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读后感
看完苏东坡传,三本1苏东坡传我只看了一半,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的了解已经足够了。书中提到的地名很多,数不胜数,这也提醒我们,苏东坡一生都在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欢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很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鸣得意的笑。他被贬后,欣赏风景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是为给自己完成另一篇文章而开心地笑;苏东坡的笑,也包含着一种不与人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在他的文章里挑刺,因为他们平时挑不出苏东坡的完美表现。苏轼显然不在乎他们,但他也写了“何时送冯唐”这句话,没有责备的意思;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降职后不抑郁?就像你突然从组长降为普通成员,你的潜力不再被肯定。
时势造英雄,所以苏东坡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论述经久不衰,多半是因为当时的环境造就了他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是因为苏轼思想的不凡,他的作品才像一颗璀璨的明星一样鹤立鸡群。
我喜欢他直言不讳的性格。虽然他冲动,做事不“思考”,但也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有魅力。《中国人,你怎么不生气》说:“我觉得你不是大学教授,做研究更重要;我不认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我也不认为你是大学生,没有资格管社会事务。如果你今天不生气,如果你不站起来,明天就有我,你和我的下一代,你们将成为沉默的受害者和牺牲品!”苏轼刚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很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我们必须阻止那些坏事继续下去,我们必须有一个领导者来阻止它们。谁也不想失去自己的利益,谁也不想成为第一人。任何有点脑子的人都不会做那种事。苏东坡因“无脑”而立志为领袖。
尽管他的事业起起伏伏,得罪了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仍然沉浸在幸福之中。他有一个很爱他的妻子,一个生死相依的兄弟,一个陪伴他的朋友,一个或敌或友的王安石,还有很多朝廷的好官。其中,皇帝和皇后最感人。皇后很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犯错后,皇后总是为他求情。皇帝对苏东坡要求极其严格,他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由于苏东坡考虑不周,口无遮拦,皇帝怕他有一天得罪了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了。
我一直很崇拜苏东坡。我喜欢他的真诚,真诚的友谊和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亲人,朋友或者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苏东坡的三篇散文和两本书还没写完,正在慢慢翻。林语堂的书本来是用英文写的,张振宇的翻译还不错,但粗糙的地方也随处可见,比如第一卷第一章:
有一天,苏东坡给一个朋友写信说:“我一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当我为一篇文字写作的时候,我可以用我的笔来表达我复杂的感情。我称自己为生活的乐趣,仅此而已。”这段话很奇怪,然后我在网上搜了一篇世界大师的文章,才知道原文应该是:“某一生没有什么愉快的事,但我写文章的话,笔锋一波三折,声称世界上没有幸福这种东西。”
还有一个连天涯专家都没提的BUG。第二卷第七章埋伏笔“中岳嵩山崩”,第九章呼应,已成了“南岳华山滑坡”。这两个地方出了什么问题,即翻译错误、稿件错误还是校对错误,恐怕需要找英文原版来查。但《南岳华山》本身就是一个错误。好像华山从来没有叫过“南岳”。
先抛开这些小瑕疵。
