑娘的梦开始了。”这些象征手法和痛苦、比喻、排比等各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使句式奇特,创造出一种可以称之为“陌生化”的艺术效果。这种诗意的语言激发了欣赏者的审美感,打破了语言常规,驱使读者细细品味。
3、洗的本质。何其芳先生曾在《还乡杂记》中写道?前言说:“一篇两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需要两三天的心血,其中的每一个字,几乎都被我的精神手指触摸过。”我们也可以在墓中看到这一点。“下山的斜阳,像一个温柔的眼神,像一个爱抚的手指从平畴伸出,从林间的树叶里戳进去,落在溪边的一个小墓碑上,擦着那块白色的石碑,像是在念朱题写的字:刘小女儿之墓。”
在我看来,诗意的意境、散文般的语言、精巧的结构、柔和的语言、丰富的色彩、真挚沉郁的感情和“超越深渊的趣味”,为抒情散文开辟了新的园地,为何其芳赢得了巨大的荣誉。其中,优美简洁的语言是《画梦》在出版当年受到读者赞赏的重要原因之一。
1936年8月2日,刘锡玮在天津《大公报》发表评论李广田,比较李广田和何其芳的作品。文章说:“何其芳先生要色彩,要凸,要深,要美。”这也可以说是对墓中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一种评价。
[编辑本段]何其芳改名了
何其芳,原名何,现代著名诗人、文艺理论家。语文老师把“勇”改成了“气”,变成了何其芳。这个词的变化让名字大放异彩,从一个很俗气的名字变成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名声。由“雍”改“戚”主要有两大变化:一是改姓为九,以姓氏命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将三个实词改为两实一虚,使名字充满生机,充满情感,随着热浪上升,感人力量。何其芳——多香,多美,多醉人!名字散发着诗意和浪漫的情怀,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名字。何其芳没抱多大期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他“名副其实”,名声远播。
[编辑本段]诗集
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写的预言(1931-1933)。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没有那么象征、神秘、哲理,表现出思想的深刻;不像他,把自己关在狭隘的个人世界里,在男女私情上徘徊,除了辛酸和苦思,他是有期待的。而是将视野投向乡村和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讲述他人的事,呈现出一种清澈纯粹的诗风。诗歌是以直截了当的陈奇风格写成的。表面上看似简单直白,缺乏象征意义,实则意味深长。诗中有这样的氛围和韵味,是最让读者着迷的。
所谓气场,在文学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体形象、气韵、神韵。它与严羽的《气象混沌难萃》有异曲同工之妙,气象所指更广,包括内容和形式的各个方面;气氛好像主要和内容有关,涉及到意象,意境,情绪等等。气氛是不用言语就能感受到的,正如司空图所说:“神不知,知之难。”正如唐人所说“蓝田暖,好玉生烟,近在眼前而不在迫近之前。”但是当你读的时候,你就能理解的很清楚,你也应该能跟着你的心走,在文中形成。
在《秋天》中,诗人用最简练的语言描述了农民家庭的生活。每首诗都是一幅画,三段诗句组成三幅合成图。图片的组合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既流畅又融合。
第一幅画是“农民丰收图”。这不是关于一个农民,而是关于一般的农场活动。写了两个场景,一个是在山谷伐木,一个是在栅栏之间搬运瓜果。山谷伐木放在文章开头,叮叮当当的声音从远处传来,诉诸听觉;凉爽的露珠被抖掉,视觉和触觉被诉诸。那真是一幅世界风景,激发了人们对遥远印象的记忆。《诗经》里没有“伐树鸣鸟”这回事。从山谷,转移到树上"?《飘》和《山谷》经常出现在何其芳早期的诗歌中,但都是虚构的,运用了比喻意义和引申意义,既现实又有特殊的韵味。诗中没有具体说明与扛瓜果有关的心情和表情,但读者可以认为是喜悦的、微笑的。”栖息地”本来是用来形容生物的,现在用在这首诗的结尾,用来概括秋天农民家里的情况,把虚无的东(秋)西形象化,营造一种轻松宁静的氛围。
第二张图是《霜晨归钓》。其中“雾”、“霜”(上节还有“露”)等词在何其芳早期的诗歌中经常出现,传达出一种凉爽、寒冷、朦胧的气息。画面还包括一系列活动:撒网、钓鱼、划船。这些普通的动人画面,在这里都蕴含着一种淡淡的、悠远的、清澈的、静谧的韵味。“轻轻”二字经常出现在何的诗中,似是“得心应手”,表现了渔夫悠然自得的心境。也许在何其芳早年的心目中,秋天真的是那么的安静而遥远。
