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释:微时代

也就是说,在以微博为媒体代表,以短小精悍为文化传播特点的时代,微时代的信息传播速度会更快,内容会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人们突然发现,原来信息的传播,甚至情感的交流,只需要100多个字就可以实现。对于接受者来说,消化信息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但是信息的内容和数量是极其丰富的,这就要求信息生产者提供的内容具有高粘度和巨大的冲击力,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提高其阅读兴趣。

流动传播

3G技术的发展解决了信息接收终端的移动性问题。3G网络和相关技术已经集成到手机应用中。随着电子纸技术的发展,电子纸也将与3G技术相结合,增加上网功能。电子纸的重量甚至可以忽略不计,可折叠的性能可以让观众直接把电子纸放进口袋。未来的信息接收终端将不仅限于手机或电子纸,尤其是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建设,各种商品将被赋予智能和通信功能,人类信息接收终端的种类将不断增加。这些小巧便捷的信息接收终端可以极大地拓展人类交流活动的范围,进一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迷你的传播

在“微时代”,各种移动、便携终端将会普及,体积将会大大缩小,屏幕等信息显示盒的面积也将缩小。笔记本电脑的平均显示屏是13英寸,而手机的平均尺寸是100 mm× 40 mm× 20 mm,在这种情况下,原来的通讯内容已经过时,mini的通讯内容会受到青睐。

而且信息接收或发送设备的大小,一定程度上会重塑受众的时空观。移动终端让人类的交流更加移动,也让人们的交流时间划分更加琐碎。人们会选择枯燥、分散的时间来传播或接收信息。时间的琐碎决定了人们不可能有大量的时间去接受大型的电影、电视剧、漫画或者小说。不仅如此,移动信息终端也在无形中改变着人们的传播活动心态。人们更喜欢“快餐式”的文化消费内容,没有耐心和精力去接受冗长而沉重的内容。

瞬态传播

微时代带来了信息传递的高效率,传播活动具有即时性的特点。信息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内容更有冲击力和震撼力。对于传播者来说,少量的信息提高了传播的速度,加快了信息内容的更新,可以通过手机等便携式通讯设备在短时间内发布信息。和微博一样,只允许用户发布140字符以内的信息,但是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等渠道发布,所以微博的内容更新非常快。对于接收者来说,接收和消化信息的时间非常有限,但信息的内容和数量却极其丰富。这就需要信息生产者提供粘度高、冲击力大的内容,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提高其阅读兴趣。

扁平通信

数字技术使发送者和接收者的位置互换、重叠,逐渐模糊;传播活动逐渐“去中心化”,甚至“无限中心化”。在Web2.0的技术平台上,信息交流互动的每一个节点都可能是一个传输或接收的中心。传播活动不再是自上而下的单向传播,而是呈现出信息传播的网络结构和双向结构。

微时代,传播的扁平化趋势更加明显:每一个手持移动终端的个体都是一个传播节点。与以前相比,人们的交流活动更加便捷、高效、平民化。微时代让每个人在对话中实现决策参与,成为传播活动的主体,让传播的长尾效应更加明显。

理性面对微时代,危险与机遇并存[3]

通过便捷高效的扁平化交流,人们可以收集或提供信息,表达意见或建议。然而,当信息高度聚合时,微时代的传播活动也面临着以下不利因素:

首先,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差距会明显拉大。信息移动终端的持有和上网条件的不平等,会影响信息知情权和参与交流权的享有或行使,使一部分人在很大程度上被排除在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过程之外。而且这种差距会随着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而逐渐扩大,人们在信息传播上的不平等会加剧。

第二,小群体的微传播会带来“信息茧房”效应。众多的网站、微博和社交网络服务点(SNS)无处不在,这很容易导致网民内部分裂成大量的小群体。人们只选择与自己理念相近或相似的群体,形成小的“信息茧房”和回声房,人们在其中只听自己选择的,享受自己的信息,容易产生极端错误、过度自信和不合理的极端主义。

第三,传播的扁平化会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弊端。信息技术使人们能够在对话中参与决策。原来占主导地位的信息已经不存在了,但是来自不同通信节点的“通信中心”可以不断地发送信息。同时,个人的好奇心、表达欲和志愿者精神成为提供和交流信息的动力,必然带来信息垃圾和信息过剩的弊端。在微时代,受众排除不必要甚至有害的信息将比自由选择信息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