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罗生门

我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只有一本小说《罗生门》,没想到是芥川龙之介的小说集。译者用21页的篇幅介绍了芥川龙之介的生平、创作灵感、文章的艺术表现和对人性的探索,极大地激发了我的阅读兴趣。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遍又一遍地去翻译者的序言,加深了我对一些不是很懂的文章的理解。

“罗生门”这个名字并不陌生。黑泽明的奥斯卡获奖电影众所周知,但事实上,我从未看过这部电影,也是第一次知道它是根据芥川龙之介的小说改编的,当然也是第一次知道芥川龙之介的作者。

《罗生门》在《罗生门》中讲述了一个关于追求道德或者面对死亡的讽刺故事。一个被辞退的人如何在弱肉强食的社会生存?经历了地震、台风、火灾和饥荒,罗生门一片混乱和荒凉,到处都是尸体。谁无处可去,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是去当强盗还是饿死?犹豫之后,他选择了前者。当他进入一栋大楼时,他发现一个老妇人拔掉死人的头发,当假发卖。谁一脸正气,跟老婆婆开玩笑,结果扒了她的衣服就跑了。面对生死真的要道德吗?

文章用了很大的篇幅描写环境,衬托出荒年街道和废弃房屋的凄惨景象。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动作也刻画得很生动,比如描写刚找到她的老婆婆的恐惧和好奇,进而产生的仇恨和鄙视。

这是一个荒谬的故事。

里面有一个五六英寸长的鼻子,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吃饭时需要有人用对面的板条把鼻子抬起来;这也伤害了他的自尊:这影响了他的外表。他很在意自己的长鼻子。他一直想弄短一点,或者可以找一个和自己鼻子差不多的人,但是都没能做到,所以很苦恼。后来发现了一个偏方:把鼻子泡在热水里,然后让别人用脚踩,用镊子找一个像洒出来的小米一样的东西,因为比较胖。这个过程很痛苦,很屈辱,但好在鼻子真的变小了,大概是正常人的大小,也没再长出来。但内心的告白渐渐觉得别人在指着他的鼻子。文章中有一段话是这样说的:“人的内心有两种矛盾的感情。谁也不能不同情人们的不幸。可是,这个不幸的人,一旦出了事,不知怎么就让人觉得失落。”可惜不懂其中奥妙,总觉得不开心,心情不好。我后悔把鼻子弄短了。然后,有一天晚上,鼻子又长了,内心想:看他们俩谁还开心。

人真是奇怪的生物。对于不幸的人,会产生同情,甚至超过嘲笑。一旦原来的不幸消失了,你的同情好像变成了笑话,心里不平衡。作为一个不幸的人,做好自己并不容易。

毛利先生是一位年长的英语老师。因为之前上课的那个年轻英语老师突然生病去世了,让他代课一段时间。第一节课,他用“先生们”这样礼貌的称呼称呼同学,但同学们似乎并不欣赏他,也不怎么尊重他。他们总是嘲笑他的穿着和他的母语缺乏词汇。有一天,毛利老师在讲英语选读《生命颂》的时候,和大家探讨人生问题,却遭到了同学们的无情反驳和嘲讽。当时“我”也认为毛利先生是为了不丢掉工作而被迫教书,而不是对教书感兴趣,也批评他,鄙视他的衣着、学识甚至人格。毛利先生只教了一个学期,没有人为此感到遗憾。大学毕业后,我遇到了毛利先生,他正在一家咖啡馆里教店员英语。我以为他教英语是为了赚钱,但从店员的对话中得知,他每天晚上都来免费教英语。那一刻,我明白了毛利先生的个性,意识到他是一个天生的教育家。

教师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也是一个崇高的理想,是一个愿意为之奉献一生的事业。有一次,我听一位90多岁的老教授讲,他也是国家一级功勋获得者。看到他需要帮助才能登上讲台,我很震惊,但他精力充沛,用洪亮的声音给我们讲课。那一刻,我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我也要像老教授一样成为一名教师。只要我还有一点力气,我就会站在讲台上继续讲课。

魔术大师魔术千变万化,不可思议,“我”真的很想学。魔术大师说,任何人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学会,但贪婪是学不会的。如果你想学习魔法,你必须摆脱所有的欲望。“我”满口答应。

