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挪威的森林
故事讲述了主人公在朋友和爱人相继自杀后,逐渐探索自我和与世界相处之道的故事。在这部小说中,村上春树寻找并追溯了一个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录,并首次用现实主义的笔触描绘出令百万读者难以忘怀的直子、青子和渡边淳一的形象。
《挪威的森林》是村上春树创作生涯的分水岭。自“绿子”形象出现以来,60年代末的氛围完全贯穿小说,带动了群体形象,使村上春树投射出自己和朋友的集体记忆,也使小说的意义从爱情的层面上升到时代精神的层面,具有了反思资本社会空虚和丑恶的意识。同时,他用实验的方法为自己开辟了一种超越本土语言局限的新文体,使这部小说经久不衰,广受各年龄段读者的喜爱。
一、村上春树是一个怎样的作家?
村上春树是一个大器晚成的另类作家。29岁那年,在喝啤酒看棒球比赛的时候,他突然得到了一个神秘的启示。他意识到自己可以写小说了,当天就买了纸和笔,写下了《听风岭》。30岁获得“新人奖”。32岁时,他决定从事专业写作,每年发表许多小说、评论和翻译。他不仅在日本有惊人的销量,还是被翻译成外文次数最多的日本当代作家。至今已获得谷崎润一郎奖、卡夫卡奖、安徒生文学奖、耶路撒冷奖等多个奖项。每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在即,他的名字都会出现在赔率榜的前三名,被戏称为“诺贝尔奖跑者”。
村上春树是一种不同的日本文学。他不推崇传统小说,也不欣赏大江健三郎、三岛由纪夫等现代大师。他代表了二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日本人,他们深受欧美艺术家的影响,热爱爵士乐,爱用富有想象力的语言描述物化城市的虚无,用异世界的幻想虚构城市灵魂的存在。在《挪威的森林》之前,他已经写了八年的小说,出版了《世界末日与寒冷仙境》、《寻羊历险记》等具有后现代特征的代表作。1987年问世的《挪威的森林》是他创作生涯中不可多得的现实主义小说,甚至有明显的自我投射。
《挪威的森林》的开头写在咖啡馆的小桌子上,渡轮的座位上,机场的休息室里,公园的树荫下,希腊各地廉价旅馆的桌子上。当时的村上春树游历欧洲,固定了写小说所需要的生活方式,转型为一个有极大忍耐力的职业小说家。
第二,从爱的角度理解挪威的森林。
阅读理解这部小说的第一层次,可以以爱情为关键词。作家有意识地将性和死亡作为主人公情感发展的线索,讲述了二十多岁的主人公在朋友和爱人相继自杀后,逐渐探索自我,与世界相处的过程。
主人公渡边是1969左右的大学生,他高中唯一的好朋友莫名其妙的自杀了。木月的死给他的闺蜜直子和渡边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创伤。他们都选择在没有熟人的大学里开始新的生活,直到多年后在东京街头相遇。在他们发生关系后不久,直子住进了山里的一家精神疗养院,并向渡边透露他无法以正常的方式做爱。渡边决定等她好起来,因为他相信还有未来。与此同时,渡边也开始与低年级的洋子交往,一度不确定:一方面迷恋直子的病和温柔,另一方面又难以抗拒他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直到直子自杀,渡边才彻底走向洋子的怀抱。
要理解小说的真谛,不能停留在“渡边爱直子多一点还是爱青子多一点”的层面,而应该认识到,两位少女以各自的人生观,向渡边展示了如何确立自我、如何与世界相处的不同选择。小小年纪,渡边就意识到“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命的一部分”。看似开朗的绿子也经历了母亲去世和父亲重病的折磨,但绿子的活力给渡边带来了现实生活中的喜悦感和成就感。在那个经济膨胀,心灵空虚,理想颓废的年代,青子似乎有一种超越时代和苦难的本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是爱情和生活所不能产生的。
第三,从时代的角度理解这部现实主义小说的乡愁
这部小说的主要情节是根据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萤火虫》改编的。在他呆在欧洲期间,它发展成一个很长的故事,在中间获得了动力。写到60年代末的气味、色彩、心情清晰地在他身边浮动,最后写成了“一部近900页稿纸的小说,很难称之为轻松的小说”。