第三张图是“姑娘的恋爱图”。这首诗是用野草、蟋蟀、溪水写成的,相当于古人写的所谓“感趣”,即先谈其他,从趣中感悟,从景中感悟。杂草丛生,溪水清澈。这不是人的活动,之后肯定还有延续,就是女生恋爱了。大自然喧闹的夏天过去了,秋天却悄悄地发生了变化。人在沉默的时候,大多是看着自己,听着自己内心的声音。《牛背上的笛子》听了一个夏天,牧羊女突然不听了,心里的一个角落开始萌芽。真的是“如炎炎夏夜树根撼土”(何其芳诗《夏夜》)。写爱情,尤其是初恋,是贺氏早年擅长的。这一次,他写得更含蓄,更精彩。这一段只有五行,写的是从地点到内幕的过渡,从零开始写初恋的过渡。诗人选择了“牧羊女的眼睛”这个特定的角度。虽然他没有把眼睛写清楚,但是读者可以看到里面的纯净和清澈,那是初恋少女看似恋爱,实则不爱时的特殊眼神。而且对比这三句诗,可以看出前两句诗主要是写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句诗才是真正写在灵魂深处,写微妙的感情,使得全诗汇聚了真实的感情。不这样写,就很难进入情绪,进入精神,诗就“飘”了。
总之,《秋》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的场景和画面,营造出一种来源于世界,远离世俗的氛围。这种气氛是安静的,清远的,甜蜜的,柔和的。它描写的是忙碌的夏天过后的闲适景象,所以有一种宁静的氛围;它描述了人间天堂般的生活,它有一种清远的气息,没有任何农民的艰辛和辛酸。讲的是少男少女朦胧纯真的爱情,所以有一种甜蜜的氛围;它和何其芳的其他诗一样,用柔和的文字写出优美的意象,避免了嘈杂的景色和笨拙的用词,所以有一种柔和的气氛。诗中的每一幅画,以及画中的每一个意象,都是和谐统一的;所以这种氛围的特点是安静、清远、甜蜜、温柔等等。在这一点上,你不能成为大师。然而,何其芳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是一个20岁的大学生!
诗歌是何其芳喜爱和使用的第一种文体。他自称刚开始写作时“整天梦见一些美好温柔的东西”,他早期的作品清晰地展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他不满丑陋的现实,不知道出路在哪里;他渴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缺乏热情的追求。于是更多的漂泊在乡愁、憧憬和梦想中,留下的只有孤独和惆怅。
何其芳对艺术形式的完美表现出执着的追求。在诗歌方面,他在创作之初就十分注重完整的形式、严谨的节奏、和谐的韵律,注重表现诗歌的形象和意境。所以他的诗明显是精致华丽的。在散文创作上,他声称“我的工作是为抒情散文找到一个新的园地”。他善于结合诗歌的特点,写出丰富缠绵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神奇的色彩和图案,使他的散文别具一格。
到了抗战初期,特别是延安以后,思想艺术风格的变化才真正明显起来。此时的他逐渐离开梦想,直面现实,诗歌风格趋于简单明了。
《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学出版社)六卷本,收录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创作和作品。
[编辑本段]思想
何其芳以1930的优异成绩被北大和清华两所学校录取。先进入清华外语系,后离开。1931年秋,进入北京大学哲学系。1935北京大学毕业后,何其芳先后在天津南开中学、山东莱阳农村师范学校、成都联合中学任教。1938年8月去延安,分配到鲁迅艺术学院工作。1942参加延安文艺座谈会..1949参与筹备并出席第一届文学代表大会。1953年调任创办文学研究所(原北京大学,1956年改为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后改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任领导小组组长、副组长、主任、一级研究员。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文学评论》主编、《人民文学》和《文学报》编委。
周扬曾这样评价何其芳的学术贡献和学术精神:“同志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和探索,在理论上也有自己独立的成就。齐放同志治学严谨,勤奋好学。他研究了中国古典诗歌、民歌和新诗的形式特征,提出了根据现代汉语的客观规律建立现代格律诗的主张,并在自己的创作实践中对诗歌的形式进行了新的探索。他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促进了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发展。他不止一次地说过,搞好古典文学的研究,特别是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不仅有助于社会主义文学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丰富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作为一位杰出的诗人,何其芳不仅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优美诗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以来第一位系统探索和建立现代格律诗理论体系的学者。早在1953年,他就提出了现代格律诗的问题,将新诗分为格律诗和自由诗,主张建立现代格律诗。1954年,他写了一篇关于现代格律诗的长文,对现代格律诗建立的必要性、现代格律诗的节奏和韵律、现代格律诗不能采用五七言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论证和发展。他提出现代格律诗不仅要有诗歌的一般特征,而且在形式上每行要有一定数量的句子,可分为三、四、五种不同的句式。在长诗中,必要时可以改变停顿的次数;同时要押一个大致合适的韵。没有必要押韵到最后。可以少至两行,四行一韵。何其芳关于现代格律诗的理论主张,是在研究中国古典诗歌和民歌传统、五四以来新诗创作实践经验、借鉴外国诗歌形式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
