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豆三部曲:看世界,看众生,看自己,如实观察。

“你是谁?”“你是哪里人?”“你要去哪里?”这三个问题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的终极哲学思考,很多人想了一辈子也想不明白。

我记得我第一次思考这个问题,应该是在高中的时候。我经常写日记,我会在日记里记下这些困惑。直到20多年过去了的今天,我还是没有想通。刚好看到《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再次引起了对三个命题的深入思考。

在原著中,丁元英说:

人基本上只面临两个问题:一是生存,生存;二是回答人生价值的问题,让心有容身之地。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有情众生,还停留在解决生存问题上。只有极少数人生来不考虑生存问题或者生来就带着通用的使命。

这三个问题就像进入了我精神世界的一个混沌迷宫。你左走右走,却找不到属于自己的光明之路。

王家卫在《一代宗师》中说,“人这一生,要看众生,看天地,看自己”。

这本书之所以吸引了这么多人的喜爱和反复阅读,是因为我们在这本书里看到了众生、天地,每个人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最难得的是看到本我和真实的自己,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意义。

豆豆有三部曲《背叛》《遥远的救世主》《红尘的世界》,按出版顺序。很多读者判断三个男主角代表一个男人从男孩到社会意义上的男人的成熟和发展过程,就是作者背后人物思想在历史变迁中不断升华的过程。

三部小说中主人公的境界在逐渐提升,这也是作者逐渐深刻的认识。应了那句“山景是山,山景不是山,山景还是山”。

在《遥远的救世主》中,丁元英自己也在寻经问道,王淼村的扶贫也是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次尝试。这个过程就是见证一切众生,见证人性,见证社会文化属性。最后,关于丁元英的最终目的地,一位网友通过分析判断去五台山出生是对的。

在《天上红尘》中,一开始,主角叶小农就已经从对道的无知,进入了“见路不走”的行动法则。

叶子农自己解释说:“见道不走,则见因果,与“见对面,则见如来”是一样的。看路是实事求是的落实和具体,更有暗示性,更容易理解和操作。”

不循道是实事求是的通俗版,提醒你不要只靠经验和教条,要遵循因果和条件的可能性。

不要害怕和别人不一样,因为很多人看到和别人不一样就觉得不正常,心里不踏实。不要害怕像别人一样,因为也有很多人害怕不像别人一样展示自己的身高。

不走正道是实事求是的操作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观念和思想是一切正确认识和决策的基础。

三部曲(第一部《背叛》在此不再赘述,喜欢的话可以自己看)描述了人生三个阶段不同的人生命题,从成长、成熟到发展,从初入人世,向世界寻求真理,回归初心,这是作者豆豆或其身后的人所经历的整个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完整循环。

也许我们很多人还停留在《背叛》中的伊耿宋解决温饱问题的阶段。也许有些人正处于为丁元英的精神归宿而求道的阶段,有些人也许已经体会到了“看山还是看山”的宁静的人生境界。

说到这里,我想起了马未都讲的一个故事:马未都60岁的时候,不用酒和礼物请客。他只是去见了当年给他接生的主治医生,一个享受国家军队待遇的百岁主治医生。老人给人最大的感觉就是看淡一切,内心平和。

这就是生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你在生活中看到的人,读到的书,经历的事,都是我们修行的过程。如果你观察他们,你不需要太多的贪婪和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