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很多人花很多时间看无意义的网络小说。他们为什么不想读名著?
文学教育关系到每个人的良知和灵魂,是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新世纪以来,教育生态越来越不乐观。曾经有一篇以印度工程师名义的文章《为不读书的中国人担忧》,火遍网络。虽然无法判断消息来源是否真实,但中国人对当前阅读状况的担忧是真实的。
钱理群、温儒敏、、孙瑜等文学教育专家多年来一直摇旗呐喊文学教育的重要性,并撰文批评陈文学教育的弊端。在各种高校文学教育研讨会上,一线老师都有抱怨学生不学习或者学习很少。虽然他们已经尽力了,但效果并不理想。
前几天看到一个中文专业的学生在古代文学期末作业中写道:“完成这个作业之前,我都不知道普救寺背后还有这么美好的故事”,让人瞬间泪流满面,由此可见文学教育的不良生态。事实上,文学教育不仅仅是一门审美学科,还关系到独立人格的形成、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和民族精神的塑造。不读书的个人是可悲的,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未来的。
本期邀请的对话嘉宾是我省作协首批签约评论家。他们是大学老师、编辑、银行高管和行政人员。希望大家能从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文学体验出发,就文学教育和文学接受生态的相关问题畅所欲言,为我们的文学教育做出良好的贡献。
至于文学性,没有评价和塑造的能力,但可贵的是这些作品平实,容易适应小学生的接受。初中的时候港台文学大举进入大陆,所以金庸的古龙,琼瑶的亦舒,等等,基本都读过。虽然花了很多时间,但却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甚至是对人的个性的一次启蒙。
高中和大学阶段,80年代末90年代初,西方文学和理论著作大量传入中国,阅读了大量文学经典和实验现代派作品,由此开始了对文学性的真正理解。在这篇综述中,基于文学教育的视角,有两点是完全空白的。第一个空白点是学校文学教育的长期缺失。文学阅读完全是在自发的、偶然的状态下进行的。文学阅读和中小学语文教育是两张皮,甚至是两个话语体系。
第二个空白点是儿童文学的完全缺席。小学之前没有自觉的文学阅读指导,缺乏适合孩子的文学读物。我常常想,还好大学阶段选了中文系,文学阅读的眼界彻底打开了。如果没有这样的重大选择,文学真的会存在于70后的成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