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浪评论

看完一部作品,你一定有很多感触。记录下来很重要。让我们写一篇评论。来参考一下反馈怎么写。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对浪潮的反馈,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浪潮反思1这是一部德国人自己拍摄的反法西斯电影。

电影讲的是一个德国小镇的中学校园,一个历史老师在讲解独裁的课上问了一个问题:独裁在当代社会还有可能吗?学生对此嗤之以鼻。

接下来,老师和他们班的学生做了一个模拟独裁的实验。他把班级组织命名为“浪潮”,引导学生树立统一的口号,一致的问候方式,穿一样的衣服。短短三天,这个班的学生已经对自己的组织建立了高度的认同感。他们团结、激动、激进,所有不同意的同学都被视为异类。

在一次和其他班级的群殴中,历史老师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把全班同学叫到礼堂,宣布实验结束,组织解散。

然而,为时已晚。一个叫蒂姆的学生因为狂热的“信仰”幻灭而精神崩溃。他开枪打伤了一名同学,然后开枪自杀。

电影的真正主角是这个叫蒂姆的学生。蒂姆平时比较懦弱,同学们都喜欢叫他“软脚虾”,在校园里也总是被欺负。组织“浪潮”的出现,让他看到了翻身的希望。他希望加入这个集体,借助集体的力量让自己不再弱小。

于是,他开始变得不再懦弱,开始敢于反抗欺负他的歹徒,甚至开始做出一些别人不敢做的疯狂举动。他似乎在“浪”中找到了存在感,仿佛“浪”是他人生的唯一转折点。他是如此渴望维持这个组织和他的依赖,以至于当“浪潮”宣布结束时,他根本无法接受这个事实,开枪自杀了。

这个结局令人震惊。同时也影射了蒂姆这样一个人群的存在,以及根植于我们每个人身上的人性恶的部分。

然而,更令人震惊的是,这部电影其实是根据一个真实的历史事件改编的:1967年4月,在美国加州的一所高中,老师罗恩·琼斯(Ron Jones)进行了一项实验,让学生们了解法西斯主义。他用五天时间给班上的学生灌输纪律和集体精神。这个实验发生后,引起了混乱和严重的后果。

曾几何时,法西斯给全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战后,德国人总是深刻反省自己,态度诚恳,令全世界为之欣慰。这种警钟长鸣的姿态也令人感动。

这部电影中的历史老师不仅给学生上了一堂生动的课,也给所有观看这部电影的人上了一堂生动的课。法西斯极权统治离我们如此之近。

正如这部电影的评论所说:这个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了。

随波逐流的思考2谁能想象,只需要五天,就能把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和一群散漫的年轻人变成一个极权主义者和一群纳粹?德国电影《浪潮》以一周的“独裁”课为背景,向人们展示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整部电影似乎都是围绕着极权主义展开的,但那是一种什么思想呢?或许极权主义是一种中央集权的形式,所有的决定都受到控制。领导者利用自己的绝对权威,鼓励支持者去做违背道德规律的事情,从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然后变得狂热,践踏法律秩序,最后走向独裁。

起初,所有的学生都是自由叛逆的,他们口头上痛恨纳粹。而赖纳老师用集体意识和“纪律铸就力量,团结铸就力量”让大家执迷不悟,盲从,制造歧视和仇恨,让学生们完全失去了判断力。影片中有这样一个场景:第二天上课,赖纳给大家调整座位,说调整座位的原因是“我想打破普通的小团体。”你们都有好朋友是很重要的。毕竟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团结是伟大的,所以我让一个穷学生坐在一个好学生旁边。”歧视是显而易见的,但他的理由是“团结”。而且,当莫娜质疑这种做法是为了把所有的坏学生都赶出展览的时候,莉娜抓住她的一句话辩解道,“我从来没有提到坏学生,只提到成绩差。“以她和她的同桌为例,两个人的缺点都指出来了,但是借口很光鲜。

还没等大家反应过来,他马上转移话题说:“作为一个群体,我们班会表现得更好,至少比楼下那个无政府主义的班级好!”成功制造了一个假想敌,让所有人都进入了亢奋状态。至于这个假想敌对大家的刺激有多大,从之前的踩场就能看出来。此外,他还承认抄袭。当一个同学问他们是否可以抄袭时,赖纳先生回答可以,理由是这样会取得更好的效果。利用集体意识掩盖歧视,支持欺诈,利用假想敌制造仇恨,一气呵成,几乎不留痕迹。似乎一切颠覆人类价值观的东西,在加上“团结就是力量,集体高于一切”这句话后,都会得到大众的广泛支持——反对就是不服从集体,自私自利。

