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聊斋志异》的真实:三个狼的故事

“一狼直走”的目的是攻后方,一狗坐前方。“假寐”的目的是引诱敌人。

第一,整体把握

本文选自《聊斋志异》三狼故事之二。这是关于两只狼和一个屠夫之间的比赛。狡猾的狼试图吃掉屠夫,但都被屠夫的刀杀死了。

全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叙事,讲述了屠夫与狼搏斗的故事,环环相扣,气氛紧张。第一段,屠夫遇到一只狼,指出时间,地点,矛盾双方。这是故事的开头。第二段,写的是屠夫害怕狼,两次扑到骨头上却无法阻止狼的追踪,表现了屠夫的退让和狼的贪婪凶残。这就是故事的发展。第三段,屠夫为狼辩护,表现了屠夫在绝望中的选择,以及狼不愿放弃。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也是故事的转折点。屠夫开始由被动转主动,双方形成僵持。第四段描写屠夫杀死狼,表现了屠夫的勇敢和警惕以及狼的狡猾和阴险,是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后半部分是作者的论点,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再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最终会被人的勇气和智慧打败。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紧凑,情节曲折,语言简洁生动。主要是通过动作和表情描写来刻画屠夫和狼的形象,展开双方的矛盾和斗争。文章中,把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都讲得清清楚楚。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生动地展现了狼贪婪、凶猛、狡猾的本性以及屠夫心理和行动的变化。“路漫漫其修远兮”“和以前一样”,可见狼的贪婪和凶猛。“狼不敢前进,虎视眈眈”,“直走”,“狗坐着”,“两眼模模糊糊的,很闲”,“钻入其中”,可见狼的狡猾;“恐惧”、“扔骨”、“再扔一次”表现了屠夫的恐惧和侥幸心理;《顾》、《伊本》、《迟》、《抱朴子》表现了屠夫抛弃幻想,准备反抗的决心和行动,也表现了他的机智。“异军突起”、“劈开”、“开枪”、“转头看”、“突围”展现了屠夫勇敢机智的战斗精神。

二、问题研究

如何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

这篇文章的主旨很明确,就是作者论述的最后一段。文章主要是关于狼的,从狼自我毁灭的角度总结了故事的主旨。在故事的发展中,狼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起初,它不停地追逐,等待机会吃掉屠夫。屠夫靠在他背上积攒工资后,是狼主动“诱敌”进攻。而屠夫则一直处于被动地位,不得不自卫,奋起杀敌两只狼。所以在这个故事里,狼是主要的“人物”,屠夫是次要人物。这个故事也表现了屠夫的机智、勇气和斗志,但绝不是故事的主旨。

《聊斋志异》这个词的意思是“讲奇怪的故事”。两只狼如此“合作”,其心机与人无异,令人惊叹。作者把这个故事写成轶事,主要是突出故事的“诡异”,可能没有什么深意。当然,人们也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认为这个故事讽刺了狼这样邪恶的人,再狡猾也终将失败,或者认为这个故事警示人们,在对付狼这样的恶势力时,不要抱有幻想,不要妥协,而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等等,但这种理解并不是必须的。

实践说明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抓住故事,揣摩语言,理解课文大意。

1.文章是如何描述狼的狡猾的?

在这篇论文中,狼狡猾的句子如下:“路漫漫其修远兮”,“一狼得一骨而止”...而两只狼像以前一样一起开车”,“狼群不敢前进,互相虎视眈眈”,“一只狼坐在前面...而他的狗很闲”“有一只狼要钻进去攻击后面”“前一只狼打了个瞌睡,盖起来诱敌”等等。

2.屠夫的机智体现在哪里?

文章描述了屠夫的机智,主要是通过他的行动。

“顾爷有块麦田...但是他拿着一把刀在下面跑。””突利暴起,用刀剁了狼的头,又数刀致死。在翻到积累的工资后,一只狼钻进了它...杀了自己之后,断了股份,也杀了他。”

作者对这件事怎么说?