20世纪60年代末,嬉皮士文化颠覆了欧美国家的传统生活方式,日本社会深受消费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年轻人的人生观不可避免地失落了。尤其是60年代的学生运动,塑造了村上春树标新立异的性格。村上春树在接受采访时曾说,“60年代末可能是一片混乱,但还是有一种真实的拼命活下去的感觉……到现在,确实有一些感人的东西。”这为《挪威的森林》的纪念和缅怀奠定了基础。它的流行,不仅仅是因为70年代的日本文坛鲜有如此清新的爱情故事,更是因为读者可以在流畅感伤的具有时代特色的爱情故事中,找到并追溯特定时代的集体记忆。
独特的语言魅力:论村上春树小说的隐喻
《挪威的森林》之所以能成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是因为它定格了村上春树迷人的语言特色:感伤而不压抑,坦率而不庸俗,几乎没有战后日本那种阴郁沉重的写作氛围。虽然说的是青春,但没有传统私小说的阴暗黏腻感,也没有把孤独、寂寞、边缘化写成负面情绪,而是通过深刻的人物关系和非常有特色的语言来制作的。
村上春树尤其擅长使用新奇的隐喻,这些隐喻富有想象力和实验性,为自己开辟了一种超越本土语言局限的新风格。比如渡边对绿子表白:“我喜欢你就像森林里的老虎融化成黄油一样。”这种对话,包含了成年人的稚气和顽童的异想天开的快感。同时,他也很擅长写出看似简洁却魅力四射的金句,比如“谁喜欢孤独?只是害怕失望。死亡不是生命的对立面,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我们的正常在于我们对自己不正常的认识。他的写作充满了丰富多彩的爵士乐元素,充斥着消费主义时代丰富多样的商品名称,以及似乎没有国界的故事背景,这使得他的写作不仅极其灵活,而且天然具有传播基因的能力,适合被翻译成外文。他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5.《挪威的森林》与村上春树其他小说在叙事技巧上的差异。
《挪威的森林》拓展了村上春树的写作技巧。主线是渡边以第一人称叙述,但他经常长期引用其他以第一人称叙述的人物的经历。似乎在现实世界中构建了一个平行世界,第二个地方可以出现不同种类、不同肤色、各种观点和世界观的人,于是故事的可能性扩大,人物之间的关系增加。如果从技术层面来看,会发现小说对人物关系的处理大大超过了言情小说的老套路。到了写《挪威的森林》的时候,村上春树已经到了创作的成熟阶段,他敢于在文坛上了解真实的自己和真实的当下时代。因此,他可以放开手脚,用清新认真的笔调来处理生命的两个终极问题:“性”和“死亡”。
1.小说开头,37岁的渡边在波音747即将降落德国时听到一首《挪威的森林》,顿时被深深打动。这个容易被忽略的开头,恰恰是整部小说的原点,决定了贯穿始终的感伤怀旧氛围。渡边怀念和遗憾的不仅仅是青春期的爱情故事,而是涵盖了60年代末日本社会特有的迷茫和动荡。
2.在渡边淳一和经历过all-* * *,时代的七八十年代的人心中,总有一种优柔寡断的价值观,总是在革命和无用的矛盾中徘徊,快感和快感太空虚。带着焦虑和无奈,表面上拒绝成长,有一种延迟成熟的心态。有这种心态的人,恰恰是村上春树的主要读者。怀旧的迷茫是小说引发的,全民皆悲。
3.耐人寻味的是,村上春树在写自己的第一部小说时,曾经给自己定下一个原则:不写性,不写死亡。到了《挪威的森林》的时候,他已经到了一个成熟的创作阶段,敢于在文坛上真实地面对自己和真实的当下时代,于是他放下了那个原则,用清新真挚的笔调处理这两种人生的终极问题。
4.小说中经常出现意想不到的比喻和类比。有人说,这是因为村上春树想独树一帜,所以特别喜欢用世界上没有人能知道的东西做比喻。也有人说这些不可思议的搭配灵感来自于古老的英文歌曲;也有人说,是因为他对现代世界碎片化的一切都一视同仁,不分轻重,所以刻意消除了价值标准,从中可以看出他的浪漫和幽默...无论如何,如果深入分析,这种隐喻不仅是一种文体特征,而且使他的作品更加寓言化。
从这些闪烁的文字中,我们不难发现村上春树的语言魅力:简单、具体、抽象可以达到极致,富有想象力和实验性。这应该和他写开头的习惯有关:用英文写开头,找到感觉就翻译成日文,继续写。虽然有人指责他有破坏传统日语的嫌疑,但也不能否认他的事实。事实上,他用实验性的和近乎冒险的方法为自己开辟了一种新的风格,超越了当地语言的局限。