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带头演出为志愿军捐献了一架飞机
今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七十年前,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抗击侵略者,保家卫国。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将士前赴后继,谱写了一首首气吞山河的英雄壮歌。文艺工作者也竭尽全力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尤其是“豫剧皇后”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开启全国义演,她为志愿军捐赠战斗机的事迹成为戏剧界的一段佳话流传至今。
事情发生在1951年夏,一则我志愿军遭受敌机狂轰滥炸,某连战士壮烈牺牲的消息从朝鲜战场传来。常香玉听到这条新闻广播后辗转反侧,彻夜难眠。同时期,全国抗美援朝总会也号召全体国民为抗美援朝捐钱捐物,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第二天一早,她就和丈夫商议想为中国人民志愿军捐一架战斗机,当时她年仅28岁。
与丈夫商议后,身为香玉剧社的社长,常香玉马上召集副社长和成员开会,征求大家的意见。据常香玉的女儿常小玉介绍,开会时也有人表示过担忧,觉得不可思议,难度太大了,当时的经济状况连机关枪都捐不起,而一架战斗机要旧币15亿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家庭来说,是个天文数字。但常香玉仍然坚定地鼓励大家,说这事咱们干了!
随后,常香玉变卖了自己所有的首饰,包括孩子的金锁,还有一辆演出时载学生、戏箱、演出用品的大卡车,筹集了旧币4千万作为启动资金。就这样常香玉把自己不满10岁的三个孩子安置在托儿所,带领剧社成员辗转全国各地开启了长达半年之久的义演。过程中,当地政府表示要给些补贴,被她谢绝了,常香玉说:“既然要做这件事,我就要用演出的钱捐这架飞机。”
香玉剧社义演的第一站选择了河南开封。常香玉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到开封我就病了,脸肿了牙也疼,晚上睡觉床单被单我都恨不得要扯烂,就疼到那种程度。但要捐献一架飞机,这么重大的任务,怎么能一出来就演不了,于是我就硬顶了过去。”
为了筹措这笔巨资,常香玉的丈夫、编剧陈宪章改编了新剧,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成了豫剧《花木兰》,也正是这部作品让常香玉家喻户晓,而剧中的经典选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不仅是花木兰的写照,也是常香玉一生的写照。
从1951年8月到1952年2月的半年时间,常香玉率香玉剧社辗转陕西、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江西等地巡回义演,一***演出了170多场,演出所得十五亿两千多万元,超额完成计划。而此时正值1952年春节,他们在武汉进行了总结。当天晚上常香玉哭了,她说,“我的手扒着房间的门,趴在上面痛哭了好一阵子,我的丈夫累得衣服、鞋都烂了没时间换,也没时间洗澡。”
戏剧评论家荆桦当年随行,见证了这一切,他回忆称,“我们的每场演出,都是满员。当时,一张戏票的价格是2万元,但不少观众非要用3万元、5万元甚至10万元买一张戏票。售票员不同意,他们就把钱硬塞进窗口。”在广东,买票看戏的人大多都听不懂豫剧,但大家说看戏是为了爱国。
常香玉义演捐赠的这架米格15战斗机被命名为“香玉剧社号”,现在陈列在中国航空博物馆。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还陈列着一份已经褪色的《香玉剧社半年来捐献演出的工作总结》,记录下了当时的盛况。然而常香玉在当时的贡献绝不仅仅是一架飞机,因为她的义演,点燃了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人民纷纷慷慨解囊。
当“香玉剧社号”战斗机在战场上穿云破雾,同侵略者进行搏击的时候,常香玉和她的剧社又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踏上了新的征程。1953年2月,国家文化部和中***中央西北局决定把香玉剧社编入“中国人民赴朝慰问文艺工作团第五团”。当年3月,按照上级的安排,常香玉率领香玉剧社40多位演职人员,到朝鲜前线为志愿军进行了为时近半年的慰问演出。他们不畏艰险,深入战事一线,把祖国人民的温暖送到了每个战士的心坎上。那时剧社的演员有不少都是十二三岁的孩子,志愿军将士看到这些孩子们也来到炮火连天、硝烟弥漫的朝鲜战场时,感动得热泪盈眶。
从艺70多年,常香玉把对戏曲艺术永无止境的追求当作了自己生命的全部,作为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五大名旦”之一,豫剧主要流派“常派”创始人,她拥有亿万观众和戏迷;作为一位人民艺术家,从义演捐献飞机到投身扶危济困公益事业,她爱国爱民的高尚情怀,永远馨香扑面。
2004年7月,常香玉被国务院追授“人民艺术家”荣誉称号;2019年,她获得“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常香玉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爱着人民,她的爱国精神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她说,“唱戏先做人、无德艺不立。我的生命属于艺术,我的艺术属于人民。”(中国艺术报记者 丁薇)
常香玉(早年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