“狼也累,转眼两死,兽成诡诈几何?别笑了。”

解释下列句子中添加的单词。

本题增加的词语,有的古今词义不同(如“古”),有的有特殊用法(如“狗坐”、“山洞”、“隧道”),有的生疏难懂(如“盖”、“睡”)。让学生理解这些单词的意思。

1.古冶有一片麦田,田主靠它挣钱,麦田里盖满了小山。

丙:回头看看。掩护:掩护。

2.一只狼经过,一只狼狗坐在前面。

坐狗:像狗一样坐着。

3.转到积薪后,一个狼洞在里面,打算隧道进去攻击后面。

洞:挖一个洞。隧道:从一个洞,也就是钻一个洞。

4.这才意识到,狼打了个盹,盖在身上引诱敌人。

假寐:假装睡觉。

第三,拓展想象力,把这篇文章改写成白话故事。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课文,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力去思考和写作。

教学建议

第一,朗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途径。"如果你把一本书读一百遍,你就会明白它的意思。"。熟读可以加深理解,培养语感,积累语言材料。高一学生正在学习文言文,正处于打基础的阶段,更要注意认真阅读。只有当你能流利地阅读和背诵时,你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意思,体会文章的情感。这篇文章短小精悍,全文只有200多字,情节生动,脉络清晰,易于阅读和背诵。这门课虽然不要求背诵,但也不可忽视,要把背诵作为教这篇文章的重要一环,让学生基本学会背诵。

第二,要疏通文意,但不必费心解释,也不必一字不差地要求明确的解答。主要是让学生借助笔记自行理解,老师可以给予必要的提示或简要的解释。文中有些词,如“故、前、敌”等,都有不同的用法。“我自由了”和“我要钻进去了”这两个意思有不同的含义,前者指的是显现的情态,后者指的是内心的算计;“扔骨头给它”的意思是扔骨头给它。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但还是有“一报笑”这样的说法。《伊本》表现了两个动作,就是跑过去和往后靠;“放松”原指放松弓上的箭,用在引申意义上。诸如此类,在疏通文意时要注意。

三、本文叙述简洁,情节曲折紧张,引人入胜。我们可以利用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故事场景,使学生思维活跃,对生动的情节有深刻的感受。引导学生揣摩语言,了解狼贪婪、凶猛、狡猾的本性,以及屠夫心理和行动的变化过程,正确认识人与狼的矛盾。第三段和第四段的描写精彩生动,值得细细品味。

四、理解这篇文章的主旨,主要把握两点:一是故事的奇诡,二是作者的论点。抓住了这两点,也就抓住了故事和寓意的关系。这篇文章的寓意作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不必多说,也不必过多引申。让学生把这篇文章当成一个奇怪的故事来读,理解作者的论点就够了。

相关数据

一.翻译

一个屠夫那天晚上很晚才回家,他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剩下一些骨头。路上遇到两只狼,跟了很久。

屠夫害怕了,捡起一块骨头扔了出去。一只狼拿到骨头停下来,另一只狼还在后面跟着。屠夫拿起另一块骨头扔了过去。拿到骨头的狼后来停了下来,但先拿到骨头的狼跟了过来。骨头已经扔掉了,两只狼还像以前一样追在一起。

屠夫很尴尬,他害怕一起被狼袭击。我在野外看到一个打谷场,主人在打谷场堆了柴火,盖得像座小山。屠夫于是跑过去,俯在那堆柴火下,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都不敢往前走,盯着屠夫。

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了,另一只狼像狗一样蹲在前面。过了很久,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看起来很悠闲。屠夫突然跳起来,拿刀砍狼的头,连砍数刀将狼杀死。屠夫正要上路,他转身来到草堆后面,看到另一只狼正在草堆里挖洞,试图穿过去,从后面攻击屠夫。狼的身体已经半截了,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后面砍断狼的后腿,杀死了狼。我才明白,前面的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引诱敌人的。

狼太狡猾了,但是过了一会儿,两只狼都被砍死了。动物可以用多少招?这只是一个笑话。

二,对沃尔夫的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三只狼》。

《三只狼》讲的都是屠夫在不同情况下杀狼的故事。第一部聚焦于狼的贪婪本性,第二部聚焦于狼的欺诈伎俩。第三部着重描写了狼的利爪,但最后都被杀死了,所以作者肯定了屠夫在杀狼中的正义行为和巧妙策略。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独立却又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统一体,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主题。

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三段:第一段描述两只狼追赶屠夫,屠夫有时屈服,被迫自卫反抗。这段话分三层,从“一个屠夫晚归”到“一次长途旅行”,简述了屠夫与狼相遇的时间、地点和情况。一个卖肉回家晚的屠夫,在“把肉都扛在包里,只剩骨头”的时候,被两只狼盯上了,而行人却被切断了联系,被孤立了。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危急的形势和紧张的气氛,确实很刺激,也为后面要描述的屠夫的斗争策略做了铺垫。

