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小说最大的特点就是打破了介绍人物、安排情节、评论人物心理活动的方式,而是直接表现人物各种意识流动的过程。

“意识流”一词最早出现在有关心理学的著作中,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提出。在1884发表的《论内省心理学忽视的几个问题》一文中,他认为人的思维活动是一种不可分割的、不可间断的“流水”。他说:“意识不是一个个碎片的连接,而是一个不断的流动。”用“河流”或“流水”的比喻来表达它是最自然不过的了。在这之后,当我们再谈到它的时候,姑且称之为意识流,意识流或者主观生活流。”后来,他在《心理学原理》第九章(1890)中进行了详细阐述。

詹姆斯的理论在20世纪初被一些小说家运用到文学创作中,从而形成了意识流文学。英国女作家多萝西·理查森于1915出版的小说《尖屋顶》是这类文学的原创佳作。到了四十年代,意识流小说达到了高潮。代表作家有英国的詹姆斯·乔伊斯,美国的弗吉尼亚·伍尔夫和威廉·福克纳。最著名的意识流小说有《尤利西斯》(乔伊斯)、《狂怒》(福克纳)、《海浪》(伍尔夫)和《乞力马扎罗的雪》(海明威)等。

意识流作家努力探索和创造自己的文学理论和艺术手段。他们认为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初的批判现实主义有明显的局限性,即不重视人物的心理描写,只重视人物性格和环境的描写,而且这种性格只表现为理性活动。所以后进生多,成功者少。他们深信,只有人的精神和意识才是生命的“真实”,而在意识中,主要受潜意识支配,潜意识是最真实的心理,尤其是“性”,是别人心理的动力。因为性与社会环境相冲突,受到外力或自我的约束,所以产生了人和各种思想感情。显然,这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和改编,也是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曲解。鉴于以上认识,作家着力表现人的意识活动和内心的奥秘。

在表达方式上,意识流作家多采用内心独白和颠倒时间顺序的方法;象征性的艺术结构,自由联想(包括事实与梦境的交织,现实与回归B,来回流淌);衔接技巧如蒙太奇、语言形式的离奇实验和标点符号的摒弃等。由于意识流小说家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他们的小说已经到了荒诞的地步,最终走向衰落,被其他艺术流派所取代。

然而,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意识流”仍有其可取之处。意识流小说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进行立体叙事,在有限的空间和较短的时间内反映人物思想活动的全过程,因而具有极大的集中力和凝聚力。比如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集中描写了三个主要人物在都柏林一天的经历和感受;羊毛太太写的《律界英豪夫人》,只写女权主义者在伦敦街头和家中12小时内的所见所闻;奥茨不到一万字的短篇小说《过关》,只描述了女主角蕾妮从加拿大进入美国边境的瞬间。这些伤口截取了人生的一个横截面,努力向深度方向发展,将人物复杂的内心活动辐射、流淌得淋漓尽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场景之中,情绪起伏,思绪万千。在刻画人物心理活动方面,意识流小说进行了深入的探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20世纪20年代以来,欧美小说受到意识流的影响。

意识流小说作为当代欧美的一种文学思潮,已经日渐式微,目前还没有出现意识流小说这种独立的文学体裁;但作为一种艺术手法,“意识流”依然存在。因为它有自己符合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的一面,如果能合理利用,有助于刻画和深化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