一个月后,“我”学会了魔法。在和朋友的聚会上,我无法拒绝他们的要求。我取出火中的炭火,做了无数耀眼的金币。朋友们劝我把这些金币留给自己,我不为所动。朋友们想出了打牌的办法,一次次劝说。无奈之下,“我”答应了。那天晚上,“我”很幸运。最后有个男的说要拿自己所有的财产做赌注。这一刻,“我”升起了欲望,用魔法赢得了所有的赌注。

但是当我突然醒来的时候,我发现这是魔师为了确定我是否能摆脱所有欲望而做的一个梦。显然,如果我不这样做,我就学不会魔法。

一个非常荒诞的小故事向我们揭示了人性中最深处的欲望,这种欲望不是随便说说就能消除的。无欲无求真的很难。金钱,房子,美女,自由和幸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想要的,真的没有欲望。也许只有逃进空门的人才能做到。

有欲望就一定是错的吗?我不这么认为。正因为我们有欲望,我们才会努力奋斗,但是我们要用正当的手段去得到我们想要的。就像文章中的“我”一样,他想用魔法欺骗别人,从而获得无数的财富。最后,他什么也得不到。

这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秋子去了明路音乐厅的舞会,那天晚上,大菊花包围了舞厅。舞会上,明子和那位海军军官相爱了,一直跳着舞,聊着天。秋子不自信,不能相信官的爱,也不能接受。舞会结束后,两人就分开了,再也没有见过面。

30多年后,秋子在火车上看到一个年轻的小说家捧着一束菊花,想起往事,向他讲述舞会的场景。小说家问她海军军官的名字,她说是朱利安·维奥德。小说家说是洛蒂。

原来法国作家洛蒂是海军军官,写了一本小说叫《阿加莎夫人》,这个故事就脱胎于《阿加莎夫人》。

不得不说作者视角独特,以小说为基础,想象了他们相遇时的场景,描写得极其细腻,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舞蹈,见证了两个年轻人之间的感情。最后,秋子坚定地说自己的名字叫朱利安·维奥德(Julien Viaud),戛然而止,让人不禁感叹一段爱情就像错过了氧气。

克利斯朵夫,意为背负基督的人,拯救灾难的圣人。所以这部小说从名字就知道应该是一个关于救赎和殉难的故事。

克利斯朵夫,原名雷普罗宝,是山里的巨人。他生性善良,不仅不会欺负路人,还会帮人撞倒砍倒的树,总是助人为乐。山里人见到他,往往会拿出糕点等招待,亲密交谈。

有一天,他想建功立业,成为一名将军。当他听说国王是世界英雄时,他去见国王。被国王成功收编,轻松赢得战斗。国王奖赏了他的功绩,并封他为封臣。在庆功宴上,我看到国王听到魔鬼这个词,既害怕又生气。他觉得国王的英雄来了,但他不想国王向魔鬼低头。那他还不如为魔鬼工作。于是,他因叛国罪被关了起来,又被魔鬼解救,与魔鬼为伍。魔鬼遇到了一个隐士,迷失在主耶稣的魔力中,逃跑了。

看到这一幕,他认定主耶稣就是他要找的人,想成为主耶稣的仆人。然而,因为他曾与魔鬼同在,所以他不能遇见主耶稣,也不能读经,不能在谷中修行,不能整夜不睡,所以他不能作主耶稣的仆人。隐士因为他身材高大,就让他过那条人很难过的河,给他取名叫克利斯朵夫。风雨无阻,他花了三年时间过河,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送一个男孩过河。男孩越来越重,但他仍然历尽艰辛把男孩送过了河。原来那童子就是主耶稣,克利斯朵夫终于跟随了主耶稣。

在克利斯朵夫生命的每一个转折点,都会有一个重要的人物。这些人物的知识、美德和目的是克利斯朵夫指向何处的关键。

当他决定做出贡献时,他遇到了一个樵夫。樵夫见识有限,只知道国王最好,于是引导克利斯朵夫去找国王。这个人物很像那个在我们准备高考填志愿或者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出现在我们身边给我们提建议的人。这个人自己可能不那么了解,但他一直在,比我们这些没见过世面的人强多了。至于他指的方向对不对,只有经历过才知道。

国王,表面上看起来很勇敢,实际上胆小如鼠,一听到魔鬼的名字就怕得要死。克利斯朵夫自然很失望。就像我们上了大学,或者去了公司,才发现这个学校/工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好,我们很失望。我们一心想逃跑,却逃不掉,反而被囚禁。

这时,魔鬼出现了。魔鬼把克利斯朵夫从监禁中释放出来,给了他更好的出路。不就像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即使拉我们的人是魔鬼,我们也会无奈接受他的帮助,让自己误入歧途吗?