面对突如其来的狼群,屠夫首先是“害怕”的。于是他采取了迁就和“抛骨”的策略。起初,屠夫以为只要狼的贪欲得到满足,他就可以逃走。到“一狼得骨,一狼犹随”,似乎如他所料,两只狼“缀远”的局面暂时改变了,文笔十分曲折。但是,结果后狼只是暂时停了下来,“前狼又来了”;直到把骨头都铸好了,饿狼还不满足,反而“和以前一样”,于是屠夫更危险了。这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夫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这是二楼。

《屠达的尴尬》表明,在紧要关头,他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知道自己面临着生与死的选择,要么被狼吃掉,要么被狼咬死。怕死没用,退让没用,唯一的办法就是杀狼。屠夫已经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被前攻后守”的不利条件。他潇洒地环顾麦田,在积攒的工资下迅速“奔跑”,放下包袱,拿起刀,利用麦田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只狼并排行驶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夹击的局面。“狼群不敢前进”是屠夫敢于战斗的最初效果,而不是他们开始屈服。“对视”说明两只狼凶猛狡猾,也准备改变策略,寻找机会干掉屠夫。就这样,双方进入了僵持阶段。这是三楼。

第二段分为两层。第一层,从“小时候”到“被几刀打死的时候”。在描述了两只狼对屠夫“虎视眈眈”之后,作者换了一种笔法,写到一只狼居然自己走开了,而另一只狼则假装是一只温顺的家犬,然后闭上眼睛打起了瞌睡,看起来十分悠闲。这是狼和屠夫拿刀玩的新把戏。文章刻意不做解释,而是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狼的狡猾形象,让人们细细品味,加深对狼本性的认识。这时候屠夫们虽然猜不出他们引诱敌人侧翼然后进攻的招数,但是对狼的凶猛狡猾有着清醒的认识,所以没有被这种假象所欺骗。他们非但没有弃剑而沾沾自喜,反而趁机“异军突起”,猝不及防之下挥刀斩狼头,结果了它的性命。文章中狼悠闲的幻像和屠夫暴力的动作相映成趣。

二楼,屠夫杀了眼前的狼,准备上路。在警惕地转向他的薪水后,他发现另一只狼正在钻孔。作者以屠夫的锐利目光,点出狼“隧道而入,以攻后方”的企图,揭穿了他“半入,只露尾巴”的弄巧成拙的丑态,第二次“死亡”已经圆满结束。写到这里,屠夫的“实现前狼假寐,覆之以诱敌”的理论画龙点睛,与上层紧密呼应。这让屠夫和读者意识到,如果只知道狼的凶猛特性,不了解狼的欺诈一面,就会上当受骗;只看到眼前的狼,却不去注意隐藏的狼,满足于一时的胜利,最终会失败。

第三段是作者的妙语。作者指出了狼的狡猾,嘲笑了它的突然死亡,也间接赞美了屠夫的勇敢和机智,回味无穷。

蒲松龄是一位同情人民疾苦、痛恨贪官污吏的作家。在《聊斋志异》的另一个故事《梦狼》中,贪官被写成了长着牙齿的老虎,官员被写成了吃人血肉的狼。他们边吃边嚼,造成了“白骨如山”的悲剧形象。作者认为他们是“应受谴责的”和“可恨的”(王大)。《狼的三条规则》生动地揭露了狼的吃人本性及其凶残狡猾的特点,表现了狼不能抱有幻想,不能退缩,只能勇敢机智地杀死的主题。屠夫遇到狼,一开始屈服,差点被吃掉,然后奋起杀狼,化险为夷的生动曲折的过程,突出了这个主题。三狼的故事意味深长,可以说是对《梦狼》的补充。实际上体现了作者鞭挞贪官的思想。今天,当我们重读这个故事,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正确的真理。现实生活中对付野兽和阶级敌人一定是这样。我们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这个故事结构严谨,精心呵护,情节紧张曲折,语言引人入胜,凝练凝练。整篇文章200字,却描写了猎杀两只狼的惊险过程,细腻生动,让人仿佛置身于场景之中。

第三,短小生动的寓言分析《狼》(安瑜)的写作特点

清代著名作家蒲松龄写了一本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聊斋》是他的书房,“知”是记忆的意思,“异”是奇怪的东西。书中有491篇,大部分是关于鬼狐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揭示了作者的思想。书中有一篇题为《三只狼》的文章,写了三个关于狼的故事。其中一个讲述了一个屠夫打败两只恶狼的故事,揭示了狼的凶猛、狡猾和愚蠢的本性。

