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春秋无义战”

“春秋无义战”一词出自《孟子·尽心下》。原指春秋时代没有正义的战争。也泛指非正义战争。

“春秋无义战”,这话是孟子说的。春秋,是指东周前半段历史,因孔子著《春秋》而得名。春秋时期,天下无道,礼崩乐坏,诸侯混战,各为其利,确实无正义可言。

春秋近三百年间,先后出现了齐、宋、晋、楚、秦五个霸主,后期又出现了吴、越两个小霸主。可以说,春秋的历史,就是诸侯争霸的历史。大国称霸,是为了让别国顺从,而不是要夺取别国土地。那个时候,如果夺人土地,是被当作不仁之举的。

所以,晋文公灭了曹卫两国以后,很快就把他们恢复了。楚庄王灭了陈国以后,本想据为己有,听了谏言,认为是不仁义,不利于称霸,便马上放弃了。到战国时期就不同了,战争的目的,就是灭掉别的国家,兼并土地,扩大自己的地盘。

“春秋无义战”,这既表达了孟子的历史观,也是其政治观的体现。因为,儒家认为,“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这才是合乎义的,而春秋时代则是“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所以没有合乎义的战争。

扩展资料:

春秋时期,虽然战事频繁,有的规模也很大,但在《史记》记载中,很少有伤亡人数的记录,多数时候都是“击溃”“溃散”。当然,肯定有伤亡,但伤亡不会过于惨重。而到战国时期,就截然不同了。很多战争记载,一次杀死几万人、十几万人,甚至坑杀四十多万人。

战场上有人不失仁义、不失礼节。这在今天看来,有点不可思议,而在当时,却符合礼仪要求。比如:晋楚“鄢陵之战”时,晋国大将_至,遇见敌国国君楚***王,立即跳下战车,脱掉头盔,恭恭敬敬地施礼。

楚***王对手下说:“这是一个君子,你们不要伤害他。”并派人给_至送上一张弓,表示问候。晋国将军韩厥,奋力追赶一辆战车,赶上一看,是郑国国君。韩厥说:“我已经侮辱过齐顷公了,不能再侮辱另一位国君。”于是放郑成公走了。

另一位晋国将军栾针,在战场上看见楚国大将子重的旗帜,对晋厉公说:“前几年出使楚国,子重招待很好。我曾许诺,再见面时请他喝酒。现在他就在前面,我不能失信。”晋厉公答应了,栾针就派人给子重送去一壶酒。

子重正在擂鼓,使者说明来意,子重接酒,一饮而尽,说声“晋国真信义也”,然后继续擂鼓作战。当然,并非人人如此。魏_见到楚***王,就一箭射了过去,射瞎了楚***王一只眼。

百度百科——春秋无义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