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村的故事赏析
——论贾平凹散文《一个安静的村庄的故事》的艺术魅力
《徐静村的故事》是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早期作品。它描述了陕西省Xi北郊未央区的一个自然村,本名方鑫村。贾平凹租了其中两间,在外面做饭,住在后面,那是他们家当时的“家”。
贾平凹7月迁入居住,1980,2月迁出,1982。他在方鑫村住了一年半。住在方鑫村的大部分人是农民,偶尔也有住在乡下的工人家属和外地来探亲访友工作谋生的人。[1]
出于种种原因,贾平凹把方鑫村改名为徐静村。“静空”不是被动的隐居,而是在思想艺术境界上追求更高层次的成熟。老子说:“要空,要静,同时做好一切,我就看着它恢复。”《荀子揭秘》一文说:“心何以知?它既空旷又安静。”“不患所隐,谓之空。”“不要被梦迷惑,很安静。“老子和荀子讲的都是告诉人们要心胸开阔,要向博纳学习,要对世界上的事物有全方位的把握。这是用来指导艺术创作的,就是要求创作者不要跟风,不要赶风头,要有自己的艺术进步。《文心雕沈龙丝》中说:“陶俊的文学思想,贵在清静,贵在放松五脏,贵在雪中沐浴。“也旨在告诉人们,人生是可以修炼成艺术的,贾平凹认为,只有上帝白白行事,才能不留在事物中;只有心平气和,才能站得高,看得清,胸襟饱满,就像从太空看地球一样。[2]所以面对城市的复杂,贾平凹更渴望回到一种虚拟的寂静。文章开头贾平凹就把这个愿望解释得很清楚了。”现在找热闹的地方容易,找干净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找简朴的地方难,尤其是大城市附近。”[3]从一开始就掺杂着一种哲学的味道,这让文本不再是单纯的文本,而是一种寄托。这是这篇文章的艺术魅力之一。
接下来,贾平凹开始把事情的经过转到徐静村的账户上。表白之后,他重新强调了自己内心的渴望。这时,他向朋友们借了钱。此时,他的观点已经掺杂了他对徐静村的感情,吹嘘这个村子是古老的民歌,是一口有淡水的枯井,是一件出土的文物,如宋代的青瓷,古朴、笨拙、典雅。接着是贾平凹的全村速写,从村庄规模、事物、巷道形状、房屋布局、村民生活习俗等方面,用他独特的句式和词语,完成了对徐静村的介绍。介绍完村民,自然过渡到跟自己有关的事情。他写道,“只有我一个人端着碗出来,却没有蹲着站着吃。事实上,只有我一个人。”“我家里不种花,村里的花也很少。”过渡自然,让贾平凹很容易讲出来,然后又很容易过渡回去,让读者在文章中感受到作者自身的存在和气息。介绍完花,就开始写树。毕竟有点精彩,于是贾平凹开始写巷子里的井。写完这些之后,他写了徐静村的生活,首先写了他自己,然后写了他与村民的互动。文章层次清晰,衔接和脉络起伏都很完美。合理的文章布局和跌宕起伏可以很好地聚焦读者的阅读兴趣。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其中的分量和层次。美学家朱光潜说:“轻与重,犹如一幅画的阴阳光影。一可以避免单调,造成抑扬顿挫;第二,轻重一致,越重效果才能越强。”[4]层次分明,轻重适当,是这篇杂文的另一个艺术魅力。
在《一个宁静村庄的故事》这篇文章中,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就是心灵的宁静。这里说的心安,是抛开静虚之后的宁静。它不是简单的哲学理论,而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者自己的心灵和日常行为。在吃井水时,他说这水“已经吃了半年了,老婆和女儿的头发越黑,肤色越白。我也觉得精神焕发,神清气爽,读书写字都有一种精神和灵性。”[5]这是一种主观的豁达和乐观。种菜的话,自己吃新鲜的,把劣质的喂鸡。这是另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来的自然,不做作。台阶下的蛐蛐声在贾平凹看来并不嘈杂,而是一种取之不尽的快感。“蟋蟀就在台阶下,整夜歌唱,跺着脚,一声不吭。过了一会儿,声音又开始了。我以为如果我有个儿子,我儿子就不用去板球市场花高价买了。”[6]贾平凹把原本应该枯燥的蛐蛐声变成了诗意的描写,真实地再现了现场感,平添了几分文艺味。
村民们谈完一切后,贾平凹独自回家,坐着捻灯,在黑暗中记录了一段。一个小细节暴露了作者的勤奋,向读者展示了贾平凹是耐得住寂寞的。台湾作家余光中曾说:“耐不住寂寞,就当不了作家。”据资料显示,贾平凹在徐静期间创作的优秀短篇小说《早晨的歌》、《山珍夜总会》、《清官》和《月亮小径》获得省级及以上奖项。从65438到0984,贾平凹被评为职业作家。
