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卓的海洋之梦
作者:佚名来源:无名阅读:14时间:2006-8-12输入:朱向女儿红
王蒙是同时代最具艺术探索精神的作家之一。1958年因发表《组织部新青年》被重新划为“右派”,后被发配工作五年。右派脱帽后,带着家人去了新疆。在与兄弟们的亲密关系中,他不仅学会了维吾尔语,还从维吾尔人身上学到了幽默、宽容、乐观的生活态度。“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他的特殊经历铸就了他的特殊风格。1979回到北京,成为创造力爆发最引人注目的作家之一。
短篇小说《海之梦》写于1980年4月。这是王蒙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复出后写的六部名为《集束手榴弹》的小说(即中篇小说《布力与蝴蝶》和短篇小说《春之声》、《夜之眼》、《海之梦》、《风筝飘带》)。也许是我不想重复或者变相重复被冤枉,被折磨的故事,已经在布力和蝴蝶里传开了。《海之梦》“没有大量的叙事语言,也没有那么多的解释过程”5、看似简单、含蓄、简洁。综上所述,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情感活动的描写,浓缩了一代人的辛酸经历和沧桑巨变,同时也反思了他们那一代人的理想主义及其实践过程。在这里,个人的坎坷与国家和民族的历史灾难被自然地联系在了一起,或者说作者在自己的经历中看到了历史和未来发展的曲折过程。在理性主义和理想主义的前提下,个人生命的价值在这种结合中显示出超验的意义。
《海的梦》的情节线索很简单。在经历了长时间的煎熬后,52岁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专家苗克彦去了一个海边度假胜地度假。这一次,他终于看到了他向往了一辈子的大海,不禁感慨无限。但仅仅过了五天,他毅然提前离开了这片迷人的海边。在这条简单的情节线索中,作者融入了大量细腻的心理描写,生动地描述了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和对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苗克研出生在内陆,从来没有见过大海,但因为安徒生和杰克。受伦敦、海明威等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他童年时就有的激进而浪漫的理想,一直与大海广阔而神秘的意象结合在一起。即使在被莫名其妙地贴上“特嫌”(即疑似间谍)标签20多年后,大海对他来说依然有它的魅力。现在他终于投入了大海的怀抱,眼前广阔的大海激发了他的思绪。苗克彦对个人的苦难,对自己曾经拥有的理想和梦想,对民族的历史和未来,都有着冷静、清醒、温柔的沉思。个人痛苦的悲壮记忆,历史灾难引发的愤怒,在这里都变成了冷静的回味和思考,就像这片平静的大海曾经翻起滔天巨浪。
理想主义精神在王蒙的作品中最为突出,他在创作中对理想的反思和坚持在同时代人中也最为典型。曾经是“少年布尔什维克”的王蒙,在屡遭劫难后,并没有唾弃早年的理想主义。相反,他的平反和复出加强了他对历史理性主义的认同,即无论历史发展多么曲折,前途总是光明的。所以,在讴歌理想的时候,他不忘冷冷地指出它的艰难。同时,他在批判和揭露一切不符合理想状态的现象时,也有模糊的认识和同情。这种“中庸”的态度在他的青年作品中表现为林震与刘世武的矛盾,而这种人生观又因他长期灾难性的性生活经历而得到强化,所以他的作品既不偏激也不不愿放弃自己的责任,处处呈现圆融。这些思想倾向在《卜力》和《蝴蝶》中以大致相似的方式,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具体叙述,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虽然我一直对那些负面的东西冷嘲热讽,但是我已经明白了一个道理‘存在的一切都是合理的’。我知道如何谈论“费尔巴哈”,宽恕,宽容和耐心,稳定和团结。辛酸有我的温暖,冷嘲热讽有我的理解,我还在满怀热情地期待着。”6.《梦海》在对个人命运和历史变迁的理想主义态度上是这种倾向的延续。
