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那些事

在一些地方,上坟时间是有讲究的。

天还未亮的清晨和太阳落山后的傍晚,都不是上坟的最佳时间。

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农村的一些风俗传统,殊不知讲究的背后也有科学的意义。

如同杜牧诗中所写“清明时节雨纷纷”,天气因素也是不可或缺的。

清晨和太阳落山后忌讳上坟的原因

清明时节是中国传统的上坟祭祖时间,正值冬春季节交替,雨水连绵。

在农村很多墓地建在深山老林之中,道路泥泞且山路陡峭,尤其是清晨时段露水较多,道路湿滑不易走。

而到了傍晚时分,太阳落山后不仅看不清道路,并且容易迷路。

因此不建议这个时间上坟。

另外,还有一些封建迷信的说法。

清晨和傍晚属于阴气较重,这个时间段上坟会沾染不祥之物,威胁人的生命健康和运势。

在科学发展观贯彻发展的当今社会,许多迷信的说法不攻自破。

但客观存在的自然原因是无法避免和忽视的,所以农村人经常在太阳出来后去祭祀。

传统风俗形成的天时地利与人和

农村很多风俗的形成,源自于思想观念的限制和当时所处的社会条件下。

例如古代山路陡峭,交通工具有限,更没有手电筒、路灯等照明设备。

一方面去山里祭祀,需要早上起床后步行或乘坐牛、马车到达。

另一方面,古代只有煤油灯作为照明,无法照亮并且已熄灭。

综上所述,无论是自然因素还是客观社会条件,都阻碍了人们过早或过晚去祭祀。

而且清晨和晚上湿气较重,想要焚烧物品祭祀也不是一件易事。

同时在看不清的状况下,容易失手造成森林火灾。

不仅导致人员伤害,对于基础设施不发达的当时社会,更是无妄之灾。

农村的谚语和经验,都是劳动人民用亲身经历总结出来的。

虽然一些随着时代的发展已经“过时”了,但也有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需要我们琢磨领悟。

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盲目吸收接纳,新一代年轻人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和思维看待。

农村的传统也需要与时俱进

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

当今社会的基础设施等客观条件相比于过去,日新月异。

同时许多村集体和社区都会建立公墓,方便村民祭祀。

既不需要走泥泞的山路,也减少森林火灾和人员伤亡事件的发生。

既方便了广大村民群众,也保护了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与此同时,很多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工作,或者在村外上班。

祭祀的时间也只能选择在清晨或者下午,因此农村的老旧观念也需要与时俱进、更新换代。

既不能不听老人言,也不能盲目听信老人言,年轻人也要有自己的思想判断。

选择合适的时间,去上坟祭拜祖先。

当然除了一天的时间段有讲究外,上坟祭祀的时间在古代和过去也是有着相应的时节和习俗的。

但对于当今社会祭祀的形式更是多种多样,有专门帮忙祭祀的社会团体,代替家人扫墓祭拜。

年轻人也会用鲜花代替冥币等,摆放于灵前,既美观安全,也表达着思念。

上坟的讲究万变不离其宗

上坟祭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对逝去亲人的缅怀和祭奠。

既有苏轼“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惆怅思念,也有令狐楚的“寂寂焚香在仙观”的寂寞凄凉。

这些无不表达着对逝者的思念,不管是何种形式,只要心存敬畏之心,做事有礼有节,都无可厚非。

在疫情肆虐的当下,各地都出台了相应的祭祀上坟的规定。

一是要错开高峰期和人员流动较多的时间段,二来减少每日的祭祀人流量。

这就造成很多人不能选择自己想去的时间段,在大环境和政策的指挥下,我们需要做的就是配合行动,做对社会和国家有益的事情。

总结:上坟时间不分早晚,有心则诚。

祭祀形式没有标准,思念无法估量。

时代在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社会发展和客观条件更是日新月异。

农村老辈儿的叮嘱有一定的道理,但不一定符合当下。

年轻人要有自己的判断,选择合适的方式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