幸运的是,克利斯朵夫遇到了一个隐士。隐士战胜了魔鬼,指引克利斯朵夫渡河赎罪,终于见到了主耶稣。隐士是我们生活中真正的贵族。这个人给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指引我们走向正确的道路,这是我们最终成功的关键。这个人可能是老师,可能是密友,可能是陌生人,也可能是我们自己。

文章中有一个小细节。当克利斯朵夫打算离开大山去建功立业时,许多留在他头上的小山雀都飞走了。当他决定去河边当渡船时,小山雀飞回了他的头上。这些小奶子应该是他真实本性的隐喻。当他决定建功立业的时候,这些小山雀知道他会失去自我,失去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它们不想留在他身上,不想离开他。当他决定做公爵的时候,这些小山雀知道,他终于找到了自己,他们喜欢的巨人回来了,于是都回到了他身边。

我们每一个人,都像克利斯朵夫一样,在人生的追求中,有时会迷失自我,误入歧途,但如果我们能及时醒悟,从悬崖边上拉回来,调整方向,最终就能找到自己想要的,到达最初的目的地。

《怀疑》是芥川龙之介短篇小说集《罗生门》中的一篇短文,讲述了一个作为伦理大师关于伦理和人性的故事。

那一年,“我”被邀请去讲实践伦理,住在一个安静的别墅里。一天晚上,一个听了我讲座的人来拜访,跟我说了他的亲身经历,问他的行为和善恶判断是否正确。事件简单又复杂:地震时,妻子被房梁压住,救不回来,却发生了一场大火。他不忍心看着妻子在火中被活活烧死。他杀了她,然后自己逃走了。这件事他没跟任何人说过,但一直挂在心上,所以胆小怕事,精神上折磨自己,认为自己过不了正常的生活,耽误了结婚。后来终于决定结婚了,但是在一张画报上看到地震的场景,有一张妻子被房梁压住的照片。他断定那是他的妻子,并开始想象他对妻子有怨言,在杀死她之前一直在恨她。我最后为自己开脱:那样的话,如果他不杀他老婆,她会被烧死,但我在地震中又学到了一件事:一家酒馆的老板娘被压在横梁下,横梁被火烧断了,她捡回了一条命。所以,他觉得自己是故意杀了自己的妻子,想把这件事告诉未婚妻,但又羞于开口。婚礼那天,我终于忍不住内心的煎熬,大喊一声:“我是凶手!”“当然,婚礼没法进行,别人还以为他疯了。

就事件本身而言,如果他不杀妻子,也会责怪自己认为妻子是被活活烧死的,自己没有提前帮她脱险。他杀了妻子,这件事即使没人知道也一直折磨着他,双方都很难。从伦理上来说,真的很难分清他这种做法的对错,就连文中的伦理大师“我”听后也只是沉默。从人性的角度来说,人都是自私的。在那种情况下,知道妻子没救了,他不得不赶紧离开以保命。他的自责其实反映了他还有点良心,还有点人性,没有主动杀妻。

看完之后,我想起了在报纸上看到的一篇文章。是野村伯乐某一天的推文,不见了。是关于2008年的地震。一个男人以为老婆女儿死了,一个人跑了,带着好几家银行洒的钱,去了别的城市,白手起家成为首富。有一天,我在福利院发现女儿还活着,却没等到肾源死亡就被抢救到了福利院。他自责,后悔,逃进了一扇空门。其实两篇文章有异曲同工之妙。

当有一天我发现,我以为自己在无助的时候做了最正确的决定,事实证明,还有其他的方式,更好的选择,而我的选择,其实是最错误最自私的。我想每个人都会后悔,会自责,会有负罪感,会一直处于焦虑的状态,尤其是在没有什么可以弥补当初犯下的错误的时候。