苏东坡的名声流传了近千年,为当时的人所称道,为后人所景仰。一方面,由于他的天赋,他在诗歌、写作、书法和绘画等各个领域都表现出色。另一方面,他的人格魅力、政治立场和哲学素养也契合了中国人的理想。为这样一个完美的人做传记,显然不是很讨人喜欢。再加上丰富的史料和片面的评论,这本传记“非原创”也在情理之中。林语堂在序言中说:“我想我完全了解苏东坡,是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爱他。”既然已经把人生观寄托在苏轼身上,那我的偏爱就更加不加掩饰了。
第二卷描写苏东坡的盛年经历,与王安石的纠葛占了很长篇幅。在“王安石变法”和“与相公之争”两节中,王安石是主角,苏东坡反而成了配角。这两个部分似乎不在书中。林语堂贬低王安石。我觉得目的不是为了抬高苏轼,而是想表达他对历史的看法。包括司马光的赞美。其实历史无所谓真相,政治也很难分清清与浊,就像一面镜子,每个人看起来都不一样。这部分可以和柏杨的书相比,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王安石和苏轼不同,他一直备受争议,历史上如此,今天依然如此。
林语堂本人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但他的才华还是被认可的。这部苏东坡传也不时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妙语。比如第三册第16章有这样一句话:
如果哲学有任何用处的话,它可以让人自嘲。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但是离开了语境,就失去了很多味道。
看了苏东坡的传记,四川有个风景宜人的小城——眉山,历史的古称。文人世家苏家在此。“三苏”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父子文学造诣古往今来少有,尤其是苏轼。不清楚是眉山的造就了苏的才华,还是苏家一时的显赫让世人更喜欢眉山。也许这只是造物主的一个机会。
最近看完了国学大师林语堂最得意的作品《苏东坡传》——中国现代长篇传记。很久没有过这种“囫囵吞枣”的清爽感觉了。《苏东坡传》不是简单的流水账,更不是“春秋笔法”,而是林语堂看了大量资料后写的传记,包括苏东坡的笔记、诗词、亲笔信等。
苏东坡和林语堂是他们那个时代的著名人物。苏的风韵和灿烂的诗篇流传千古,而林的小说、文章和学识在现代也具有数一数二的力量和感染力。不知是林先生与苏东坡有许多相似之处,还是他认识并喜爱苏东坡,却能写出如此色彩鲜明、感情丰富的苏东坡传记。
苏东坡的一生精彩而独特。正如书中所说,“苏东坡是无可救药的乐观主义者,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人民的朋友,伟大的文学家,伟大的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酿酒的实验者,工程师,伟大的儒家政治家,皇帝的秘书,酒仙,善良的法官,政治上的唱反调者。月球漫步人,诗人,小丑。”但这还不足以讲述苏东坡的全部故事...纵观苏东坡的一生,他有着比中国其他诗人丰富的变化感和幽默感,智力超群,但内心却像一个天真的孩子。
苏东坡很幽默。我和王安石谈知望所谓词源的时候,引用了《诗经》里的“一只鸽子在桑上歌唱,她的儿子是七只Xi”,她父母* * *九只鸟给王安石解释为什么“鸽子”这个字是“九”和“鸟”的组合,真是讽刺。后来他甚至跟王安石开玩笑说“如果说‘波’是‘水’的皮,那么‘滑’就是‘水’的骨。”即使被贬到缺医少药的海南,他在回信中仍说“如果没有药,会有更多的汉死在京城医生的手里。”告诉朋友们不要担心。
苏东坡热爱生活。即使身处逆境,我也不在乎。单就食物而言,就有奇闻轶事和传说。他自己研究烹饪方法,自己酿酒,甚至为后人留下了“东坡肉”和“东坡壶”。他在诗中也多次提到美食——“无竹使人俗,无肉使人瘦,但不俗不瘦,猪肉炖笋”,“大江南北知鱼之美,好竹连山觉笋之香”,“芦蒿地上短,是河豚想上的时候”“每天种三百颗荔枝,长大就是岭南人”
苏东坡是感性的。《江城子》一词饱含对亡妻的情感和思念,与《一去不复返之河》风格迥异,悲凉。晁云因瘟疫早逝后,他在《晁云墓志铭》和《悼晁云》中表达了自己深深的爱和痛苦。后来在《西江月梅花》一词中,梅花象征朝云,就像写花和人一样。
苏东坡为人刚正不阿。虽然他因为他的诗被逮捕和审判了几次,但他仍然保持了他犀利的风格。好友刘舒被罢官离京时,曾写诗讽刺“吴灿那群分不清雌雄的人”,后又写“我还背麦青青”,表达对官场荣耀的不屑。有一次出狱后,我写了两句诗,然后我一摔笔,笑道:“我没救了!”"
苏东坡也乐了。他平易近人,一生交了无数朋友。哪怕他开着车去卖浆,也能成为知音。他的兄弟都很深情,他的妻妾都很照顾他。虽然有很多不如意的地方,比如朝云笑自己的肚子过时了,但是他的人生怎么能不叫幸福的人生呢?
正如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一生如清风”,“是其本性的自然流露”。“虽然他的肉体会死亡,但他的精神会在下辈子成为天上的星星和地上的河流”。谁说不是?所以我才同情东坡居士,一个神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