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17岁,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已经接近成年的他再不愿再让母亲陪同照顾。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1

 在“神童”魏永康的老家湖南岳阳华容,魏永康的名字早已家喻户晓,当地人调侃人们可以不知道该地县长市长的名字,但绝不会不知道魏永康的传奇。

 说魏永康是“神童”,其实一点也不过分,只不过他的一生神奇而坎坷。他1983年生于湖南岳阳华容一个普通而贫困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常年瘫痪在床,他的母亲是当地一家百货公司上班(1994年下岗)。

 然而,魏永康家虽然贫困,但他的到来给了母亲莫大的安慰,因为他的母亲发现这孩子太早慧了,母亲从他一岁3个月开始教他写字,没想到他2岁时就已经掌握了2000多个汉字,从此母亲将所有时间放在孩子学习上,小小的魏永康更是没有玩具、玩乐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学习,而读书学习也是他的兴趣所在。

 4岁时,魏永康基本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8岁的他连跳几级,进入属重点中学读书。而他的学习天分和智商也确实令人叹为观止,在中学期间他就获得了诸如“奥林匹克竞赛化学二等奖、三等奖”“物理学竞赛二等奖”“希望杯全国数学邀请赛”等诸多奖项,“神童”的名号更是闻名遐迩。

 1996年,13岁的魏永康以总分602分的好成绩被湘潭大学物理系录取,此时下岗两年的母亲也已陪读的身份随儿子进大学照顾他。

 17岁,魏永康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进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成为硕博连读研究生。已经接近成年的他再不愿再让母亲陪同照顾。

 然而进入中科院的魏永康,身边少了母亲的贴身照顾,他的生活一下陷入失控,常常不知啥时候该吃饭睡觉,啥什么时候该起床,而起床后也不知道该穿什么衣服,甚至做出冬天大雪天穿单衣,拖鞋出门的怪异举动。

 生活上的困顿不堪,再加上从小只顾读书学习,缺乏与人交流的能力,让这位天才少年倍受打击,最终学业也受到影响,最终魏永康因无法适应学校的教学模式,学业达不到要求,惨遭中科院劝退。

 自此,神童、天才少年的梦戛然而止。比魏永康难以接受这一切的是他的母亲,据魏的母亲自述,自己那时真的无法接受这一结果,觉得自己穷其一生教育出来的孩子如此不争气,一气之下还曾指着高楼、指着川流不息的马路痛骂过儿子:这么好的条件,你不珍惜,你怎么不去死?

 魏永康被退学回家后,曾有很长一段时间陷入自我怀疑的自暴自弃中,有几次与母亲发生冲突,还曾离家出走,最长一次出走整整39天才回家。在离家出走期间,他曾经辗转各地找工作,但终因无法适应而放弃。

 自此,他和他的母亲都陷入了深深地痛苦之中。他的母亲曾对媒体直言:自己出门都不敢抬头,最怕别人问起自己的孩子,似乎觉得每个人都在嘲笑魏永康的陨落。

 魏永康的母亲曾很得意自己的教育方法,也曾把教儿子成才的故事写成一本高达三四万字的书,期望孩子博士毕业后发表,然而,魏永康生活和精神出现状况后,她最终冷静下来,反思自己教育上的失误。

 从此,她一改强调学习和成才重要性的教育方法,鼓励已成年的儿子从学习穿衣、做饭、做家务等生活自理能力开始,还鼓励儿子放下手中的书主动与他人交往。随着魏永康自理能力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心态开始变好,也能帮母亲照顾瘫痪的父亲。

 经历了无限荣耀,也经历了无限坎坷后的`魏永康最终回归正常人的生活,2005年在上海一家航天研究机构上班,他的工作能力也得到了公司老板和同事的肯定。并在这里结识了自己的妻子,两人结婚后感情一直很好,并育有一儿一女。

