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玉的对联故事

相传唐朝诗人李群玉年轻时进京赶考那天,途中遇雨。由于大雨倾盆,他疾步赶到一家屋檐下躲雨。这时,有一个挑运食盐的盐客也和他在同一块屋檐下躲雨,屋檐水如束如注般泄入两只盐筐中。盐客见李群玉是书生打扮,料定他是进京赶考的。便说:“我出一上联,你对对看。”说着,吟半联道:

盐客挑盐檐下站,檐水滴盐。

李群玉初听此联句,觉得肤浅易对。可一经仔细琢磨,方知颇有讲究,其中有3个“盐”字与两个“檐”字同音迭用,非常难对。李群玉虽搜索枯肠,反复试对,均不如意,心里万分惭愧:“说什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竟然连个挑盐的脚夫出的联句都应付不了,还考什么京试?就是考了,恐也无望。”遂放弃了进京应试的念头。雨停后,他硬要和挑盐的盐客结伴而行,重回旧路。虽经盐客再三劝说,他执意不肯上京赴试。摆渡的船夫见李群玉进京赶考又折了回来,觉得奇怪,问他怎么南辕北辙,又回转来了。他便把盐客出联相试一事述说了一遍。摆渡的船夫一听,朗声笑道:这有何难,我替你对——

舟人驾舟洲上来,洲岸停舟。

盐客一听,连连叫绝。船夫对李群玉说:“这下你可以宽心地去应试了。”盐客也再三相劝。谁知李群玉不仅未能宽心,反倒越发觉得自己才疏学浅,竟说连家也无颜面回去了。盐客和船夫深感内疚,再三苦苦相劝,李群玉说什么也不愿回去,下决心从此过流浪苦学的生活。由此,他饱尝了生活的艰辛。及至晚年,方被宰相斐度举荐,向朝廷献诗三百, 得授弘文馆校书郎,由之名声大振。一生交游广,足迹遍及河南、河北、陕西、大江南北。李群玉著有诗前集3卷,后集5卷。《全唐诗》录他的诗263首。他是晚唐重要诗人,与齐己、胡曾被列为唐代湖南三诗人。

传说有一个炎热的夏天,李群玉游学到湖南梦溪一带,天黑了,才找到一所破庙作为栖身之所。他睡在庙内一条破木凳上,蚊子满屋飞舞,在他周围盘旋,他只得用蒲扇一个劲地扑赶,因而睡不安稳。

隔壁房内住着一位私塾先生,在灯下批改学生的作业,哼哼哼地念叨不止。李群玉更觉烦躁,便结合自己的坎坷遭遇,高声吟上联道:

什么蚊(文)子,哼来哼去,欺我未曾设帐。

批改作业的私塾先生听他把自己喻为嗡嗡不止的蚊子,大为恼火,又不便直接发作。恰好他此时看见一只老鼠贼头贼脑地钻进了书箱,便顺手抛去一本书赶老鼠,随口吟对道:

何方客人,跳进跳出,谅你不能吃书!

原来,澧县方言把老鼠称为“高客”,故有此句。

真是不打不成交。庙里的和尚听了他们的对句,很赞赏他俩的才华,第二天便主动出面,使二人得以结识,并说起修缮寺庙之事,请他们二位拟副对联。和尚说:“这寺庙名叫大安寺,希望联首能嵌入'大安’二字”。李群玉听罢,又出口成联:

大将蔺相如,完璧归赵;安邦班定远,投笔封侯。

此联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历史典故,既符合主人的意图,又含蓄地寄托了自己的志向和抱负。那位私塾先生自愧弗如,甘拜下风。

私塾先生因佩服李群玉之才,便请李群玉到他房中作客。李群玉进到房内,见先生藏书极丰,喜不自胜,便拿起书贪婪地翻看起来。先生本想与李群玉倾心一谈,不料李群玉却只顾看书。先生便风趣地说:

何必读尽天下书?能以致用,便为实学。

李群玉也不抬头,一边翻书,一边脱口对道:

纵然周知世上事,不识时务,总是愚人。

内含自责之意,但意犹未足,又出上句道:

话虽到口边,三思更好。

私塾先生宽容地笑答道:

事纵放得下,再慎何妨!