卡罗尔也参与了关于校服的讨论,但是第二天她没有穿白衬衫去上课,这也可以看作是一种觉醒。促使她觉醒的,可能是女生爱美之心的延伸。这一天,她穿着一件红色的外套去上课。在路上,她男朋友说她自私。在课堂上,她遇到了同学们奇怪的目光和指责,以及老师的冷淡。在其他同学为小组取了偏激的名字后,她仍然试图用温和的名字“Changer”,希望小组保持温和的状态。然而,整个小组开始变得疯狂,显然没有人会回应她的意见。

莫娜的智慧和勇气是我们很难达到的,而卡洛似乎离我们更近,经历了“盲从-觉醒-奋斗”的过程,但大多数人仍然相信“浪潮”可以用集体的力量战胜一切敌人。虽然这是在颠覆国家的法制,但大家不仅没有意识到,还疯了。

当我想反对这样的中心主义时,我一点信心也没有。在我们的社会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普遍的不公,邪恶势力的猖獗,道德的堕落,这难道不是事实吗?而我们不是经常看到这些社会顽疾能被有效治愈的希望吗?我不禁要问:即使是对极权主义非常警惕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土壤中,真的能抵挡它的巨大魅力吗?

我们想要的,是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是我们追求的全部吗?

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渗透着自由主义。独特的欧洲风情和热情的青年逐渐将自由主义推向顶峰。在这里,你可以为所欲为,似乎很容易摆脱束缚。经济因素不再是你奋斗的理由。你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找到自己的路。

然而,更多的人似乎在这样的情况下更加失落。他们似乎在歇斯底里地寻找着什么,直到文格尔先生到来。作为活动周的讲师,文格尔先生一开始是热爱无政府主义的。他声称自己的经历更适合这门课,但由于对手顽固,他不得不教独裁。他们讨论了独裁的基础,独裁的形式,独裁的恢复...随着讨论的深入,文格尔先生发现他可以做出改变,一次独裁的真实体验。

第一周,他们选出一个独裁者,制定课堂纪律,形成所谓的头衔;用一系列集体行为锻炼集体纪律意识;打破原有的小团体,形成更加团结的大团体;他们穿一样的衣服,做一样的问候手势,逐渐开始排斥外来群体;最终,他们积极扩充自己的组织,甚至不惜正面冲突。

当自由主义走向极端时,他们似乎想寻求一种归属,一种集体的荣耀——似乎远大于自己的荣耀。于是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最后的结果是可悲的。回顾整部电影,我们可以看到自由主义和独裁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回到我们今天所追求的自由,我们不得不反思未来的我们会不会是这样。

本文中与狂热的浪潮成员不同的两个女孩,在自由主义下可以说是同一个处境。为什么他们能在狂热的边缘保持冷静?除了剧情需要,现实中真的存在这样的人吗?

我想答案是肯定的。仔细回顾影片,你会发现这两个人一开始也是批判自由主义的。面对父母,卡罗尔一直表示拒绝。她认为父母缺乏父母应有的标准,她希望他们能做出一些改变。起初,她在文格尔老师的课上非常活跃,但后来,由于机缘巧合,她发现自己陷入了泥潭。还有人用道德来压迫她。基于最基本的叛逆精神,她试图揭开这个骗局。

回顾卡洛的经历,我们似乎看到了自由和自我发现的本质区别。作为集体中的领导者,卡罗尔致力于个人价值的实现。她给自己定下规则和限制,但不希望别人干涉她的生活。她明白自己最基本的利益底线,但她也明白除了自由还有更重要的东西,她不想打破自己身上所有的枷锁。

说到底,这又回到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想要的没有任何束缚的自由是我们追求的全部吗?曾几何时,我们最爱的是生命可贵,爱情更贵,我们愿意自由,所以两者皆可抛。我们讨厌强加给我们的义务,以至于我们讨厌强加给我们的责任。在个人主义的狂潮下,我们摆脱了所有的责任,失去了利用责任实现自我价值的途径。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追求。在我们打破枷锁之前,我们总是要奋斗。但是当我们处于一个时间节点的时候,就不应该再受偏见的影响了。对我们来说,自由主义是陷阱还是追求,是偏见还是理想。我们都需要从这部电影中仔细思考。

对潮汐的思考4《潮汐》仅用107分钟就讲述了纳粹形成的故事。是的,这是一部伟大的电影。真实故事来自美国,被德国人拍摄。可想而知,德国自救,“我不想回到那些日子”,这是大多数德国人的心声。

