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儒林外史》对古代小说艺术的贡献

自《汉书》以来,很多正史书都有“士”,就是写“士”(知识分子)的“正史”。吴以小说的形式描写《儒林外史》,故将其命名为《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现实主义讽刺小说,以其高超的讽刺艺术而著称,《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思想家气质的文化小说,也是一部具有高雅品位的艺术作品。它具有不同于传统通俗小说的表现特征,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艺术的大发展。

《儒林外史》的故事情节虽然没有主干,但以写《儒林外史》为中心,触及了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小说批判了八股借土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了封建末世在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讽刺了因贪图名利而导致的极端虚伪和社会陋习。

《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为古代小说艺术做出了许多杰出的贡献,其讽刺艺术更是达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顶峰。《儒林外史》的艺术成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传说到现实——小说更贴近现实生活;二、从故事到人格——小说艺术发展到了更高的高峰;三、从类型化到个性化——小说中的人物更贴近人的真实面貌;四、从评论法到叙事法——小说的形象更贴近读者;第五,从积累到原创——小说创作主体性的空前强化;第六,“云虽长,颇似短制”的结构模式——连贯的书中没有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七、讽刺艺术成就突出..在这里,我们来谈谈讽刺艺术,这是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小说。

中国的讽刺文学历史悠久。从先秦诸子寓言开始,中国古代文学主要局限于封建皇权的政治寓言。白话小说中的西游记讽刺,多是调侃;明末清初一些关于世界的小说中的讽刺,如《金瓶梅》、《醒世传奇》,只是一种附带手法。《西游记》等鬼神小说中的讽刺上升为主导文体,但主要是笑和骂,是喜剧的讽刺。明代的《故事会》中有讽刺科举的短篇小说,清初的《聊斋志异》中也有,尤其是《聊斋志异》中,不乏成功的讽刺作品。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吴以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人生阅历和鲜明的爱恨情仇写出了《儒林外史》。“所以部里有讽刺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

《儒林外史》像一面魔镜,以科举制度为中心,讽刺和揭露了种种社会黑暗现象和本质。这是任何其他文学作品都无法替代的。小说还讽刺了一大批所谓的达官贵人、名流绅士,暴露了他们肮脏丑陋的灵魂。《儒林外史》对讽刺艺术的最大贡献是从《儒林外史》丑陋的喜剧表面挖掘出其内在的悲剧意蕴。以金范为例,中国传入前后的悲喜剧,揭示了八股制度是如何摧毁文人的心灵,导致其人格堕落的。作者在荒诞中注入了苦涩,在荒诞中注入了悲伤和痛苦。

《儒林外史》中的反讽最显著的特点是它来源于现实生活,它经常描述《儒林外史》中的普通生活,这种生活以三两种方式发生过。没有太多精彩的冲突和悬念,却表现出非常强烈的讽刺意味。鲁迅说:“讽刺的生活是真实的,非现实主义的决不能称为讽刺。”《儒林外史》中的讽刺艺术体现了这种精神。小说中的许多人物都有原型,如以冯淬为原型的,以樊南仲为原型的迟衡山,以成眠庄为原型的庄。很多人情也是当时社会常见的。作者抓住这些材料,进行典型概括,不做主观解释,让读者从客观事物本身得到启发。它所写的是众所周知的和常见的。平时对任何人来说都不奇怪,自然也就没人注意到。但是,事情在小说描述的情况下,是不合理的,是可笑的,是可鄙的,甚至是可恨的。正是因为大家都习惯了,所以虽然是在公共场合,也没人觉得奇怪;现在突然用特别的方式写出来,很感人,很讽刺。比如马二先生游西湖,西湖的美景引不起他的兴趣,但饭店里挂着的香喷喷的羊肉,盘子里的烫蹄子、海参、烂鸭、鲜鱼,却让他羡慕地咽下了口水。仁宗皇帝的御书让他立刻磕头。看到逛西湖的女客人,他低着头不敢抬头。在书店看到我选的八股文,就问它的销量。在这些看似漫不经心、平淡无奇,几乎像流水账一样的描述中,把马二先生的思想迂腐、精神空虚表现得相当淋漓尽致。

当然,艺术的真实也需要适度合理的夸张,从而突出一些社会现象的荒诞,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如金舟的碰撞委员会;范进忠疯了;范牧欢喜而死;严建生不肯死,因为他死前点了两根灯芯草。严的《病》和《船夫的烦恼》都是这样的佳作,它们都因合理的夸张而达到了强烈的讽刺艺术效果,从而更真实地揭露了问题的本质,起到了深刻的批判作用。