故事很短。讲的是一个小偷杀人放火万恶,死后上了十八层地狱。佛祖想起小偷饶过蜘蛛一命,就让蜘蛛丝下地狱,让小偷顺着蜘蛛丝往上爬。在攀爬的过程中,小偷发现上百个罪人都要沿着蜘蛛丝往上爬,害怕小蜘蛛丝承受不了这么多人的重量,就大口喝酒,不让别人爬上去。佛陀看到这一幕,切断了蜘蛛丝,小偷又倒下了。

佛祖认为小偷根本没有慈悲心,只在乎脱离苦海,所以应该得到应有的报应。我想,再恶毒的人,也会善良,但本性难移。当他们遇到自己的实际利益时,所有的仁义道德都会被遗忘。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人再善良,也会有邪念或念头。圣人遇到这种紧急情况,可能就顾不上别人的生死了。

少年罗伏在教堂门口,询问他的身世。他回答说他的家在天堂。这个年轻人内心坚定,外表英俊。一个女人仰慕他很久,故意接近他,但小伙子不为所动。后来女方怀孕了,就把孩子叫做少年。少年被赶出教会,以乞讨为生,但她依然保持初心,虔诚地请求。后来女子家发生火灾,少年冒着生命危险冲进火场救孩子,却被屋顶横梁击中,生命很快结束。这时候女方才后悔,孩子不是少年了。结果人们高呼:“这是殉难!”就在这时,火光中映出了那个年轻人,显示出他其实是个女儿。

知道自己受了委屈,可以通过说出女儿的身份来洗清自己的冤屈,但为了一个女人的名誉,她承受了这一切。她愿意为自己的信仰献出生命,这是一种无私的爱。她终于领悟到了生命的真谛,笑着死去。

在这篇文章中,芥川龙之介也表达了自己对美与善的欣赏。这篇文章的构思也很巧妙。开篇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罗的美:其貌不扬,气节极佳,宛如神童转世,让人心生向往。然而,这么漂亮的人却因为通奸,乞讨为生,穷困潦倒,被人嘲讽,被人陷害,从天堂掉到了地狱。结局又反转了。她为了救一个与自己无关的孩子献出了生命。她原来是个女儿,大家都对她肃然起敬。通过这种天堂与地狱的对比,罗的伟大与美丽更加展现出来。

在这部作品中,芥川龙之介通过展现一代俳句大师弥留之际,弟子们在他床前的心理活动和动作表情,深刻剖析了隐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阴暗矛盾和利己主义思想。

小说开头,俳句大师松尾·陶青即将咽下最后一口气。他的弟子们安静地围坐在一起,然后他们轮流用最后的水涂抹大师的嘴唇。每个弟子都有自己的思想,其中以来来和曹彰为代表。

来往贪图名利,“以谦恭有礼著称”,于是从很远的地方赶来主动照顾师父,承担一系列不需要任何人的繁杂事务,塑造了尊师重教的形象。但从他最后的心理想法来看,他做这一切只是为了维持他的个人设定,把照顾好师父当成一种优越感,一种功劳,以此为荣。

另一方面,曹彰并不掩饰他对利益的贪婪。就算师父快不行了,也不想做什么来了之类的假脸项目。他看起来很随意。在给师父送最后一滴水的时候,他想的是如何编师父传世的俳句,谋取利益。

芥川龙之介在文章中没有对这些弟子的行为和思想做任何评论,而是用简单客观的句子记录下来。相反,他创造了令人印象深刻、个性鲜明的角色。这种处理方式真的很厉害。

看完之后,我想起了爷爷去世的时候叔叔阿姨们的表现,想起了妻子和奶奶去世的时候。有的表面工程做的很好,口碑也不错,但实际当事人都知道,他其实做的不多。有些人,像草一样,连床都不愿意去探望。他们死后,会呆在很远的地方帮忙。而那些在做事之前确实很忙,却被各种抱怨事情没有做好,考虑不周的人。决定构思一篇文章,模仿芥川龙之介的《干野抄》,写一个老人临终时子女的不同表现和心理。

