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见深是天子,你为什么只宠比他大17岁的奶妈?

明宪宗朱见深(1447 65438+2月9日—65438+9月9日0487),初名朱坚?f,汉族。明朝第八任皇帝,的长子,明英宗,和他的母亲,孝皇后周。1464到1487在位。朱见深原本是一位王子,但他的父亲朱祁镇在内战后被瓦拉俘虏,他的叔叔朱祁钰是皇帝。在景泰三年(1452),认识了朱?f废为释王,朱见机代为太子。景泰八年(1457),英宗因夺门之变复辟,被立为太子。

宪宗天顺八年(1464)登基。早年为于谦平平反,体谅民情,励精图治。在位末期,他纵情于后宫,与比他大17岁的宫女万贵妃纵情享乐,宠信知望、梁芳等宦官,甚至唯唯诺诺当权,西厂横行,破败不堪。成化二十三年(1487),万贵妃去世。八月,宪宗因悲痛而死,享年41。葬于北京昌平明陵。

从上面的介绍可以看出,万贵妃在明宪宗眼中是至高无上的,无人能与之相比。是什么让明宪宗爱上了比他大17岁的万贵妃?按说,在中国古代社会,封建帝王美女三千,妃子无数,是很正常的事。作为后宫中的女人,从众多美女中脱颖而出,得到皇帝的宠爱,并不容易,但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得到皇帝几十年的宠爱,更是难上加难。然而,万贵妃做到了。这个生活在明英宗、宪宗时期的神秘女子,给后来的研究者留下了无数的问号。她既没有惊艳的美貌,也没有显赫的家世,更没有十几岁的年纪。她究竟为什么享受了20年的宠爱?

先说她的基本情况。万贵妃(公元1430-1487),小名真儿,原籍青州诸城(今山东宜都县),父亲万贵是县官,因犯法被发配边疆。万贞儿四岁时被选入孙泰的后宫,充当奴隶。两岁时,明宪宗被孙皇后封为太子。与此同时,19岁的万贞儿成了他的贴身女仆。公元1465年,英宗驾崩,朱见深继位,成为明朝第八位皇帝。第二年,万贞儿为宪宗生了一个儿子,宪宗喜出望外,封万贞儿为贵妃。遗憾的是,不到一月,王子就去世了,此后万贞儿就没有了孩子。

然而,朱见深却用一生去爱和包容这个比自己大17岁的女人,直到万贞儿去世。明代学者沈德福在《万叶莉火篇》中对万贵妃的宠爱感慨地说:“自古以来,嫔妃是最新的恩人,而最专最久的人却不是这样的。”此外,据史书记载,年仅18岁的宪宗,离开了年轻貌美、才华横溢的吴皇后,每晚都在万贞儿居住的宁振宫就寝,足以说明万贞儿在宪宗心中的地位。据清代张等人编纂的《明史》记载,在失去一个孩子后,开始谋杀其他怀孕的妃子或已经生下的太子,但宪宗对这个女人不知所措,非但没有惩罚她,反而一次次屈服。

明宪宗与万贵妃的“妯娌之恋”如此热烈而持久,这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不能说是特例。究其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朱见深有强烈的恋母情结。

根据官方记录,朱见深从两岁开始就和万贞儿在一起。英宗土木堡之变后被困瓦拉,朱见深的叔父趁机抢夺皇位,免去了他的太子之位。从此,他跟随万贞儿生活在后宫,直到英宗东山再起。在一生中最黑暗、最困难的日子里,万始终站在的身边,从不放弃。由于古代主人和女仆的特殊关系,万贞儿在朱见深心中有着母亲、姐姐和情人的朦胧地位。这也是宪宗一生钟情于宛氏的最大原因。毕竟人在落魄的时候,最需要温暖和关怀。此外,朱见深有口吃,性格内向,万贞儿总是照顾他们。明宪宗童年的这种境遇,一定会增加他对万贵妃的爱。

第二,万贞儿有长远的眼光,明白明宪宗喜欢什么。

虽然万贵妃不再年轻,看起来不起眼,但他深谙男人的心理和官场规则。因为万贞儿从小就陪伴和照顾明宪宗,对朱见深的性格特点和原则,甚至是他的性格弱点都了如指掌,所以很容易玩弄他,利用他,达到他“好宠”的目的;再加上她在后宫多年,潜移默化的了解政治规则,抓控一个比她小17岁的皇帝,能力和手段都是绰绰有余的。

比如《明史》中记载“皇帝每次吉祥,公主必领”,意思是宪宗每次出行,万贵妃总是盛装随行,或骑马为领,或持剑侍立左右。这种做法,与柳工代代的软绵绵的姿态和孱弱的状态相比,自然给了朱见深一种新鲜感和安全感。再比如,万贞儿知道朱见深是太子,将来要当皇帝,所以无论是心理上的安慰还是生理上的满足,他都能想尽办法让明宪宗爱不释手。平心而论,这些做法对男人来说是不可抗拒的诱惑,也是男人宠爱他们的法宝。