作者的讽刺方式和程度也因对象不同而异。如严厉揭露和鞭挞唐知府、颜氏兄弟等贪官劣绅;对善良迂腐的马二先生的同情与讽刺;对于鼓励女儿殉道,但在女儿死后又忍不住哭泣的王玉辉来说,她通过对女儿矛盾心理及其变化的真实细致的描写,既表现了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又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礼教。讽刺程度的把握还表现在随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而变化。一开始,作者对和匡也是冷嘲热讽,但主要是对他们的处境表示同情。随着科举的发展,这两个人变得虚伪圆滑,对他们的描写变成了辛辣的讽刺。作者不仅在作品中展示了人物道德品质的原因,更致力于引导读者思考那些人物变化的原因。因此,社会制度和环境的弊端更加突出,通过那些人物提出的社会批判就具有特别深刻的意义。

《儒林外史》经常用“含泪而笑”的讽刺手法来写快乐和悲伤。在这种主导倾向下,作者充分发挥了讽刺艺术的天才。小说中主要的讽刺手法有:

一是通过对比和对比塑造人物,表现人物前后矛盾的行为,强化了反讽效果。《儒林外史》把士人描写为主要对象。它以对待名利的态度和文学作品的起源为中心,构建了一个中心对称的基本结构框架。正负图形在对称的两侧分开,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方面,有些无知的学究相信八股和伦理道德,如金舟、金范、马耳先生和王玉辉。无聊的人模狗样、不要脸的名人,如湖州莺莺湖的高适、杭州西湖的斗方诗人、南京莫愁湖的“梨园榜上名人”;以权谋私、虚伪狡诈的无耻官绅,如南昌知府王惠、、高要县令张敬斋、乡绅、颜。对于这些人,作者毫不掩饰自己的仇恨,毫不留情地揭露和讽刺了他们身上所体现的精神和道德。

另一方面,与上述三种人形成对比的有三种人:一是圣贤,如于博士、庄绍光、池衡山;一是奇人,如杜的形象带有离经叛道的色彩,又如“奇”女沈琼枝、“市井四奇人”等;一是下层民众,如经营小香蜡店的牛、经营小米店的布,演员包、倪双峰等,都表现出了人情的温柔之美,包括对淳朴悠远的生活情趣和憨厚的品德的向往和追求。

二是通过线描手法和精彩的细节描写,细致刻画人物的动作,增强了讽刺的魅力。比如第六回,阎老板“乡试归来,见两套衣服,二百两银子,满心欢喜”,并描述了两套衣服,二百两银子的心理细节,因为这就是阎老板此时所要的全部。既然他踌躇满志,还能要求什么呢?而如果此时严老板已经决定白占二奶奶的财产,不仅世界上没有这种事,而且也没有这种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说明讽刺的对象也应该是一个有问题的正常人。再比如严建生临死前从未忘记多点一盏灯,这是小说中最精彩的细节之一。它讽刺了严建生小气的性格和复杂的心理,也成为小说史上经典的细节描写。

第三,借用人物自身言行的矛盾,把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突出其不合理性,是《儒林外史》中经常使用的讽刺手法。比如严在吹嘘“为了老实,从来不知道占村里人的便宜”的时候,页面来了,说“早上关的猪,人来要了,家里吵。”还有一个例子,范进忠让他搭车之前,胡涂胡骂他“尖嘴猴腮”,把他骂得像条狗。说他是排名中游后的“天上的星星”,张口“贤惠的丈夫”,闭口“老爷”,把这个市侩小人的丑恶嘴脸画得惟妙惟肖。作者冷静客观,不动声色地描写人物的言行,揭露人物本身,加强讽刺力量。

另外,我想提一下学者的结构。《儒林外史》是一部小说,但实际上并没有贯穿全书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上一部里的主角往往在下一部里退居二线甚至消失。这种情节组织方式虽然有利于更自由地安排各种人物和故事,从而达到更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的目的,但作品的结构也是松散的。晚清大量的谴责小说都受到它的影响,采用了同样的结构。

在《儒林外史》中,其讽刺艺术可以说已经上升到了讽刺美学的境界:滑稽美与崇高美的融合。和那些把讽刺当成简单搞笑的玩笑,变得肤浅庸俗的作品有本质区别。总之,《儒林外史》为古代小说艺术做出了巨大贡献,奠定了古典讽刺小说的基础。后来晚清谴责小说所使用的讽刺手法,如外貌上的官场,明显是模仿的,明显沿袭了吴的许多艺术手法和结构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