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主义简介

印象派

印象派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从19到70、80年代达到顶峰,影响力遍及欧洲乃至全世界,但却成就了法国最辉煌的艺术成就。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法国涌现出一大批印象派艺术家,他们创作了大量至今仍为人们所熟悉的经典名作。除了这次在中国展出的名画,马奈的《草地上的午餐》、莫奈的《日出印象》、梵高的《向日葵》更是名画。

印象主义是19世纪下半叶诞生于法国的一个绘画流派。其代表人物包括莫奈、马奈、毕沙罗、雷诺阿、西斯莱、德加、莫里索、巴兹约和保罗·塞尚。他们继承了法国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让艺术面向当代生活”的传统,进一步将创作从对历史、神话、宗教等题材的依赖中解放出来,摆脱了传统绘画讲故事的程序约束。艺术家们走出画室,深入原野、村落、街道,把自己清新生动的自然感放在首位,仔细观察沐浴在光线中的自然风光。寻求和把握色彩的冷暖变化和相互作用,用看似随意的方法准确把握对象,在画布上记录千变万化的光影和色彩效果,留下瞬间而永恒的影像。这种直接从外界光线写生的方式,捕捉到的各种生动印象,以及由此呈现的各种风格,不能不说是印象派绘画的开山之作和革命。印象派艺术运动影响了各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直到今天,他们的作品仍然是人类最受欢迎的艺术瑰宝。

印象派又称印象主义,是20世纪六九十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绘画流派。当时以克劳德·莫奈的油画《日出印象》命名,被一个记者嘲讽。1874第一届印象派画展在卡普西尼大道的一间公寓里举行,有31位印象派画家参加。

从艺术上看,印象派画家反对当时占据正统地位的古典学院派,反对日益陷入俗套和矫揉造作的浪漫主义。而是在柯罗、巴比松画派、库尔贝等现实主义画风的推动下,吸收了荷兰、英国、西班牙、日本、中国等国绘画的营养,受到现代科学尤其是光学的启发,认为所有的色彩都是产生的。因为光是瞬息万变的,他们认为只有抓住光的闪光,才能揭开大自然的奥秘。因此,在绘画中,我们注重对外界光线的研究和表现,提倡走到户外,在阳光下根据眼睛的观察和对场景的直接感受进行绘画,以表现物体在光线照射下颜色的微妙变化。由此,印象派绘画在阴影的处理上,把传统绘画的黑色变成了明亮的蓝色和紫色。印象派绘画用点代替了传统绘画简单的线条和表面,从而实现了传统绘画无法实现的对光的描绘。具体来说,当我们近距离观察印象派画作时,会看到许多颜色杂乱的不同小点,但当我们远距离观察时,这些小点会像七种颜色的光一样聚集在一起,给人以光的感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印象派画家因为个人兴趣不同,分为两种:强调光和色,强调造型和写生。前者以莫奈、雷诺阿为代表,后者以德加为代表,卡米尔·毕沙罗介于两者之间。

印象派画家由于对外界光线和色彩的追求,主要以身边琐碎的事物和直接的经历为题材,描写更多的是现实中的人和自然景物。构图上更多截取客观物象的片段或场景来处理画面,打破了写生与创作的界限。

印象派画家已经举办了八次展览,前两次受到当时媒体的严厉批评,后来逐渐成为一个影响很大的艺术流派,并扩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印象派绘画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得到了马奈的支持和鼓励。

印象主义绘画作为一种艺术思潮,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推动了以后艺术技法的革新和观念的转变,对欧美、日本乃至中国的画家都产生了或大或小的影响。

印象派音乐印象派音乐最初是由法国作曲家德彪西创作的。印象主义这个词最早出现在1887的音乐中。法国美术学院的评委指责德彪西在罗马求学时创作的第二交响曲组曲《春天》结构不清晰,要求他“警惕模糊的印象主义”。当他的弦乐四重奏于1894年在布鲁塞尔首演时,评论家们开始用“印象派音乐”来赞美它。以后这个词经常被用来概括德彪西和他风格相近的音乐,不再是贬义。