这是发生在古代官场的故事。

主角其实没有名字,只说他是五品官。这五品长得丑,不懂黑客,能力小,自然不能重用,而且谨小慎微,有点胆小,经常是被嘲笑的对象。但他对山药粥有执念,每年皇宫有客人上门时只能吃剩菜和汤,所以他把吃山药粥当成了自己的梦想。在一次宴会上,他无意说出了这个想法,遭到了多位官员的嘲笑。其中一个叫李仁的人半轻蔑半怜悯地说,他能真诚地让吴品喝个够。吴品本应拒绝,但他执意要喝山药粥,于是同意了。自然就被嘲讽了。

立人并不是真的想请吴品喝山药粥,只是想看看吴品的笑话。他故意把吴品带到很远的老丈人家,并且在路上故意抓了一只狐狸告诉他,骗过了吴品对他的仰慕和爱慕。到了公公家,我特意在院子里的几口大锅里煮了山药粥给五品喝。五品看着面前这么多山药粥。其实他们并没有喝酒的欲望,只是在立人的劝说下喝了一碗又一碗。最后,他们连一口都咽不下。立人没有就此罢休,把山药粥给了狐狸。按理说,吴品应该感到尴尬和难以忍受,但他觉得自己的夙愿得到了满足,可以不喝山药粥了。结局很戏剧性:寒风刺骨,吴品忍不住在锅里打喷嚏。从此,他真的连一点山药粥都不想喝了。

看完之后,我有怜悯,有羞愧,也有一些敬佩。正如文中所说:“人有时候会为了一个我不知道能否实现的愿望而放弃自己的生命。嘲笑别人愚蠢的人不聪明。谁不是人生的过客?”虽然全程被立人侮辱,但最后的结果是他真的喝够了山药粥,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但是,当理想真正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时候,已经没有了当初想实现时的那种心境。理想一旦实现,就会幻灭。

这个故事以江户作家马琴为主角,探讨了艺术与现实的关系。

故事一开始,马琴老人在澡堂里遇到了熟人曲婷先生。对方说了恭维话,称赞了他的工作,不过是一些面子话。曲婷是写俳句诗的人,而这恰好是马琴不擅长也不想在文章中用到的。用他的话来说就是“与气质格格不入”,一时间谈话有点尴尬。后来分手的时候,马琴听说澡堂里别的人故意当着他的面贬低他的文章,说他是炒饭,是现成的水浒传,说他写的东西都是靠玩笔,肚子里什么都没有。无论是恶意中伤,还是违心的夸奖,马琴心里都觉得灰暗。

他一边告诉自己不要理会那些恶意的话,一边想着如何在文章中证明它们是错的。内心挣扎,自我安慰,终于恢复了一些自信。但是我心里还是不高兴,直到书店来催他写几本畅销书,加一些读者喜欢的内容。书店的这些狡猾和自卑,与马琴的写作态度大相径庭。再加上在澡堂里听到的谗言,一直忍耐的马琴终于爆发,彻底脱离了书店。然后,志同道合的朋友来访,给了马琴一些信心。他开始构思文章,一个人呆在书房,伏案写作到深夜,依然思绪万千,疲惫不堪。

作者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以马琴为代言人,通过马琴的处境来表达他的孤独、苦闷和不理解,所以他潜心写作,毕生追求艺术的理想境界,同时文章也在探讨艺术与生活的矛盾关系。如果只是堆砌华丽的辞藻和俳句,让文章充满艺术气息却不可读,也就是为了艺术的艺术,那么这种艺术就会变成文字游戏。如果你是为了迎合大众去创作,为了谋生,为了更舒适的生活,也就是为了生活的艺术,那么这种艺术就是充满功利性的。作者想表达或追求的是为了艺术生活。把艺术作为一生的追求,作为人生的写照,这个过程是极其痛苦和孤独的。通过这篇文章,作者将这样的心境公之于众,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被真正理解,希望能够搭建起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希望能够通过文字与更多的人对话,产生* * *声。

看完之后,我深有感触。作为一个热爱文学的人,作为一个也想把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生命追求的人,真的可以感同身受。以前用心写文章,没人看。有人劝我去别的平台写热点文章挣钱,也有被亲近的人嘲讽诋毁的,但这些都不能阻止我继续创作。

写作的人是孤独的,即使在拥挤的车厢里,繁忙的街道上沉浸在自己的思绪中,那一刻整个世界都会是孤独的。孤独的时候才能静下心来创作,而这种孤独也只有同样孤独的灵魂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