《狼》是一则短小而生动的寓言。其文字简洁,全文只有200多字,有叙述,有论述。故事一波三折,引人入胜。全文有五个层次。一楼,从开头到“路漫漫其修远兮”,写的是屠夫回家晚了,遇到一只狼。这是故事的开头。第二个层面,从“怕宰”到“照常开车”,写的是屠夫妥协,“扔了根骨头”,狼得寸进尺。这就是故事的发展。第三个层面,从“杀大窘”到“虎视眈眈”,写的是屠夫自卫,自卫防狼。这是故事的进一步发展。第四层,从“青年”到“掩护诱敌”,写的是屠夫坚持战斗,打死了两只狼。这是故事的高潮,也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在这一部分中,有两个场景是关于屠夫如何杀死第一只狼和第二只狼的。屠夫自卫时,两只狼相互配合,企图用假象欺骗屠夫,达到“攻其不备”的目的。然而屠夫并没有上当受骗,抓住恶狼假寐的有利时机“突然”杀死了第一只狼。屠夫“转身付钱”,发现第二只狼正在挖坑。他立即“从后面切断他的股份”,杀死了第二只狼。于是一个又一个高潮,让故事在两只狼都被杀死的高潮中结束。在第五层,文章的最后一句,作者做了评论,指出了故事的寓意。

用比喻和反讽的手法把深刻的主题放在生动的形象中,是寓言的显著特点。这个寓言生动地描绘了狼的形象,并通过描述一系列的行动揭示了它的本性。你看,狼遇到有剩骨头的屠夫,就贪婪地“粘得远远的”,抢骨头的时候贪得无厌。“最后一只狼停了,前一只狼又来了”;吃了骨头之后,他们还是跟着屠夫,屠夫防守的时候,他们还是不愿意“对视”。对这些行为的描述充分显示了狼的贪婪和凶猛。狼非常狡猾。当屠夫从妥协退让转向防守斗争时,两只狼相互配合,明里暗里“诱敌”:一只狼“坐在狗前面”,“看起来像只狗,很闲”,用“假寐”欺骗屠夫;一只狼假装“直走”,偷偷从工资里打了一个洞,“意思是隧道进去攻后面。”真是狡猾到了极点!然而,狼是非常愚蠢的。“假寐”的狼,因其“眼如有神,很闲”,给屠夫创造了“拿刀砍狼头”的有利时机;挖坑的狼,因为“身体半进去,只露出尾巴”,给了屠夫“从背后断他一股”的优势,所以,作者在故事结尾的评语告诉人们一个道理:无论多么狡猾和诡计,狼这样的反派总会被识破,被歼灭。

这个寓言故事的语言简洁生动。描写了狼的“假寐”,用了“狗坐在前面”的生动比喻,刻画了“眼如有神,心很闲”的形象,生动地刻画了狼狡猾的神态。在写屠夫与狼的搏斗时,他恰当地使用了“跑”、“靠”、“抱”、“劈”、“破”等一系列动词,形象地描述了屠夫的坚决行动。文中还多次巧妙地使用了文言文中的代词“气”,如“气”作狼,“气”作屠夫,“气”作麦田,“气”作柴堆。用一个“起”字分别指代几个物体,使句子更加简洁。

四、“后狼止步,前狼再来”怎么说

关于《狼》中“最后的狼停了,从前的狼又来了”这句话的翻译,我们认为有些教学参考资料的翻译不妥。原文和译文转载如下:

原文:一只狼有骨头停下来,一只狼还跟着。重新投票后,后狼停了,前狼又来了。

一只狼拿到骨头后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夫。屠夫又扔骨头,最后一只狼停下来,第一只狼追上了他。

原文中的“前”和“后”两个字是表示狼取骨的顺序,还是狼行走的顺序?我们认为应该是前者,而不是后者。从原文来看,只有一句话解释了两只狼开始走路的情况:而且两只狼像以前一样一起开车。这里的“照常开车”只是指“像以前一样一起跑”,并没有说一只狼在前,另一只狼在后。狼群按顺序行走,只有在屠夫第一次扔出骨头后。因此,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一只狼得到了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屠夫。屠夫又把骨头扔了出去,后来拿到骨头的狼停了下来,但是先拿到骨头的狼又追上了他。

这里的“后狼”是第一次没拿到骨头就跑到前面的狼;“前狼”第一次拿到骨头,倒在了后面的狼身上。有些“教学参考资料”的翻译意义相反,提出来供同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