表示自己已经谅解,不应针锋相对。接着又出句夸赞李群玉说:

大本领人,当初不见有奇异处。

自责眼珠无光,小看了人。李群玉却连连摆手:不敢,不敢!有言道

真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①

①民间传说中,此联有异文。作:真本领人,当初不见有奇异处;敏学问者,终身无所谓满足时。

通过答对,二人越说越投机,相见恨晚,从此结为忘年之交。私塾先生便恳请李群玉到自己家中去作客。李群玉见盛情难却,只好答应。因庙里的和尚是两人的引见人,也随同前往。

时值盛夏,行至正午,热不可耐。先生说:

前路赤日炎炎,试问能行几步?

李群玉扬手一指前面不远处路旁一棵亭亭如盖的大松树道:

这里凉风习习,何妨暂坐片时!

树下歇息时,私塾先生说,有一比下联,据说至今无人能对,请你属对。句云

今夕何夕,两夕已多。

李群玉思索良久说:“好,我们继续赶路吧!

”说着,便与先生和长老一同起身赶路。当他们行至田埂小道上时,三人走成了一条线,先生在前边领路,和尚居中,李群玉押后。

这时,李群玉想出了妙句,脱口对道:

前人后人,三人成众。

到了私塾先生的家,他们便饮酒闲谈起来。

他们一边饮酒,一边闲谈。私塾先生又以屋外景物为题,出了个字谜上联: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我不绕弯子。这是个'攀’字。”

李群玉说:“好!我也用字谜联对你这句”。说着,他扬手一指屋外树枝间的大蜘蛛网道:

左绕丝,右绕丝,爬到树间抬头看,上面躲一白哥哥。

“我也不绕弯子。这是个' 乐(乐)’字”。

晚上,李群玉和塾师、长老和尚在院内纳凉。塾师从屋内拿出两把折扇,双手抖开,做了个“抛水袖”的动作,把腰一躬,分别递给李群玉和长老,道:

揖让月在手。

长老不禁叫好:“好一个'月在手’,诗意特浓!”李群玉接过扇子,扇了两下,对道:

摇动风满怀。

长老更是拍手叫好:“妙!有气势!”

塾师笑着手指天空中的一弯明月道:

片月为船,撑入银河七姊买。

李群玉也仰头望天,看见满天明朗的繁星直朝他眨眼睛,仿佛是在提醒他。便也笑着对道:

繁星布局,变成棋子八仙移。

此时,忽听远处响起寺庙的钟声,悠扬悦耳。微风拂来,花香扑鼻。塾师禁不住脱口出句道:

风吹钟声花间过,又香又响。

李群玉环顾四周夜景,但见月光如水,竹林里萤火虫忽明忽灭,遂灵机一动,对道:

月照萤灯竹边明,且亮且凉。

李群玉同长老和尚在塾师家一场饮酒对句,甚觉惬意,兴尽而止,便想同长老同归寺庙。

塾师挽留不住,一直送到小桥边。

塾师见李群玉与长老走远了,顾影自怜,口中喃喃吟道:

独立桥头,人影不随流水去。

李群玉闻句,停下脚步,联想到自己的漂泊生涯,禁不住对下联道:

孤眠野馆,梦魂常往故乡回。

塾师见李群玉有些黯然神伤,起了归家之念,联想到三人两天来以文相交,联对唱和,忽又天各一方,不免执意挽留。长老也从旁苦留。李群玉见推辞不过,同意再住几天。

这一住,直住到临近春节,他们才放李群玉起程回归故里。塾师因舍不得离开李群玉,便决意要一同前往。长老将两人送到涔水河边,等两人上船之后,还千叮咛,万嘱咐,道不尽的离别之情。船夫此时正在吹火煮饭,弄得烟气四散,呛得他们个个流泪。李群玉把塾师拉向一边出句道:

流泪眼对流泪眼。

塾师接口对道:

断肠人送断肠人。

长老擦了一把眼泪,呵呵笑道:“这是烟薰的。”李群玉却语意双关地说: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塾师正要开口应对,不料却被长老制止。长老抢先对道:

欲心为欲(心字底),各宜捺住早成名

李群玉和塾师见长老如此情深意切,感动得说不出话来。

自从李群玉和塾师2 人与长老和尚分手之后,便结伴而行,乘船沿涔水而下,返归故里。

却说小船行至津市,天已傍黑,船夫便将船靠了岸。吃过饭后,船家提议上岸到街上看看。李群玉与塾师欣然同意,整好衣冠,上得岸来,到街上一看,见街上正在演戏,便禁不住一起向戏场走去。