然而,《海梦》中的沉思和感伤情绪似乎更为强烈。王蒙在给主人公起名的时候,似乎花了不少心思,其中隐含着复杂的寓意。汉语中“苗”姓读作苗,另一个读作miu,分别解释为“谬误”和“穆”,表示穆文静、有思想;又读廖,意为“眼花缭乱”,有纠结之意。这个人物包含了作者对生命一去不复返的无奈感叹。毕竟,历史错误对人生的破坏,对个人来说是无法弥补的。看到大海如他所愿的短暂满足后,他想到的是青春不再的哀叹。终于摆脱了“特嫌”(文革中“特务嫌疑”的简称)的政治帽子后,领导和同事们最关心的两件事:一是好好休息恢复健康缺口,二是“立家刻不容缓”。经历了20多年的苦难,他已经不可能再为自己找一个人生伴侣,但他没有接受大家的善意劝说,他觉得自己已经错过了时机。所有的过去,青春,爱情,还有大海的梦!”对于大海,他“梦了五十年,只呆了五天”,因为这里的天太大了。海太宽了。人太老了”,这是“荒谬的”,这是不可言说的,或者说是可笑的。面对历史的荒谬,在短暂而独特的生命中,一切都显得艰难而难以言说;但那种与生活血肉相连的感觉,却是挥之不去,总会把人的思绪拉回逝去的岁月,真的很刺眼。
然而,作者似乎并不想沉迷于这样一种悲伤的回味中。他借助现实和对历史与现实的理性思考,力图摆脱它,即“穆然静思”,而早年建立的信仰和理性主义、集体主义的人生观正是他的强大支撑。在小说的结尾,当苗克岩在夜晚的沙滩上看到一对年轻恋人的身影,当他将个体生命融入到整个历史中去思考时,他在理性主义的逻辑中找到了答案和精神归宿。“爱、青春和自由的浪潮一代又一代地流动和翻腾,永不老去,永不冷漠。它永远不会中断”。理想主义与个人身心体验之间存在心理矛盾与冲突,解决方法也是王蒙那一代人独有的。尽管他对青春和生命在灾难中的浪费表达了刻骨铭心的哀叹,但理智上他仍需要用理性的历史观来解释群体中青春和生命的延续,从而为他一生信奉的理想主义找到一个支撑。这种对理想和理性的坚持,已经成为王蒙身上的一种意识。在给老作家严文井的信中,他谈到了写《海之梦》的初衷:“我的初衷只是为青春唱一首赞歌,证明任何地方都不应该有年轻人。.....没想到前半部分感动了一些上了年纪的同志”,因为严文井在小说中感受更多的是青春已逝、生命逝去的悲伤:“它的艺术效果对我这个年纪的人几乎是残酷的。”7.这不仅仅是一部作品的主观意愿和客观效果的问题,更体现了王蒙这一代人反思历史的独特方式,而不是站在个人立场上。而是作为人民乃至民族良知的代言人来说话。所有个人的情感体验和精神矛盾,只有在融入群体和历史的过程中才能得到解决,才会获得意义。
在作品的表现方式上,王蒙没有具体描写主人公的沧桑,只是以大海为中心意象,以简单的外部动作引发人物丰富的意识活动,使主人公发梦、苦苦追寻、抒发情怀,生动地描写了一个历经沧桑的主人公突然从人生底层上升到顶层的情感心态和意识活动。他对大海的思念和感情,像连绵不断的叠浪,波光粼粼,汪洋浩瀚、沉稳、深邃,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旋律奇幻的乐章。沉思与幻想、追求交织在一起,既充满浪漫情怀,又凝聚着历史与现实的深刻内涵。人物意识的流动实际上已经成为小说的结构线索,但这些连续的意识片段之间仍然存在着一种理性逻辑,始终围绕着对个人命运和理想的理性思考,将个人与国家历史联系起来。在个人命运与历史命运的同构中,以这一代人特有的方式,生动地阐述了理想主义的思维及其实践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