 然而,天妒英才,2021年11月9日,魏永康突发疾病与世长辞,结束了自己传奇而坎坷的一生,而今天他将魂归故里葬于家乡。

 神童的去世再一次引发人们对“神童”教育方法的大讨论,很多人谴责他的母亲违背教育规律,虽成就了他早年的辉煌,但也让他背负了更多的痛苦。但在小徐老师看来,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的做法虽然欠妥,但谁也不应该质疑这位母亲的付出,怀疑她对儿子的爱。愿逝者安息,生者安好。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2

 4岁学完初中课程,8岁上重点高中,13岁上大学,17岁被中科院破格录取攻读研究生……

 这是一个典型的“神童”的成长轨迹,虽然充满争议,但依然是很多家长口中的“别人家的孩子”,让人羡慕不已。

 魏永康,一个来自于湖南的学霸,曾经被称为东方神童,于11月9日因病逝世,年仅38岁。

 魏永康的故事曾经被传得家喻户晓,1983年出生于湖南岳阳华容县,在父母的倾心安排下,4岁就学完了初中课程,8岁就进了华容县重点中学读书,13岁以高分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

 在17岁的时候,魏永康又被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破格录取,原计划是硕博连读,但没想到在2003年因为魏永康缺乏生活自理能力,而被中科院劝退。

 看到魏永康英年早逝,很多网友都感到惋惜,其中有一位网友的评论引发了***鸣,他说“感觉人生按了快进键”,由此引发了很多的思考。

 如果魏永康当年没有被中科院劝退,还会是现在的结果吗?虽然人生不能倒退,所有的假设都没有意义,但我们依然会在内心做出一个判断。

 因为生活不能自理,所以被劝退,有人说这是中科院不会爱惜人才,对于这种特殊人才应该安排专人进行照顾,实际上这种想法是好的,但现实中是很难做到的,要知道魏永康从中科院离开的时候是20岁,已经是成年人了,并非是一个孩子。

  那么问题的根源又在哪里呢?

 人生的步子迈得太快,只重视成绩而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以孩子掌握知识和应对考试为目标,往往就可能会导致毁了孩子的结果。

 魏永康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退伍军人,母亲是一名百货公司的工人,但夫妻二人对孩子的教育却格外上心。

 他们认为孩子从小就天资过人,在学习上有超出常人的天赋,因为他们发现孩子刚出生两三个月就可以教儿子识字了,这是普通人能想象的吗?

 除了识字,夫妻二人还经常给儿子读唐诗,魏永康的母亲曾公开说过,孩子在两岁的时候就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很多网友都觉得这是开玩笑,通常情况下,两岁的孩子还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哭闹,但是魏永康却已经认识1000多个汉字了。

 更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魏永康在4岁就学完了初中阶段的课程,小学只选择性地读了二年级和六年级,8岁进入县重点中学读书……,17岁进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纵观魏永康这一路的求学过程,我们能够看得出全部都是快节奏,都是超前的,都是比别人用了更短的时间,而最终牺牲的是什么呢?

 魏永康的母亲说,孩子只有专心读书将来才会有出息,于是她承担下了家中所有的事情,专职照顾儿子的生活起居,就算魏永康在湘潭大学读书期间,她也一直陪在身边。

 而魏永康到了北京之后,由于缺乏母亲的照顾,生活、学习全部都乱了,根本无法适应独立的校园生活,但依然坚持了三年,因为生活影响到了学业,最终被中科院劝退。

 这或许是魏永康母亲根本没有想到的结果,原以为只要读书学习好,就能够改变命运,就可以暂时不用管生活上的琐事,但却没想到因为生活能力不足而掉链子了。

 这或许就是网友说魏永康的人生被按了快进键的原因,原本是成长和学会独立生活的年龄,却被全部用来学习了,人生的步子迈得太快,以至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而措手不及。

 在魏永康退学后,虽然他的母亲也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魏永康本人也逐渐地成熟起来,但从中科院辍学的经历让他饱受非议和承受着无比巨大的压力。

 魏永康说他最大的心愿是回到校园读书,因为那是他的特长和兴趣,但时光不能倒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只能接受现实的一切。