印象派音乐是由晚期浪漫主义和民族乐派演变而来,也吸收了东方音乐的滋养。其艺术表现为:①由短调细胞组成新颖的动机词汇。②节奏上,我喜欢复杂的节拍和复节奏,节拍的不规则细分减弱了驱动力,呈现出一种散流的状态。③注意调式的表现力,根据形象要求采用相应的调式。拓展调性的概念,往往避免出现明显趋同的现象。全音阶的使用使调式中的每一个音都占据相同的位置,削弱了音的中心感,出现多调性因素。④和声是最重要的表现手段,因为我喜欢用平面和绘画的方式把不同的色彩和音响并置在一起。通过增加和弦结构的可能性,弱化和声进行的功能性,可以得到极其丰富的和声色彩。⑤音色丰富、独特、新颖。在声乐作品中,经常使用缺乏光彩和戏剧性力量的低音区。色彩手段在各种乐器中的广泛运用。⑥配器和织体的安排新颖。⑦结构往往松散模糊,但在很多作品中仍能看到三部曲的轮廓。

在德彪西之后,虽然很难把一个作曲家归入印象主义,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和技法的实际影响已经遍及整个音乐界。

印象主义文学史家认为,印象主义是在19的70年代以后进入文学的,但印象主义在文学中是如何表现的,哪些作家和诗人属于印象主义,众说纷纭。可以肯定的是,在19年末和20世纪初,西欧的一些作家确实有类似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创作方法,即致力于捕捉模糊的、稍纵即逝的感觉和印象。由于文学创作的特殊性,文学中的印象派更注重这种瞬间的感觉体验如何转化为情感状态。就像绘画和音乐中的印象派一样,他们也反对对所描述的事物之间的关系进行逻辑或理性的提炼,所以他们自己也成为了传达外界刺激和本能反应之间的中介。

印象主义文学和象征主义文学有相似之处,都是形式主义的文学流派;但两者也有区别,主要是印象派反对用象征手法表达思想,倾向于描写感情。有些诗人,通常被认为是象征主义的,其实更倾向于印象主义。例如,象征主义的领袖之一保罗·韦兰的诗歌《诗歌的艺术》与其说是关于象征主义,不如说是一个印象主义宣言。

法国文学史家把贡古尔兄弟视为印象主义小说的代表,而被视为印象主义代表的另一位法国诗人兼小说家皮埃尔·洛蒂,的确,他的一些诗歌像印象主义画家一样“捕捉瞬间的感觉和印象”,但并不是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样。20世纪法国一些作家受印象主义影响严重,在一些小说中只剩下对感觉和印象的模糊追求。

在英国19年底王尔德等人的一些作品中,印象主义倾向明显。1912 ~ 1918伦敦的一些英美诗人组成的意象派,和印象主义一样,强调感官印象的描写,但他们自称追求“清晰硬朗”的形象。他们认为形象的模糊和暧昧是浪漫主义的残余,于是全力攻击。然而,理论上的差异在创作实践中有时难以察觉。比如意象派的艾·洛厄尔、Xi·杜利特尔、约翰·高尔德·弗莱彻等美国诗人的很多作品都离不开印象派诗歌。

德国文学的情况也类似,文学史家也无法确认界限分明的印象主义流派。以德特勒夫·冯·利林克伦为首,包括理查德·戴默、古斯塔夫·福尔克等人,被认为是德国最明显的印象派,但他们强调如实记录诗人对事物的感受和体验,因此接近自然主义。此外,许多诗歌如雨果·冯·霍夫曼斯塔尔和阿诺·霍尔茨也有不同程度的印象主义倾向。

印象主义也指一种文学批评,称为印象主义批评,即感性批评。这种批评拒绝对作品进行理性、科学的分析,而是强调批评家的审美直觉。它认为最好的批评只是记录批评家感受美的过程,至多指出美的印象是如何产生的,是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的。所以印象主义批评是一种“以诗释诗”的模糊不清的批评,而且往往是以散文诗的形式写出来的,所以文学批评就成了与文学创作没有本质区别的艺术范畴,而写这种批评的人往往是诗人或作家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