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小说有什么特点,或者说他的写作风格有什么背景?

“意识流”是现代西方文艺,尤其是小说和电影中广泛使用的写作技巧。它是现代主义小说的一个重要类型。意识流小说1。与心理时间结构一起工作。意识流小说家有意打破传统时间观念和传统心理小说的时间顺序,消除逻辑时间界限,将感觉中的过去、现在、未来拧在一起,形成主观心理时间,以人物心理时间的变化来架构作品。心理时间的叙事方法有反向时间序列、循环时间序列、反向时间序列、倒叙时间序列和前瞻时间序列。2.意识流的描述。意识流小说注重人物意识活动本身的表现,作家退出小说,注重描写人物心理的感受,挖掘深层意识,揭示隐藏的灵魂和内心世界。意识流的描写是动态的、无逻辑的、无理性的。描写层面分为意识层面和潜意识层面。描写方式有内心独白、自由联想、意识转移、意识流语言。3.用心系人,用心系事。意识流小说主要表现人物的精神活动,化解人物心中被压抑的情结,很少描写人物的身体特征,淡化情节甚至取消情节,事件极其微小。写一部精神宇宙范围内的精神史诗。写纯意识流小说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融入到其他类型的小说创作中,心理学永远是创作型作家的表现场。就文体特征而言,意识流小说往往打破了传统小说的正常时空秩序,因为它以人物意识活动的结构中心来表现人物源源不断的感情和思想,通常借助自由联想来完成叙事内容的转换,从而产生过去、现在乃至未来的大跨度飞跃。人物心理和思想的变幻莫测,情节段落的重叠,真实场景、感受和印象、回忆和向往的交织和重叠,象征意象和心理独白的多重展现,往往使叙事显得扑朔迷离。因此,面对这类文本,读者尽可能准确地把握贯穿人物多层次感情、印象、心理意象的意识中枢,并从中寻找人物意识流动的线索,是关键。在表达方式上,意识流作家多采用内心独白和颠倒时间顺序的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境的交织,现实与回归B,来回流淌);衔接技巧如蒙太奇、语言形式的离奇实验和标点符号的摒弃等。意识流小说最常用的手法有直接内心独白、间接内心独白、全知描写和戏剧独白。直接内心独白是一种独白,其中既没有作者参与,也没有假设的观众。它可以直接把意识展现给读者,而不需要作者作为中介来告诉读者这个和那个,也就是说,作者连同他的“他说了”“他想了”等引导语和他的解释性备注,已经从页面上消失或几乎消失了。间接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一个全知作者的一些不可言说的材料,仿佛它们直接从人物的意识中流出;作者通过评论和描述为读者提供了阅读独白的指南。全知描写是指一个全知的作家参与到描写人物精神内容和意识活动的过程中,用传统的叙述和描写方法来描写这种意识。戏剧独白直接从人物走向读者,没有作者的介入,却有一群想象中的观众。它表达的意识深度是有限的,不像内心独白那样毫无保留。阅读弗吉尼亚·伍尔芙的《到灯塔去》,我们可以对意识流小说有一个真实的感受。顾名思义,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是小说中的人物试图登上一座灯塔。它位于离他们聚集的地方几英里的一个岛上。小说开头就强调了这一点:“是的,当然,也许明天就好了。”拉姆齐太太说:“但是你早上必须早起。”她补充道。拉姆齐太太喜欢告诉她的儿子詹姆斯,如果天气好,他可以去灯塔。十年后,詹姆斯终于第一次到达了灯塔。这时,拉姆齐太太已经去世了。小说现在结束了。当然,这不是一个冒险故事,小说中也没有沉船风暴的描述。正如小说的背景——赫布里底群岛中的一座孤岛和小说中的人物及其行为具有象征意义一样,灯塔也是一种象征。这个符号确实以巨大的力量贯穿全书。它象征着人们的精神鼓励,以及混乱碎片化的生活体验与人们精神上追求的理想真理或美好之间的反差。拉姆齐夫人是参观灯塔的积极倡导者,但她的丈夫强烈反对。在她说了一句“当然可以,也许明天就好了”后,她老公回答:“但是”,他爸爸走到客厅窗前说:“明天就不会好了”。因此,这个基本场景在两种力量的对抗下具有象征意义。是人物内心矛盾的表现。