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哪位说书人的水浒传比较好?
演过水浒传的人很多。目前,留下音像资料的主要有连国如、袁阔成、单田芳、田连元和张少佐。其中,连括如只留下了几个片段(除巴),所以影响有限;元、山、田、张版本齐全,演奏风格也各具特色。那么这几个版本哪个最好呢?这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其中,田先生的版本(328回)更忠实于原著,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一些改动:比如被杀,就没有“挖心饮酒”的情节。变化最大的是“林冲之死”(在下山应征前夕改为死亡,因风寒病和大量饮酒而自杀,更为惨烈)。
田版水浒传分为广播版(328回,每次约28分钟)和电视版(298回,每次约18分钟),分别在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出。田连元在表演《水浒传》之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并对《水浒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对《水浒传》的研究造诣极深。央视拍摄电视剧《水浒传》时,邀请他做顾问,可见田连元对水浒传的研究已经达到了专家的水平。所以我们在听田版水浒传的时候,会觉得处处都有一种浓浓的文化气息。田连元对《水浒传》中很多我们今天无法理解的名词、称谓,甚至当时的风俗习惯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而且,这些解释被融入到故事中,恰到好处。它们既不说教也不生硬,可以称之为娱乐。他对《水浒传》中英雄人物的绰号进行了细致的考证。比如朱贵的外号叫“旱地抗法”,“抗法”就是鳄鱼的意思。如今很少有人知道这个绰号的含义。比如书中的武大郎、潘金莲、西门庆都称王婆为“干娘”,但这个“干娘”并不是我们今天所指的,田连元也对这个称呼做了明确的解释。可以说,听田版《水浒传》,就像听一位《水浒传》研究专家讲课,既生动又幽默。而且,田连元在表演中非常注重人物的心理刻画,他详细地描写了书中人物的内心感受,使人物更加生动,如在眼前。
田连元不同意“讲故事是倾听的艺术”的说法。他曾说过,作为评书演员,要做到四个字,即说、演、评、学。田连元在表演《水浒传》时,充分发挥了这四个字的作用。尤其是看电视版《水浒传》时,精彩、生动、贴切,同时显示了深厚的文史素养。所以《水浒传》不仅是田连元最好的作品,也是各种版本的《水浒传》中的佼佼者,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传世经典!
回到袁阔成先生版的水泊梁山(100次)。袁阔成的《水浒传》是最早的版本,袁老演这本书时改名为水泊梁山。分两次记录(前60次,后40次)。在《水泊梁山》一书中,袁老对原著进行了大规模改编。《水泊梁山》的改编不仅在名称上不同于原著,在内容上也是如此。所以袁版的水浒传已经不是水浒传的真实故事了。袁老在表演这本书的时候,不仅表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而且表现出了很高的古典文学素养,是袁老早期传统作品的代表作。但袁老在演绎这本书的时候,也表现出了一些瑕疵。比如他把高俅的官职魏读成了禹,直到书的后半部分才改过来。另外,在描写卢俊义与史文恭的战争时,两人打了100多回合,不分胜负。最终,卢俊义在朱家庄一棵大树后面用埋伏擒获了史文恭,但卢俊义是如何擒获史文恭的却没有交代,有人百思不得其解。但无论如何,这是一部杰作,水泊梁山。
《水浒传》单行本有70版和360版。70版是《山老》初版,但并不完整,只以原著的一半结尾。我想单老本人对这种虎头蛇尾、不完整的70层版水浒传并不满意,于是继续讲这个70层版的故事,记录了后来的360层版。山老表演的特点是更口语化,更平民化,这不仅体现在《水浒传》中,也体现在他表演的其他书目中。山老的基本功很扎实。听了他的口才,口齿伶俐,轻松有序。他的声音虽然略显沙哑,但很洪亮,让他看起来信心满满。当他讲到一个男人主宰的英雄的故事时,就更加壮丽了。有人说山老在表演评书的时候“脏嘴”太多。其实讲故事的艺术就是一个人在表演一群人,书中出现的人物既有文人,也有老百姓。让一个像李悝jy这样没文化的人谈吐优雅是不现实的,也与他的身份不符。而且山老在使用“脏嘴”的时候还是比较克制的。
这个版本也基本尊重原著。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山老似乎没有对《水浒传》做过深入的研究。虽然他一遍又一遍的说,但总觉得少了点什么。《水浒传》作为一部经典,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山老没有在表演中表现出来,这是非常遗憾的。
张版水浒传***307回是最新版本。表演这本书时,他借鉴甚至模仿田的《水浒传》,有时整句与田的一模一样。这一定是因为也赞同田的《水浒传》。然而,张版《水浒传》由于模仿过多而失去了自己的风格,使自己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就算模仿得再好,也只是抄田版水浒传而已。如果你是一个没听过《水浒传》的人,第一次听张版《水浒传》还是会觉得好听,但是一旦听了田、山版,就会觉得张版《水浒传》既不工整也不细致。可以说,模仿田版得不偿失,留下邯郸学步。
平心而论,一个人听张版水浒传还行,可惜刚好遇到几个老前辈,只能感叹生不逢时。
说实话,我听过袁、田的两版水浒传,也听过连阔如先生的《鲁达除疤》。单先生版的水浒传只听过几遍。以上关于《水浒传》单行本的观点,出自一位听了袁、田、山、张四个版本的专家之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