戏场不大,看戏的人也不很多,他们赶到时,戏刚刚开演。塾师指着舞台感慨地说:

不大点地方,可家、可国、可天下。

李群玉指着舞台上的演员对道:

这几个角色,能文、能武、能圣贤。

随着戏剧情节的展开,观众深深为剧中人物的遭遇不平。塾师说:

故意装腔,炎凉世态。

李群玉劝塾师道:

现身说法,游戏文章。

塾师禁不住又评论道:

台上莫漫夸,纵做到厚爵高官,得意无非须臾事。

李群玉也止不住评论道:

眼前何足道,且看他抛盔卸甲,下场还是普通人。

塾师意犹未尽,又出句道:

人情到底好排场,耀武扬威,任他放开眉眼做。

李群玉接口对道:

世事原来多假局,装模做样,唯吾脚踏实地观。

散戏后,李群玉与塾师、船家一边走,一边议论,谈得津津有味。船家说:还是老话说得好——

唱字两个曰,曰喜怒,曰哀惧,无妨借口传话。

李群玉接口道:

戏字半边虚,虚山河,虚社稷,谁知动干闹戈。

船家因对剧中的一些情节持怀疑态度,觉得戏既像真又像假,一时竟弄不明白。说:

想当年那段情由,未必如此。

李群玉笑着用胳膊碰了碰塾师,对道:

看今日这般光景,或者有之。

上了船,他们仍在争论不休。塾师觉得饿了,连声催促船家上酒上菜。道:

东不管,西不管,酒管!

李群玉端起酒杯,说:先生可还记得去年夏天在贵府那句——

酒热无须汤盏烫?现在是:酒凉无须汤盏烫,热也罢,冷也罢,喝罢!

他们一直喝到酩酊大醉,方才躺下,塾师竟不顾时令,抖开折扇,一边扇,一边对道:

热也罢,冷也罢,扇罢!

惹得李群玉和船家大笑不止。

睡着睡着,塾师竟醉眼朦胧地又出上句:

幽情自向闲中学。

李群玉闻句,睡眼惺忪地对下句道:

佳句能从枕上来。

这一觉,他们直睡到天放大亮,日上三竿。出舱一看,昨夜竟下了一场大雪,经太阳一照,舱顶的积雪消融,水滴自舱顶直落入江水之中,叮咚作响。塾师触景生情,又出句说:

日晒雪消,檐滴无云之雨。

这不禁使李群玉想起赶考途中路遇盐客斗对之事来。他一面回忆往事,一面听着江中哗哗作响的流水声,放眼岸上,但见阵阵冷风吹过,卷起一股雪烟。他把塾师的袖子一拉,用手一指,对道:

风吹尘起,地生不火之烟。

塾师笑道:“好你个李群玉,这可真叫天助你也!”

赏罢晴雪美景,两人又到船主处闲谈,看到船上新装了许多木桶,便问船家装运何物。船家告诉他们,是今早才从津市上船的桐油和生漆。塾师凝神默想了一会儿,道:“我出一比更绝的上句,看是否还有天能助你?”说完便吟上句道:

船装油漆桶,油七桶,漆八桶。

此句出得实在奇绝,“漆”、“七”二字同音,语音双谐,使李群玉着实有些发慌。但他却不动声色,放眼四周,搜寻一番,微笑着说:“天不助人助!”塾师不解其意,也向四周扫视一番,仍觉茫然。李群玉指着岸上一个手提菜把的买菜者对下句道:

手提葱韭把,葱九把,韭十把。

塾师不禁惊呼:“绝妙,妙绝!”