据报道,万贞儿有一个高超的御术室。在明末清初查继祚的《罪证实录》中,万贞儿被描述为“英俊而响亮,像个男人”。可见绝非美女中的翘楚,连宪宗的母亲周皇后也是百思不得其解,问儿子:“他到底有多漂亮,欠了多少钱?”宪宗答:“我有疝气,但妾不沾。”这已经很明显了。虽然万贞儿不是美女,但她有美女不可替代的好处。但这种观点多见于小说《野史》,其真实性不敢恭维。只是后来很多小说都根据这一点把万贵妃塑造成了一个风骚好色的女人。因为没看过正史,所以没法研究。只能算是一个说法,不用我多说。

第三,万贞儿会尽力争取宪宗。

《明史》记载:“先是宪宗住东宫,万贵妃已是好宠。站好之后,挑,贴。帝大怒,下诏曰:‘先帝为我求贤夫人,已决另宫养王。太监牛玉玺选择在皇太后之前退位吴家。仪式结束后,我看到行为轻浮,礼貌率略,德行不到位。因为事实,我不知道谁不是预先建立的。如果非要用的话,请太后废除武的别宫。”“据说万贞儿被宠坏后,妒火中烧的吴皇后以其优越的地位和过人的自信指责万贞儿的过错,并用自己的杖打了万贞儿,这在宪宗引起了极大的愤怒。盛怒之下,宪宗给“废皇后”写了一封信,将吴皇后打入冷宫。《明史》是这样评价这件事的:“宪宗十六岁登基,妃子三十五岁。她机警,善于迎皇遗愿,所以废黜了武皇后。”这种“欢迎”和“贪婪”,说明万贞儿有很深的打算:她利用宪宗的宠爱,说吴皇后的坏话,提出废立后,宪宗又气又痛,但实际上还是照着他的话做了。皇后建立后,自然从中吸取了教训,对万的态度更加友好,不理会万的欺凌。皇后的英明态度和皇帝对万的宠爱,一度使万成为成化朝后宫的真正主人。

《明史》还记载,万贵妃“母子珍贵”的梦想破灭后,为了达到“好宠”的目的,开始千方百计迫害未出世的太子,贿赂宦官给怀孕的妃子灌药,结果“饮药受伤的人不计其数”。好在一个长得和万贞儿有点像的宫女纪春红怀孕后,太监张敏哀叹宪宗无子,动了恻隐之心,私自将堕胎药用量减半,却把孩子救活了,这叫孝顺。《明史》是这样记载的:“孝生不可能,或者说是在药所。”从这件事来看,万贵妃真是算计得太多了。她知道宪宗会知道,她也知道宪宗不会对她怎么样,所以把她当做宪宗最需要的女人来依靠,敢肆无忌惮。

第四,“妯娌之恋”自古以来就有社会认可的基础。

在中国历史上,汉代的平阳公主和卫青,三国的曹植和赵文皇后,三国的曹丕和赵文皇后,东晋的王献之和Xi道貌岸然,都是“姐弟恋”的先例。所以,在明代,“姐弟恋”现象并不新鲜。更何况,在万贞儿心里,她能接受“弟媳恋”,因为她是山东人,这种婚姻模式在当地是受欢迎和看好的。在作者老一辈的亲戚中,有很多人是“嫂子”,很幸福。事实上,即使在今天,“姐弟恋”在很多领域仍然在部分人群中受到尊重和热情,可见其存在是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的。

有人评价明宪宗是历史上少有的尽心尽职的皇帝之一。可怜的宪宗把真情奉献给了这个比他大17岁的女人,而这个女人却把这份真情当成了自己爬上权位追求荣华富贵的梯子,差点把宪宗玩得没有后代。对此我深有同感,非常支持。毕竟,万贵妃后来的所作所为确实有点疯狂和悲剧。

我赞同这样的观点,在爱情面前,没有成熟和幼稚,不分年龄。爱情和咳嗽是世界上唯一无法掩饰的东西。“妯娌之恋”同样神圣。虽然标新立异,违背常理,但也很美,因为这是无法掩饰的自然而难忘的爱。只是这样的美,不应该掺杂感情之外的任何东西,不应该被名利迷惑和迷失。

在我自己编纂的明代正史中,对万贵妃的批评确实不少,但即便如此,用现代的话来说,那些攻击她的东西真的不是原则问题。最后,万贵妃被变成了一个十恶不赦的坏女人,这是由清人编撰的《明史》完成的。有人说二十四史不同于其他野史,属于正史。撰写学术文章中的引语可以作为支持自己观点的有力证据。其实,如果用“摸清地方”的方法去考证二十四史,就会发现他们手抄、道听途说、颠倒黑白的情况并不少见。不幸的是,万贞儿成了中国这种历史研究传统的牺牲品。

内容来自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