 随后过的日子和普通人一样,娶妻子,生孩子,而且妻子也是一名大学毕业生,婚后生养了一对儿女,算是一个幸福的家庭。

 虽然外界依然认为魏永康是一个缺乏独立生活能力的木讷之人,但妻子认为当年的神童已经变成了一个懂得生活的丈夫,而且性格也变得越来越开朗,一家人很幸福。

 可命运往往就是这样,在你感到幸福的时候不幸却降临了,世界上再也没有神童魏永康的传说。

 或许魏永康的离世和人生走得太快没有必然的联系,但神童的坠落带给我们的依然是家庭教育的思考,别让孩子的步伐走得太快,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不仅仅是学习知识,还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和面对挫折的勇气。

湖南神童魏永康去世3

 两岁能识千字,13岁考入湘潭大学,17岁收到中科大物理研究所橄榄枝。这么一个现实版的“神童”人物,却在离开母亲的那一刻成为了一个悲剧。

 所有人都在期待着他即将为中国学术界做出的贡献,不成想却传来他完全没有独立生活能力,被中科大退学,甚至成为“神童模式”下的反面例子的消息。

 这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他的父母在其中又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本期子牙童趣学生观察就讲讲,被称为高分低能的“天才神童”——魏永康,一个满身荣誉却又充满悲伤色彩的人物故事。

 辛劳的母亲给了儿子全部的“爱”

 1983年出生于湖南省华容县的魏永康有位常年卧病在床的父亲,家里生活的重担全由母亲扛起。

 而母亲打工获得的微薄收入也仅是勉强够这个家庭的基本开支。本以为生活会在艰难中慢慢前行,可魏永康的到来让母亲看到了希望。

 都说“书中自有黄金屋”,吃了太多苦的女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考入名校,自此改变一家人的命运。于是她在儿子一岁多时便开始教认字,魏永康对学习也慢慢有了兴趣。

 两岁能够认识两千多个汉字,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正常孩子的认知水平,听着村里人对小永康的夸奖,母亲心里十分高兴。为了培养出成为人中龙凤,她做出决定让孩子超前学习。

 魏永康本来就聪明,再加上母亲于一旁的督促与监督,5岁时他就完成了小学的全部课程。村里人见到都会由衷说一声——这孩子长大肯定有出息!

 正是这一句话,魏永康母亲心中不仅充满了自豪骄傲,还有对儿子升起了无尽的期待。

 很快魏永康进入到当地的一所普通小学,他是老师眼中的乖孩子,却总与别的小朋友玩不到一起去。

 频繁地转换年级与班级,使得小小孩童很难交到朋友。好在无论在什么阶段,他均表现出对知识熟练的掌握程度,这让其母亲十分满意。

 魏永康8岁时就进入了县重点初中读书。而为了让他全副心神投入学习,其母亲也陪在他的身边事无巨细地照顾,甚至连穿衣、喂饭吃这样的“小事”也要代劳。

 中学阶段,魏永康依旧展现出超常的学习能力,可就算是班里的尖子生,是永远的第一名,这个年仅不大的学生在同级人圈子里也显得十分拘谨。

 他不懂得如何主动与人交流,也不知道什么话题是大家所喜爱的,没多久他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淡,人也变得越来越内向,以至于在教室里一天也不会说几句话。在同学的谈论中,魏永康除了聪明才智,几乎一无所有。

 生活中没有什么会“占用”他的时间,于是魏永康便将学习当作自己唯一的目标和慰籍。每一次考试获得优异成绩,他也总能相应地获得一些奖励。

 就这样,小小年纪的孩子一路走到当地重点高中,成为大家交口称赞的“中华神童”。

  天才无法自理生活

 高中的学业就没有以前那么轻松了,不仅增设了难度大的新科目,还更加压缩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但对于魏永康来说,这些都不算困难,因为在他的眼中,似乎除了学习以外,就再也没有别的东西。

 上课认真听讲,下课超前完成作业,每次考试还能名列前茅,这样的学生谁不喜欢呢?班主任看好魏永康,也想要他能够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学习经验与感受,可当这个腼腆的孩子站在讲台上时却明显变得胆怯了,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最终低头回到座位上。