船行至关山,李群玉见左岸群山连绵起伏,林木苍翠,山溪汩汩,景色如画,便提议船家停岸登山游玩。当他们登上一座山岗,放眼眺望,只见高树隐映之中,有一高阁,飞檐翘角。塾师禁不住出句道:

高阁高悬,低阁低悬,僧在画中看画。

李群玉看着奔来眼底的无数山岗,对道:

远峰远看,近峰近看,人上山上观山。

塾师又道:

有景有情,君休忙,坐坐再走。

李群玉劝道:

好山好水,我只想,看看重来。

这一玩,直到尽兴,他们三人才回到江边。塾师感慨地说:

鸿是江边鸟。

李群玉归心似箭,道:我的水竹居四周尽是桑林,恰可对你:

蚕为天下虫。

塾师看着江边一涨一落的浪头,道:

少水沙即现。

李群玉说:

是土堤方成。

上船之后,船主见他们两个出口珠玉,很是佩服,又见那边码头上几个人在和船夫为船钱而讨价还价,便说:“我是个粗人,不会你们的文雅话。我出个白话上联,你们对对看:

港口讲口,港口因船钱讲口。

原来,澧县方言中,“港”、“讲”同音。塾师吟咏了两遍,说:“这是同音异字对,最难对,我是无能。看看我们这位诗人本领如何?”

李群玉想了一会儿,也觉甚难,便对船主人说:“容我再想想。”船行了约四五里路,李群玉发现山坡上的砖瓦窑边,有几个人围在一起指手划脚,心中一动,说:你们看,下联有了:

窑头摇头,窑头为瓦价摇头。

众人闻句,齐声叫绝。

塾师随李群玉走完水路,告别船主,登上仙眠洲,只见桑林深处透出一片绿雾,那便是李群玉的水竹居。走进绿雾,只听得鸟声呢喃,竹枝扶疏,塾师禁不住赞叹说:“好一个百鸟朝凤之处!”

李群玉用手扳弯一竿竹子,一边示意一边说:

栖凤枝头犹软弱。

塾师接口说:

成龙形象已依稀。

走进竹林深处,便是李群玉居住的仙眠洲水竹居。塾师道:

三分水竹三分屋。

李群玉看着从竹林中射进的阳光,照耀得满地晃动如金,深有感慨地说:

一寸光阴一寸金。

说完,忙让塾师进屋,吩咐书僮去烹茶。

书僮提着竹篮,到竹林里捡了些竹叶,生火煮茶。塾师见状,笑道:

扫来竹叶烹茶叶。

李群玉当时正在院子里劈柴,闻声对道:

劈碎松根煮菜根。⑥

对毕,他拾柴进屋,对塾师说:“先生切勿见笑,到我这里,只有粗茶、淡饭、薄酒。不过,饭管饱,酒管足,联管对!”

“无妨,无妨。”塾师截断李群玉的话道:

晶字三个日,时将有日思无日,日日日,百年三万六千日。

李群玉对道:

品字三方口,宜当张口且张口,口口口,劝君更进一杯酒。

随即唤书僮提来酒壶,二人开怀畅饮。正饮间,塾师感慨道:“比不得你了,吾垂垂老矣,想过去: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殊可愧。

李群玉说:先生此言差矣!我是: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三杯酒下肚,狂劲上来。塾师出句道:

入座三杯醉者也。

李群玉连忙去扶先生,接口对道:

出门一拱歪之乎。

关于此联来历,民间传说不一。有说是魏晋时名士刘伶与友人所对(一说系刘伶对花匠李春出句);有说是明代唐伯虎与文友见有人醉酒戏对;有说某翰林巧对。钱泳在《履园丛话.笑柄》中称,他曾在河南永城、睢州一带的酒店里见到过此联,且有“足可喷饭”之评。

李群玉和塾师两人饮酒毕,才到卧榻去休息。坐于榻上,塾师举手一拂,顿有灰尘弥漫而来。李群玉正待要唤书僮前来训斥,被塾师拦住,劝道:“我们回来得突然,书僮年幼,不必怪他,我出一上联,解你此烦:

茅舍无人,难却尘埃生榻上。

李群玉这才消了气,双手抱在胸前,在榻前踱步,踱到窗前,推开窗户,深深吸了一口扑进屋来的新鲜空气,沐浴在如水的月光里。然后退到榻前,对塾师道:

竹亭有客,尚留风月在窗间。

对毕,坐于榻上。塾师笑问李群玉:“可有妻室?”李群玉摇摇头。塾师又问:“可有意中人?”李群玉仍是摇摇头道:

小屋三间,坐也由我,睡也由我。

塾师呵呵笑道:我在家时是:

老婆一个,左看是她,右看是她。

“如今老矣,再说也毫无浪漫气息。要是年轻时,那可是'红袖添香夜读书’呢!”说完,躺在榻上,高声道:

字数超出最大允许值,请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