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形象

刘备,又名刘皇叔,被吕布称为“大耳贼”。他身长七尺五寸,两耳垂两肩,双手过膝,眼能照耳,面如冠玉,唇上涂脂。要诚实,要和英雄交朋友。书中第一次“宴桃园豪杰,斩黄巾豪杰为首功”,刘、关、张三人描写的“桃园三结义”,成为千古美谈。

“仁善”是他的主要人格特征,他有“报国安邦”之志,关心人民,绝不允许部下扰民。当杨撤退时,成千上万的人跟着他过河。虽然情况紧急,但他始终没有先抛弃人民,赢得了人民的爱戴。

他懂得善用人,信任读书人,永远信任读书人。在长坂坡,方木和张飞都说赵云投了曹操,刘备却毫不怀疑地说:“子龙受过我的苦,心如铁石,不因富贵而动摇。”

至于诸葛亮,从拜访草堂到在白帝城信任他,我一直爱他,信任他。感同身受是关羽的另一大特点。关羽被东吴杀死后,刘和张丹溪痛哭流涕,誓要报仇。就连诸葛亮、赵云等心腹大臣也无力劝阻,导致吴国战败。

扩展数据:

刘备与曹操之比较:

《三国演义》以蜀柳集团为全书中心,以刘舒、曹魏为情节发展主线,肯定了刘备“报国安邦”的政治理想,歌颂了他宽仁爱民的政治品质,赞扬了他贤能下士、知人善任的政治风范。

相反,对于曹操,作者重点批判了他“教我负于天下,不教天下负于我”的极端利己主义,揭露了他的狡猾、嫉妒和独断。这种“扶刘轻曹”的倾向,寄托了历史上对汉政权的依恋,民族压迫下对宋元明君的期待和对暴君的痛恨,具有进步意义。在小说中,作者并没有完全否定曹操,而是时而突出其过人的胆略和智谋;对他的谴责主要是一种道德批判。

《三国演义》中重要的历史地点与史实相符,但在细节上多有虚构,从而形成了“七分真三分假”的小说面貌。正是“实”与“虚”的有机结合,使得《三国演义》既保持了历史的基本真实,又使情节丰富,人物塑造极其生动。

百度百科-刘备(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