在何其芳看来,学习和研究的方法本质上是一种思维方式,是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在具体学术研究领域的应用。他一再强调,学术研究方法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工作方法。对于具体的研究对象,何其芳非常重视对信息的占有和掌握,通过对信息的占有和掌握,尽可能详细、细致地了解课题的历史和现状。比如,他要知道前人有哪些重要的、值得注意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参考的地方,有哪些局限性,进步了多少,水平如何,有哪些难点等等。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找到自己研究的重点,最终获得创造性的成果。以屈原研究为例,他说这不是他很熟悉的领域。为了尽可能详细地占有资料,了解屈原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他阅读了从古至今所有的楚辞笔记,尤其是文学研究所图书馆的屈赋笔记。
何其芳认为,文学研究要有广博的知识,不仅要广博,还要扎实。所以他提倡读好书,多读书。何其芳是学生,有做注解的习惯。很多重要的思想和观点都是在他自己的书里批出来的,大部分都没有经过系统的整理。整理这些评论,不仅对何其芳的研究,而且对更广泛意义上的文学研究,都是非常有价值的。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何其芳学术研究的关注领域也可以说是涵盖了古今中外。在他的学术遗产中,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1956写的《红楼梦论》为代表,长达8万多字。在这篇论文中,他不仅对《红楼梦》进行了全面细致的思想分析和艺术分析,而且对其中的一些主要人物也给予了准确的评价。他还对当时和过去的《红楼梦》研究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如“市民论”和后四十回的真实性等进行了认真研究,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而且通过对这部封建时代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著作的研究和评价,他是充实而全面的。这篇论文可以看作是何其芳文学研究的一个制高点,代表了当时和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红楼梦》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未过时,给人以艺术和生活上的启发。
[编辑本段]作品参考书目
《汉源集》(诗集)与卞、李广田合著,1936,商务。
画梦(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收集(小说、戏剧等的集合)。)1938,文生;增删. 1940,文生
返乡日记(散文集)1939,好朋友;又名还乡杂记,1943,桂林打工社。
预言(诗集)1945,文生;增删,1957,新文艺。
夜歌(诗集)1945,诗词文学社;更新版,1950,文生;这本书的增删也叫《夜歌》
和每日歌曲,1952,人文。
星火收藏(散文收藏)1945,群益
星火集续集(散文集)1949,群益
论现实主义(随笔)1950,海燕。
西苑集(随笔)1952,人文
论写与读诗(散文)1956,作家。
文选1957,人文
诗歌鉴赏(散文)1962,作家。
何其芳诗歌1979,上海文艺。
何其芳文选(卷1-3),1979,四川人。
一个普通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作品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诗歌散文选读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选1986,百花
何其芳文集,2004,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其芳文集人生有多广阔》被收入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阅读鉴赏”,还入选人民出版社小学六年级《综合复习》阅读范文。
秋季初中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