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王维的《山水论》白话翻译

王维的《山水论》白话翻译:

凡作山水画,须先立意构思,然后动笔。如果山要画成一丈,那么树就画成一尺;马如果要画成一寸,那么人就画成一分。远处的人不画眉眼,远处的树不画枝条。远处的山看不见石头,要画得像隐隐约约的眉毛一样;远处的水看不见波纹,要画得与云天相接。这就是画山水的口诀。

山腰上要画些云彩去遮挡,石壁上要画些流泉去衬托,楼台间要画些树木去掩映,道路上要画些行人去点缀。石头要分三面去表现其立体感,道路要画得有来路又有去向,画树要注意描绘树冠,画水要注意表现风向。这就是画山水的法则。

凡作山水画,山势平坦而顶部尖的叫“巅”,山势高耸陡峭而连绵不断的叫“岭”,耸峭而有洞穴的叫“岫”,峻峭壁立的叫“崖”,峭壁上悬有石头的叫“岩”,山形浑圆的叫“峦”,山麓之下水路通畅的叫“川”。两山夹道的叫“壑”,两山夹水的叫“涧”,像岭但更高的叫“陵”,极目远眺而一马平川的叫“坂”。如果知道了这些山水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就知道作山水画的大概了。

观察自然山水要先看气象,然后再分辨清晰与模糊。作画时先定出主山与其他山峰的朝揖关系,再列出群峰的威仪。山峰画多了会显得凌乱,画少了又会显得散漫,不但要画得不多不少,而且要有远有近。远山不能画得与近山相连,远水不要画得与近水相接。在山腰掩映环抱处,可以安插寺院僧舍。在断崖斜坡堤岸处,可放置小桥。道路绵延的地方可排列林木,河岸绝尽的地方可接古渡,水流断续的地方可隐现烟树,水面空阔的地方可画征帆,树林深密的地方可掩映房舍。岩边断根的古木要有藤萝缠绕,水边石岸要画得倾斜奇峭而有水蚀痕迹。

凡画树林乔木,远的要画得疏落而低矮,近的要画得高挺而密集,有叶子的树木枝条要画得嫩柔,没有叶子的枝条要画得硬劲。松树的皮要画得像鳞甲,柏树的皮要画得缠绕树身。生在土里的树木要画得根长而干直,长在石上的树木要画得卷曲而孤独。老树要画得盘根错节而垂垂半死,寒林要画得疏密有致而衰败凋零。

有雨时分不清天与地,辨不明东与西。有风无雨时,可以通过树枝来表现风向;有雨无风时,则可以通过压低树头来表现雨势,行人撑着雨伞,戴着斗笠,渔父披着蓑衣。雨后天晴,阴云飘散,天空碧蓝,薄雾霏微,山色更显青翠润泽,太阳偏西,斜晖洒地。

清晨的景色要表现出千山刚刚破晓,雾霭混蒙,晨光熹微,残月朦胧,气色迷离。向晚的景色则要表现出山衔红日,江边征帆收拢,行人匆匆归家,院舍柴扉半掩。

春天的景色则要描绘出雾霭掩蔽,烟云笼罩,弥漫在空中的雾气像是伸展开来的白色飘带,水仿佛被靛蓝浸染,山的颜色也慢慢变青。夏天的景色要描画出古木荫天蔽日,水面碧绿无波,瀑布穿云飞泻,亭榭临水幽静。秋景则要表现出水天一色,丛林幽深而静谧,鸿雁南飞,秋水长空,岛上芦苇,水边沙汀,皆显秋意。冬景则可以用素白的绢地来表现有雪的地方而不用敷色,樵夫背着柴禾,渔舟歇在岸边,水面下降而露出平缓的沙岸。凡作山水,必须按照四季景色的变换来画。

有叫作“烟笼雾锁”的,有叫作“楚岫云归”的,有叫作“秋天晓霁”的,有叫作“古冢断碑”的,有叫作“洞庭春色”的,有叫作“路荒人迷”的。如此等等,叫作“画题”。

山头不能画成一样,树冠不应画得雷同。山峰以树木作为衣裳,树木以山峰作为骨骼。树木不能画得太繁密,须要显现出山峰的秀丽;山峰不可画得太凌乱,须要显示出树木的精神。只有像上述这样作画,才能叫作高手画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