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51)...说说骆驼刺。

?今天有空就和老公商量去郊区玩玩,其次其实是想看看戈壁滩上的骆驼刺。

一个朋友曾经嘲笑我。周末除了睡觉做了家务,逛街也不知道做什么。我笑了。购物时我总是直奔目的地。逛一圈最多两个小时,不如我有闲暇的时候午睡过去。朋友们嘲笑我缺乏生活感悟,我却久久置若罔闻。

?每天看着交通和水泥建筑,时间长了,也不无聊,也不烦。炎热的天气被花草覆盖,伴随而来的是温暖。如果冬天到处都是冷冷的,我总想去戈壁滩,欣赏蓝天白云下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感受不屈不挠的骆驼刺。

骆驼刺,顾名思义,一定是多刺的植物。这种刺是长在茎上的坚硬的小绿叶,是戈壁沙漠和沙漠中骆驼唯一能吃的草。所以又叫骆驼草,是一种自然生长,极其耐旱的植物。它从沙漠和戈壁深处吸收地下水和营养,根系非常发达。小时候挖过骆驼刺的根,是毛毛丫丫的,被我和我拿走了。

清明节过后,骆驼刺的根部会长出三五个甚至七八个芽。长在地上的花蕾顶端是红色的,不从地下冒出来的部分是白色的。我们把这种骆驼刺芽看做是红头芽,甜而涩。我小时候没少吃。尤其是五一前后,趁父母不注意,我偷偷拿了一把小铲子,去田埂上挖红头芽。吃多了就会有经验。长在沙地上的红头芽比长在土里的要肥得多,甜得多,长得也长,所以沙沟上的孩子比田埂上的孩子多。我因为挖红芽被骂了很多,但是第二天我会趁父母午睡的时候溜出去。

?渐渐地,这些花蕾长大了,头顶的颜色由红变紫再变绿。骆驼刺全株多数呈半球形,茎多而无主干,根部茎略粗,茎枝上刺密而长而粗,叶稀疏,小而软,多为椭圆形。从远处看,骆驼刺就像潜伏在路边、田埂上的巨大绿色刺猬,再往远处看,在戈壁滩、大漠中随处可见。

?六月是骆驼刺开花的季节。骆驼刺花娇小而略带紫色,每一朵花都是从骆驼刺坚硬细长的叶子下面开出来的。盛开时,迷人的花瓣在风中起舞,像蝴蝶展开翅膀。小时候我妈不让我吃骆驼刺花,说会拉肚子,但我妈的话在这里还是没起多大作用。有一次偷偷尝了一口骆驼刺花,涩涩的,有点甜。我没敢多吃。因为肠胃不好,真的不敢奢望什么。当时年纪小,但是拉肚子吃了很多,真的很担心。后来出门上学,生物老师告诉我们,骆驼刺花有滋补、收敛、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腹泻、腹痛、痢疾,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头痛。我忍不住笑我妈:正好相反。我又骂了自己一句:我生来懦弱,已经无数次吓到我妈了。作为一个农妇,她认识的人物不多。她只知道骆驼刺是骆驼在沙漠中的生存食物。她怎么会知道骆驼刺还有这个功能?充其量,保护孩子是母亲的天性。我郑重的告诉我妈,骆驼刺花可以治腹泻,可以直接吃,也可以水煮。后来母亲尝试着把骆驼刺做成花,慢慢的这种美味就成了母亲哄孩子不可或缺的食物。有时候看到父亲把骆驼刺花晒干泡茶。我父亲说味道不错。

?七八月份,骆驼刺会刺破它的叶子,流出来的汁液富含糖分。如果收集起来晒干,就可以化成一块块的糖,可以食用。据说在唐代,因为这种糖比蜂蜜甜,而且看起来很像琥珀,所以被封为贡品,称为刺蜜。当时丝绸之路非常发达,所以这种糖沿着古丝绸之路销往中原各地,受到大家的喜爱。

偶然翻了翻手机,发现蛰蜜,也叫蛰糖,是骆驼刺的果实。我忍不住张开嘴。生长在粗糙世界里的骆驼刺,其实也能结出精致柔软的果实,而不损失筋骨。很好奇又去百度了一下,不得不说我真的很有见识。据史书记载,自汉晋以来,刺蜜作为西域土特产,进入公仲王朝,一直到清朝才受到王公贵族的青睐。久居高唐会馆的文武百官们拿着一包颜色如琥珀、沙粒、晶莹的物品面面相觑,树耳认真倾听着风尘仆仆的西域外来贡品,详细介绍刺人蜂蜜的食用味道。当然,我没吃过加工过的蜂蜜,但我从来不缺好奇心。我已经用卷好的骆驼刺叶儿舔了一遍又一遍。酸甜可口,沁人心脾,余香四溢,现在经常出现在我的梦里。

?有朋友说,我们这里有风,可以从大年初一吹到年三十。风有大有小,天黑了也不稀奇,大树折枝断枝也不稀奇。戈壁滩上的风吹进了骨头里,朋友们都说他几乎怀疑自己的生命,而骆驼刺似乎除了额头和身体什么都没有。

?几年前的暑假,我们一家去火焰山游泳。我记得那个巨大的温度计显示当时的温度是67度。天太热了,我们打卡上班后就想马上离开。车转过来的时候,我居然看到了几株骆驼刺,绿色的,骄傲的。如果说智者一般是在炎热的世界里走来走去,看天,看云。

?现在,戈壁滩上一望无际的沙粒和砾石,东西两侧一簇簇灰褐色的骆驼刺迎接着我。我仔细看着脚下的骆驼刺。它们是干的还是干的?他们一季又一季地与强风、干兽和沙魔战斗,累了吗?哦,不,它被一小堆雪包围着。应该是孕育着新的生命,等待着明年阳光的回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