要了解群体意识和独裁,《浪潮》是必修课,会带你看一个中学老师如何在短短五天内,把分散的学生迅速凝聚成疯狂的力量,也看到从控制到失控的全过程,让你连哪里出了问题都找不出来,就像片尾的赖娜老师说的“这是无法纠正的。”

从第一天上课,从赖娜的致辞到文格尔先生,从举手到起立发言,从* * *面对同一个假想敌,从白色的衬衫制服,从浪潮的名称、logo、问候手势,这一切都让这个群体,或者说这股力量,向着高度的一致性和排他性进化。群体的力量凝聚之后,就如同一根筷子和一根筷子的区别,不再脆弱。

我在看这部电影的过程中有几次想哭,但是这些眼泪里包含的情绪却大相径庭。影片前半部分,赖娜指挥学生踏入教室,只是为了唤起楼下的无政府主义者阶级去吃天花板上的灰尘。而当蒂姆被歹徒欺负,两个伙伴站出来帮忙时,这些“浪”,也就是“浪”的早期,是美好的,集体向心力和互助精神令人感动。但在影片的后半部分,当蒂姆开枪自杀,赖娜被警车带走的时候,那种与世隔绝的感觉非常难过。

影片最后,赖娜要结束“浪”的时候,一个学生反对说“浪不是没用的”。的确,尤其是对于有缺陷的人来说,“波”几乎可以弥补所有的缺陷。在这个群体中,每一个热衷于投资的人都在“浪潮”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东西:认同、平等、实力等等。当人陷入“浪潮”时,会产生一种“无所不能”的错觉。以前弱小的个体在群体的力量中凝聚成无所不能的存在。正如影片中所展示的,越来越多的学生被卷入到“浪潮”中,因为失踪的人太多了。影片中执着反对“浪潮”的代表人物卡罗尔,来自一个相对完整的家庭,有着慈爱的父母,给她和弟弟开放式的教育。她很漂亮,成绩也很好。比起别人,她不需要“浪”,但她更需要突出自己。于是卡罗尔对“浪潮”的反叛从一件白衬衫制服开始,因为制服突出了一致性,埋没了个性,这和卡罗尔的不同。

为什么赖娜最后还是杜绝了浪?为什么他说“这是无法纠正的”?在我看来,“浪”,顾名思义,是一种力量,是一股洪流。意味着猛烈的冲击,但也意味着迅速的灭绝。只是一波。从诞生到消亡,从兴起到衰落是其本质规律。当人们沉浸在潮起潮落“无所不能”的幻觉中时,并不知道退潮已经来临。当潮水落下,原本内心的缺失和无力感又会被感受到,从高处落下的巨大落差会更加痛苦和难以承受。《潮》如梦。不想从梦中醒来的蒂姆自杀了。他选择留在梦里,导演梦的赖娜会为此付出代价。

真正的强大和完美只存在于我们的内心,任何依靠外界来抵抗内心的无奈和缺失的方式都不会长久。个体依赖群体如此,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也是如此。

《浪潮之思》5《浪潮》讲述了一场名为《浪潮》的微观极权主义运动,从游戏般的开场,到野火般的迅速蔓延,再到难以形容的狂热,最后在六天内惨淡收场的全过程。《浪潮》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样本,生动地说明了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过程和特点。任何极权主义运动的形成都有其不可或缺的要素,包括意识形态、一个政党(组织)、一套策略等等。

意义的形式是面向类的。如果把潮汕的这些中学生看成一个阶层,那么这个“中学生阶层”往往会感到与家庭疏离,对现实生活感到厌倦,没有精神上的避难所。他们同样的感受,可以称为“中学生的意识形态”。而Venger创造了一种让所有人平等,让生活充满希望的“浪潮意识形态”。当一个人没有或者没有能力发现自己内心真实的自我价值时,他就开始向其他主流或者非主流的人趋同。他需要一种归属感。虽然这种归属感是虚幻的,但只要他觉得自己是一个混在人群中的人,没有被人群抛弃,那么他就满足了。蒂姆无疑是这类人的典型。他生活中缺乏最基本的照顾,经常被欺负。所以他急切地在“浪潮的意识形态”中寻求慰藉。与此同时,许多像他一样的人继续改进这种意识形态。