弗吉尼亚·伍尔芙从一个人的意识到另一个人的意识,从一群人的意识到另一群人的意识,探索他们反应的意义。顺着他们的思路,他对脑海中出现的形象进行了精心的整理和设计,这个形象仔细而清晰地解释了他将一些选定的象征性事件集合在一起,直到完成一个布局。为了讨论这些事件、回忆和联想的意义,为了打动去灯塔的意义,细致入微的小说家使用了另一个象征性的场景作为小说相应的基本场景。这两个场景是对立的。当人们发现这些象征意义时,只有通过对人群意识、直觉和感知的把握,才能感知到它们的存在。这部小说中有大量理性的传统叙事和描述,但作者经常使用内心独白,使小说似乎总是在主要人物的意识中。弗吉尼亚·伍尔芙在她的文章《现代小说》中说,“当原子落在我们的大脑上时,让我们按照它们落下的顺序记录下来;让我们把刻在我们脑海里的每一个眼神或每一件小事都描述出来,不管这些图案在表面上是多么无关紧要和支离破碎。”这是对她所用方法的最好描述。她的意识流比乔伊斯更传统,比尤利西斯更连贯。但是,即使在她的作品中,仍然有计划地加入一些不连贯的元素,故意让故事的原因和意义显得模糊,迫使读者去思考,以求找到答案,理解作品。意识流小说中的许多意象具有传统小说所不具备的多层次内涵,意识流理论的加入也使得小说的叙事过程扑朔迷离,天马行空。在展示人物内心意识的过程中,人物离我们越来越近,我们仿佛看到了心中的审判,听到了心中的呐喊。作者的分析是心理学的。心理小说经常分析人物作为叙述者的心理。这些心理现象都是人物本身没有意识到,也没有清楚认识到的问题。作家告诉读者他对人物心理的认识和理解,形成作家的心理分析。小说描写作家对人物心理活动的分析,引导语通常是“他没想到”、“他错了”、“她不知道”。比如《包法利夫人》中对浪漫爱情的心理分析,就是作家对爱玛爱情发展结局的心理预测和对其原因的心理分析。作者的分析是客观的,不是主观的。人与物相关,主要是刻画人物性格。心理小说的情节叙事简单,事件平凡简单,大量的心理描写为塑造人物服务,通过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复杂的性格。比如于连性格气质中的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多疑与敏感,感性与冷静,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刻画的淋漓尽致。安娜的爱情与母爱、反抗与激情的人格冲突也在心理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心理描写从属于情节。19世纪的心理小说还是有情节框架的,心理描写依附于情节,没有独立性。情节触动和触发心理描写,将心理描写串联起来,体现了传统小说叙事的线性因果关系。它不同于现代心理小说中独立的意识流描写。情节是心理上的。心理小说中的人物体验和心理描写是相互分层、有机结合的。情节像画一条河,心理描写像一条小溪,灌满了河水,灌满了情节,形成了以心理描写为主的叙事结构。情节的心理化通常表现为三种情况:开始、插入和叙述。启蒙以一个小事件为基础,引出大量的心理描写。比如连牵德瑞纳夫人手的细节,导致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插入就是把现实描写的细节插入到心理叙事中。比如对艾玛不堪忍受的无聊家庭生活的描写。叙事风格是叙述情节时的心理叙事。叙事引出心理描写,心理描写引出剧情。比如《红与黑》第四十三章对连与马特尔爱情关系的描写,既是叙事,也是心理描写。心理小说在20世纪发展成为意识流小说。意识流小说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英国,并传播到欧美国家。意识流小说是西方现代社会意识的产物,其理论基础是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和威廉·詹姆斯的心理学。“意识流”的概念是由詹姆斯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就像一条河流,是一种不间断的主观意识形态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