 高中的时光就这样在跳级中平淡度过。高考前的一天早晨,魏永康从睡梦中被叫醒,在母亲的帮助下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然后来到考场。

 13岁矮小的他在人群中好像瞬间就能被淹没,可在高考成绩出炉的那一天,这个不起眼的少年一鸣惊人,以606分的优异成绩进入湘潭大学,成为了湖南省最小的大学生。

 一时间媒体争相上门进行采访,希望从魏永康口中了解他的学习秘密。可当记者看到其母亲亲力亲为照顾所有的场景后,他们不禁开始担忧,这样的学生真的能够独立自主吗?

 可是在魏永康的母亲看来,自己儿子是最聪明的,只要专心读书,他将来一定会有出息。至于饮食起居、为人处世、人际关系,这些都是不用担心的问题,因为等孩子长大后他自然就能学会。可是后来的事实却给了这个信心满满的女人当头棒喝。

 上大学前的魏永康并没有完全脱离母亲的照顾,因为年纪小,学校特别批准他可以和母亲一同到学校,并为其提供一室一厅的住宿环境,母亲还可以在学校打零工挣钱。

 在母亲的监督下,魏永康继续创造着学习神话,不仅每一次考试能取得好名次,还经常拿到奖学金。直到四年时光顺利而过,他收到了来自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邀请函,此时的青少年才17岁。

 可能也是迟来的叛逆情绪找上门来,这时候的魏永康怎么也不愿意母亲再次陪读了。他一个人踏上了去往北京学习的旅程。

 可长期的生活不能自理让他无法安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冬天里穿着单衣、趿着拖鞋在天安门逛圈,面对他人看怪物一样的眼光,他只会跟着奇怪。

  被劝退的“失败者”找到生活真谛

 2003年8月,研三的魏永康被学院劝退,原因是他的知识结构不能适应研究所的研究模式,与导师之间的交流也太少了,毕业论文也不找人指导。

 再加上个人方面的不能自理,他成了被学校遣返的学生。

 消息传回村子,魏永康的母亲瞬间觉得五雷轰顶,而在反复哭诉儿子不争气,不懂珍惜好机会后,她还说出了这是一个让家人丢脸的孩子的话。

 回想自己小时候总被关在家里看书,不能和同学出去玩耍,以及周围同龄人渐渐地疏远,学生之间对于他“怪异”的指点,魏永康开始爆发,他与母亲争吵,甚至出现恼恨情绪。

 曾经的天才到如今的生活低能,魏永康经历着周围人的嘲笑,在忍受不了时,他拿着500块钱冲出了家门,浪迹16个城市才被警方带回了家。

 看着彼时有些陌生的儿子,母亲怔忪间似乎也有所察,她开始意识到自己在孩子人生中所扮演的失败角色。

 冷静下来后她痛苦不已,开始教儿子做家务,欢迎他以前的同学来家里玩,教孩子如何自理生活。

 可即使这样,魏永康依旧是中途辍学了。他的过去与现在,说起来俨然成了一个家庭教育、应试教育的典型样本。即使他现在渐渐“成熟”起来,但也错过了成长的最佳时机。

 如今这个一度被炒得沸沸扬扬的“神童”魏永康,已经成家了,有了孩子。但始终想做科学家的他还是拿起了书本,并于2009年初成为北京工业大学生物物理专业的研究生,毕业后在航天机构工作。

 而2021年11月,魏永康的妻子何碧在个人账号上公布了丈夫去世的消息。那个从神童变为“普通人”的男人早之前已经懂得了生活的真谛。

 他会下班后与妻子一起做饭、做家务,也会带孩子去公园里玩耍。可没有在美满的生活中徜徉多久,他便将生命匆匆定格在了38岁。

 教育的道路总是漫长而又未知的,魏永康的学生时代里充满了不可思议与变故,但后来融于社会,归于生活的他肯定也是幸福而又充实的。

 希望其妻子在孩子的教育上能够有所方法,早日走出伤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