一个极权主义的政党应该有一个领袖,一个领袖也应该有一群死忠。领袖和他的死忠构成了一个政党的核心和主要力量。从影片的内容来看,“浪潮”已经表现出了一些明显的极权主义政党的特征。如果我们把文格尔先生看作是“浪潮”运动中极权主义政党的领袖,那么蒂姆,或许还有最终把马可拉上台的学生,都可以看作是领袖的死忠。“浪潮”的绝大多数参与者,其实只是被其神秘魅力所吸引的局外人。外围的人就像一堵保护墙,把核心成员和外面正常的世界隔开,让他们觉得自己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完全不一样。他们开始敌视外界,任何不属于自己世界的人都被视为敌人。所以,当我们在片中看到思南半开玩笑地说买的冰淇淋只给浪潮的成员吃的时候,其实与这种组织特性不谋而合。同时,他们也明确树立了一个敌人,那就是楼下学习无政府主义课程的班级。与敌人斗争使这个组织更加团结,更有活力。

当然,一个政党要有自己的美和仪式。通用的符号和统一的仪式使组织内部的成员与外界有明显的区别。这种区分让内部成员感受到强烈的归属感和向心力。

一个政党要成长,必须有一套策略。无论什么策略,这些策略都必须与人的心理相吻合。

社会心理学家斯泰纳(Stayner)曾提出“睡眠者”的概念,指正常情况下处于休眠状态,但有时会被唤醒的残酷潜能。基于此,我们可以判断,文格的课堂上充斥着“沉睡者”,他们的暴力潜能被“浪潮”唤醒,导致他们一步步滑向邪恶的深渊。与家庭的疏离、对现实生活的厌倦、精神避难所的缺失,给了“浪潮意识形态”的入侵可乘之机。标新立异,人人平等,暗合中学生内心需求。终于,他们的暴力潜能被唤醒,浪潮席卷校园,甚至城市。

对潮的思考6我看到了一种世界潮的感觉:“和潮的学生穿一样的衣服,上课坐直,回答问题先举手,说话站起来...这些我们都太熟悉了。我们就这样生活了十几年,但体会没有一部电影给的深刻。”

敲这句话的时候,当这句话被很多人认同的时候,我们就要深刻的理解“潮”的集体主义和中国的教育是不一样的。

莫娜质疑的时候,没人理她;当卡罗尔试图阻止“浪潮”时,所有人甚至她的男朋友都反对她;当马可站起来试图阻止文格尔的演讲时,他被迫走上了舞台。清醒的人是被鄙视和拒绝的,就像龙方的《宽容》的序言一样。在无知的山谷里,所谓的全知老人继承了祖先的法律,惩罚离开山谷的拓荒者。穿上统一的白衬衫和牛仔裤,有统一的问候手势,佩戴统一的“挥手”标志。一切平等。他们说,在“浪”里,谁最漂亮,谁成绩最好,并不重要。我们都是“浪潮”的成员,我们是平等的。他们说我们孤独,缺少家庭的温暖,缺少集体的关心,缺少一个群体的归属感,但是“浪”给了我们。最后,狂热的蒂姆说,“浪”是我的全部生活。那群“白衬衫”沉浸在自己的“浪”世界里,没有人能企图打断他们在这个世界里平等和集体主义带来的快乐。

不平等来自私有财产和国家权力。

历史第四册的单词就这样背过了。但在《浪潮》中,我体会到了这种“不平等”带来的危害。人类是多么向往平等,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掀起一场“浪潮”运动。世界离独裁只有五天了。

但是,当我们扭曲浪潮,机械地讽刺中国教育的时候,我们又做了吗?诚然,中国的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集体意识,抹杀了学生的个性,但我不认为这就是所谓的“独裁”。我们可以发表这样的言论,批判这样的教育,我们在寻求这样的信仰来支撑我们的精神世界,我们在努力挣脱。相反,在《浪潮》中,文格尔先生是学生们的全部信仰。这群人谁也没有意识到,这门课程会变成一场致命的闹剧,所以当“浪潮”运动结束时,狂热分子只能以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看,不一样。

蒋捷在回顾《病梅餐厅的故事》时强调:“你绝对不是‘病梅’。”当时我就哄堂大笑,但是为什么我们不是“病梅”呢?我们的确被修剪过,被束缚过,但我们终将挣脱枷锁。我们缺乏信仰,迷失了目标,但迷茫之后还是会回到正轨。我们在寻找解放的大门,而在“浪潮”中他们在寻找绝对的平等和自己的依靠。

所以看了很多关于Tide的影评,在Tide的解读中提到中国的教育时,大多扭曲了它的本意。

我们确实在寻求平等,也认识到不平等的危害,但这与教育无关。如果一定要攻击中国的教育,我们应该想想美国,那里才是“浪潮”真正发生的地方。他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独裁,而我们只是停留在书本上,只停留在“法西斯主义”等零星知识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