在徐静村,贾平凹的创作也开始了飞跃,从最初带着稚气光芒的文笔到了思考的目光。我的视野开始扩大,我开始看到生活的光明面,生活的快乐、美丽和爱。带着成年人的复杂和沉思。
说到一篇文章,就不能不谈到一篇文章的语言。贾平凹的散文语言是他独有的。他早年写的这篇杂文,继承了《明月》的清新。贾平凹的语言并不像一个学者型的文化散文作家经过较为理性的分析后作总结性发言,而是以其入木三分、入木三分、精妙绝伦的艺术感受,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感受和艺术感悟。他对语言的选择达到了一种近乎风俗画的审美效果。大量短句的运用,长短句的巧妙搭配,避免了节奏的沉闷单调。散文的韵脚中不仅有一种诗意的节奏,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有文章的和谐美。
贾平凹细细咀嚼着徐静村的魅力,他由此进一步上升,进入空灵美的境界。通过作者意蕴的具体表达,达到赞美世间一切生机的效果。村庄、小巷、村民、槐树、井水、劳动都成了他主要的表现对象。他的个人情感和心理在贾平凹美学中有着无尽的美感,为他的人生探索提供了无尽的疆域。作者笔下的一切也都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它们都与人类世界交织在一起,成为精神的、诗意的生命。他从中得到的还是人生感悟,一个无限的世界。
贾平凹试图把握中国古典艺术的精髓,即观念、意境、意蕴等主观特征,或心灵对形式的依附、心灵对形式的依赖,以及西方现代主义强调精神表现、发掘人的潜在精神世界的倾向,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重点。在贾平凹的散文中,主体意识得到了延伸。他散文的本源往往与人生的不可知论交织在一起,他有意识地追求一种“悟”、“空”、“静”的境界。
从散文《徐静村的故事》开始。不难看出,贾平凹散文创作最重要的意义在于他有意识地追求突破固有模式,努力创新。他的创作不仅仅是基于一种特定的技法和技巧,更是基于文化背景,有意识地发现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相似之处,努力实现中国古典艺术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横向融合。他说:“努力在中国古典艺术中寻找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相似的方式。艺术与世界是相通的,区别只是民族气质决定的不同表现。从他们的相似点和相似点进行比较和探索,可能是表达当今中国人生活和情感的最好方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所传达的情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文以载道”。作家通过文字表达自己的感情,但作者必须能够“由内而外”,体验和照顾自己的感情,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我温暖地尝过那种滋味,也悄悄记住了。在沉默中回味之后,我的情绪被我的思想融化,我从思想中把自己附着在具体的意象上,这也产生了我所传达的语言。艺术的功能就在于这个过程。[7]贾平凹在里面不动声色地传达着他的思想,那就是他对生命的热爱和赞美,对世界哲学的表达。但它不摆架子,不用学术词汇,让人在讲解的文字中感受到,也生出敬佩之心。
注意事项:
[1]孙健熙《贾平凹前传》,花城出版社,2001,第149页。
[2]孙健熙《贾平凹前传》,花城出版社,2001,第150页。
[3][5][6]贾平凹卷,世界级中国散文,广州出版社,1996,参见《徐静村的故事》。
[4]朱光潜《文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参见《选编》。
[7]朱光潜《论文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参见《爱情与词》。
其他参考资料:
[1]人民文学,7月1999。
[2]《名著欣赏》2003年9月,朱志刚——《节奏与选词》。
[3]《余光中的左手掌纹》,江西文艺出版社,200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